開欄的話:
自開展選調生工作以來,我市積極按照自治區有關要求,為選調生創造良好的工作條件,為其紮根基層、安心工作解除後顧之憂。在新的工作環境中,選調生結合各自特點和專業優勢,刻苦學習,深鑽業務,愛崗敬業,恪盡職守,沉下身子,紮實工作,發揮了積極作用。本報從即日起開設“基層譜寫激昂青春——優秀選調生風采”欄目,對選調生紮根基層、服務百姓的典型事迹進行宣傳報道,進一步激發選調生幹事活力,促進選調生成長成才。
2013年5月的一個周末,校園原創話劇《馬蘭花開》在beat365新學堂演出,周浩和大部分觀看話劇的同學一樣,感動地流下了淚水,鄧稼先埋名戈壁28年的生活就像入水的石子,在他心裡掀起了陣陣漣漪,再次堅定了周浩跋涉于現實和理想之間的步伐:一個人如果不能将自己融入時代,融入國家和民族的曆史進程,他的人生價值将會打折扣。周浩決心到西部去尋找“大同爰跻,祖國以光”的人生夢想。2013年8月,他告别生活學習了八年的清華園,來到了平羅縣。
從來到甯夏的第一天起,周浩就時刻提醒自己,要“接最基層的地氣、幹第一流的事業”,要做一名地地道道的甯夏人,要讓腳下沾滿泥土,讓思想接地氣。工作僅僅8個多月的時間,他就走遍了平羅縣城關鎮全部的16個村121個村民小組以及16個社區,走訪了近150戶家庭。這個外鄉人一口流利的平羅話,讓他從參加環境衛生綜合整治吃老百姓的閉門羹到和群衆打成一片、成了很多村民的朋友。
周浩常常會說一句話:基層需要我,但我更需要基層,因為中國最真實的國情在這裡。他從來不放過任何一個能夠學習提高的機會,對每一件事情都留心觀察,對遇到的問題認真思考梳理,邊幹邊學,不懂就問,努力給自己充電、打氣,不斷提升自身處理複雜矛盾問題的能力。在城關鎮工作期間,周浩主動向領導申請參與矛盾最為集中的棚戶區改造工作,平羅縣34号地、35号地、工商小區等各個拆遷片區都留下了他的腳步和身影。2015年1月,他作為城關鎮分管領導帶隊進駐13号城中村進行房地征收,不到兩個月時間,就基本完成了征收任務。
正是在這種持續不斷深入群衆、深接地氣的工作中,周浩逐漸學會了認識和分析基層的問題,掌握了做群衆工作的方法和技巧,學會了在基層工作中“十個指頭彈鋼琴”,在城關鎮工作的9個季度裡,周浩的幹事檔案裡共有7個“優秀”。
基層工作辛苦而繁雜,尤其是在脫貧攻堅的主戰場,“5+2”“白加黑”更是常态。但周浩總覺得隻要對群衆充滿感情,隻要能給老百姓真正謀福利、謀福祉,再累也值得。去年年底,周浩被任命為紅崖子鄉黨委書記,脫貧攻堅重任在肩,可以說是對周浩的又一次考驗和曆練。到任之後,他迅速摸清底數、理順思路、找準方法,從産業發展、就業創業、勞務輸出、社會兜底、教育扶貧、移風易俗等方面形成一整套開展脫貧攻堅工作的思路與方法,提出的“信息暢通工程”“互助資金部分擔保杠杆貸款”“小群多戶與集中園區相結合”等思路都正在有序推進中。
到紅崖子鄉工作的10個月時間裡,周浩幾乎把所有的周六周日都用在了入戶走訪上,有時一個周末就走訪三四十戶村民,拉家常、出主意、想辦法,“鍋裡吃的是什麼”“搞得什麼種養産業”“收入來源有哪些”“娃娃有沒有讀書”是周浩最關注的幾個問題。在他看來,在基層工作,腳下沾有多少泥土,便對基層有多深的了解,心中便對群衆有多少真情。
從清華園到甯夏川,從學生到鄉鎮幹部,周浩把“夢想照進現實”這六個字寫在了自己日記本的扉頁上,在他看來,這其中,既有對于明天的憧憬和渴望,堅韌而執着,同時也有它帶來的樸實的美和平凡的真,讓人覺得踏實而可靠。
在忙碌的工作之餘,周浩和愛人還共同資助了2名家庭貧困學生和1戶困難戶,今年,其中一名學生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浙江工商大學,周浩又通過各方争取資金2.6萬元,順利将學生送進大學的校門。
四個年頭的鄉鎮工作生活,春風化雨,百煉成鋼,讓周浩變得更有目标,更有思想,也更有決心。如今,他已經成為一名卸下光環、沾滿泥土的基層幹部,正紮根紅崖子鄉脫貧攻堅一線,為全市三分之二貧困人口的明天而努力奮鬥着;将來,用周浩的話說:我願意繼續紮根,就像沙漠中的馬蘭花一樣,隻要碰到一滴雨水,就會抓住機會把根紮得更深更牢、把花開得更盛更美,隻有這樣,才能經得起烈日的烘烤、風沙的摧殘,真正成長為适合西北氣候的棟梁。(來源:石嘴山日報,标題圖片來源:選調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