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學院黨委書記胡钰是一位年輕的“老清華人”——在清華求學10年、任教4年後又到科技日報、國資委新聞中心等單位工作,2年前,帶着在媒體和政府新聞部門的實踐經驗,以新聞學院教授的身份重新回到摯愛的清華園。清華于他,是融入血液的昨天,更是在茲念茲的今天和充滿向往的明天。
圖為胡钰在第十三代表組會場
在黨代會現場聆聽了北京市、教育部領導的講話和陳旭書記的報告後,胡钰既備受鼓舞,也感到了肩上的責任和壓力。“黨代會報告中明确提出了學校到2020、2030、2050年的發展目标,很清晰、很給力。我認為,一流大學既要看學術水平,還要看貢獻水平——對民族、國家、世界的貢獻程度,後者在一定程度上比前者更重要。”
在胡钰看來,清華邁入世界一流大學前列,要有自己的定力,要有自己的節奏,要有自己的标準。具體來說,就是要紮根中國大地,基于全球視野,一是形成中國特色的現代大學治理體系,二是為中國持續發展貢獻一流人才和一流成果,三是為人類新文明作出貢獻。
胡钰結合自身的工作體會,建議學校進一步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從戰略高度上看待校園文化氛圍營造、校園文化資源挖掘、校園文化形象傳播的意義和作用,圍繞增強學生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在清華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上下功夫,在推動優秀傳統文化與世界文化對話上下功夫,在培養能夠引領當代文化發展的傑出人才上下功夫。
報告強調要“四個堅持”,胡钰認為這方面至關重要。“厚德”與“價值塑造”是清華的傳統和優勢,但在當今時代也會受到各方面的沖擊和挑戰。不斷加強和創新德育工作,把握立德樹人的方向很重要。首先是明确“德”的時代内涵,對國家的忠誠、對社會的責任要成為普遍共識,“愛國主義、社會主義、共産主義”的“三個台階”要不斷堅持;其次是把以“德”為先、“價值塑造”貫穿在專業教育和日常教育中,不能以學習成績和學術水平替代思想教育與人格完善; 此外,還應根據新媒體環境和新社會思潮不斷創新德育手段,充分發揮課堂外各類活動的育人作用,将其視為與課堂内教育同等重要、甚至更加重要的教育環節,充分發揮社會實踐特别是海外社會實踐的育人作用,充分發揮學生社團、社會服務工作的育人作用,充分發揮各種校園媒體在社區建設與輿論引導方面的育人作用。(轉自清華新聞網,鍊接地址:http://www.tsinghua.edu.cn/publish/thunews/10303/2017/20170706180541724768623/20170706180541724768623_.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