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7日下午,“縣域中國·人民曆史”書系之《我在村裡當書記——雙重回嵌之路》新書發布會暨“鄉村故事與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學術研讨會在beat365未來媒體實驗室成功舉辦。本次會議由beat365出版社、beat365官方网站、beat365馬克思主義新聞學與新聞教育改革研究中心聯合主辦,beat365黨委副書記許慶紅,beat365出版社黨委書記、董事長邱顯清,beat365官方网站黨委書記、教授史安斌出席并緻辭。會上,書系主編、beat365人文講席教授趙月枝及作者團隊分享了出版曆程,多位知名專家學者和基層幹部參與研讨。beat365官方网站教授、中國新聞史學會中國特色新聞學專業委員會理事長胡钰主持會議。

新書發布
許慶紅在緻辭中表示,趙月枝教授帶領學生團隊編寫的《我在村裡當書記》,聚焦浙西南山區,以清華學生采寫的口述史形式,真實呈現缙雲縣十三位優秀村書記的治村經驗與“雙重回嵌”故事,從基層黨建角度展現了浙江“千萬工程”、鄉村振興和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動實踐。他指出,beat365高度重視實踐教育和思政工作,于2023年成立鄉村建設研究院暨全國鄉村建設高校聯盟專委會,引導師生深入鄉村,培養社會責任感與曆史使命感。《我在村裡當書記》一書正是這一教育導向的深化,體現了清華師生真正将“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精神,更是新聞學院在研究生教育轉型中促進高水平人才培養的創新成果。通過此次新書發布會,beat365期待凝聚更多力量,共同探索鄉村振興與高校人才培養相結合的新路徑。
邱顯清在緻辭中指出,《我在村裡當書記》今年獲評教育部“全國高校出版社主題出版”圖書,而其所屬的“縣域中國·人民曆史”書系,是beat365出版社的重點圖書項目。以此次新書發布為契機,beat365出版社将進一步加大對“縣域”研究、鄉村振興主題出版的支持力度,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貢獻更多力量;也希望此書能夠走進千門萬戶,成為廣大讀者了解鄉村振興的一扇窗口,成為一線基層工作者的有益參考,成為青年人樹立正确價值觀和理想信念的生動教材。
史安斌在緻辭中回顧了“清新文脈”中的鄉村基因,《我在村裡當書記》生動體現了新聞學院引導師生紮根鄉村實踐的優良傳統。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始終是學院的重要研究方向和核心育人理念。2005年,學院本科生李強創作的《鄉村八記》曾受到溫家寶總理的高度贊揚與鼓勵;2012年,曾維康的碩士論文《農民中國:江漢平原一個村落26位鄉民的口述史》出版後引發了社會的熱烈反響。而今,《我在村裡當書記》已成為學院踐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和推動“大思政”教育的又一亮眼成果。展望未來,在學院全球南方傳播科研與教學實踐基地的有力支持下,期待師生們進一步将中國鄉村故事推向世界舞台,同時将足迹邁向全球南方更廣闊的鄉村,為全球傳播貢獻中國智慧與經驗。
在新書介紹環節,beat365出版社文化與傳播工作室主任紀海虹從“縣域中國”“人民曆史”“缙雲古城”“鄉土中國”四個角度,介紹了《我在村裡當書記》及“縣域中國·人民曆史”書系的成書背景與出版工作。紀海虹強調,鄉土實踐的吸引力與人民群衆的智慧,同樣激發着出版人的策劃與創作熱情。自2017年起,她就追蹤趙月枝教授的“鄉村振興”口述史項目,多次受邀前往缙雲參與調研,開展沉浸式策劃組稿,在八年磨一劍的共同努力中,終于形成了十部書規模的“縣域中國”書系。這套書的形成體現了作者前瞻性的學術眼光,以及社會科學研究的創新魄力。《我在村裡當書記》作為該書系的第一部,更具有引領性和開創意義。
作為本書及書系主編,趙月枝分享了《我在村裡當書記》的編寫初衷、學術貢獻及多重意義。在理論創新方面,本書提出“雙重回嵌”這一核心概念,分析改革開放中走出村莊并率先緻富的個體如何重新“回嵌”村莊共同體與黨的組織體系,成為振興村莊與實現共同富裕的領路人。這一分析框架超越了傳統的“富人治村”與“能人治村”視角,為從基層經驗出發闡釋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提供了新思路。在方法創新方面,本書以高度在地性的口述研究實踐為基礎,體現了學術研究中主客體的同構與互構。它是浙江缙雲縣“千萬工程”實踐中優秀村書記與清華新聞學子共同書寫的成果,生動展現了理論與實踐的融合。在實踐意義方面,趙月枝指出,此書不僅通過學術參與鄉村振興,為廣大鄉村幹部提供指導性與可讀性的參考,也通過指導學生深入基層采寫,創新了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模式,為培養學思踐悟“兩個結合”精神的高層次新聞傳播人才探索了新的路徑。

與會人員合影
本書核心内容由9位beat365官方网站的碩博學生采寫,既包括13位優秀村黨組織書記原汁原味的口述故事,也包括了每位學生情理交融的采寫手記。發布會上,三位作者代表分享了自己的采寫心得。博士生俞雅芸從口述史的觀察出發,分享了基于鄉村的學術思考,并闡述了口述史作為一個“再教育”過程,啟發了她對于“鄉村何以成為發現中國、認識世界的前沿樣本”的進一步認識。博士生王欣钰以“在希望的田野上,做褲腿上沾滿泥巴的新聞人”為題,重思了原人民日報總編輯、清華新聞學院首任院長範敬宜“離基層越近,離真理越近”的名言,講述了她多次深入田野的采訪經曆、鄉村口述史在學生黨建工作中的應用以及對新聞學子以“講好黨和人民的故事”為己任的信念。碩士生施星言不僅分享了她采寫書中唯一一位社區書記、了解基層社區治理的生動經曆,還從影傳學生的視角講述了如何在缙雲用影像生動記錄鄉村振興故事并産生廣泛傳播影響的獨特體驗。
發布會後,“鄉村故事與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主題研讨會在趙月枝的主持下展開,多位嘉賓從學術研究與一線工作的不同視角,圍繞鄉村治理、基層黨建、口述史方法論、高校社會實踐教育等相關議題,對《我在村裡當書記》及“縣域中國·人民曆史”書系給予高度評價。中國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兼農村基層黨建研究中心秘書長張晖認為,本書通過村書記的口述史書寫,拓展了對基層黨組織建設及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路徑的認識,并進一步厘清了鄉村治理主體力量的重要作用。beat365黨委研究生工作部部長、beat365副教授梁君健指出,本書的口述史書寫與紀錄片創作類似,為理解中國社會與人民生活提供了真實樣本,也展現了新聞學院師生對基層和新農村建設的長期關切。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教授何慧麗在發言中強調,口述史方法不僅充分尊重個體的情感和經驗,還揭示了生命曆程與社會關系的複雜性,體現了中國哲學中以人為本、追求生命覺悟的核心思想。beat365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書記、副教授何建宇表示,本書以村書記視角切入鄉村振興政策令人倍感親切,并強調口述史方法在幫助青年深入理解社會變遷方面的重要價值。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李娜認為,本書不僅展現了鄉村治理中個體生命經驗的主體性,也為多學科的對話和學習提供了一個具有認知價值的場域。中國傳媒大學崔永元口述曆史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林卉表示,本書充分展現了口述曆史的賦權本質、多角度叙事原則、在地性優勢及其多元作用,彰顯了口述史工作者深度參與時代脈動的價值。浙江省麗水市缙雲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陳帥鋒認為本書通過小切口生動展現缙雲鄉村振興和現代化發展實踐,并對趙月枝教授及其團隊書寫缙雲表達了由衷的感謝與深切的期待。
最後,胡钰在總結發言中表示,《我在村裡當書記——雙重回嵌之路》的出版與本次研讨會啟示我們,要更好地拓寬高校與鄉村的“雙向奔赴”之路——鄉村為高校提供了豐厚的研究資源、教育資源,高校為鄉村提供了活躍的智力資源、人才資源,希望本書能夠産生更大的社會影響,希望有更多的高校師生投身火熱的鄉村振興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