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新聞學院舉行教學研讨會,圍繞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融入人才培養展開深入交流與經驗分享,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二十大精神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趙月枝教授、王君超教授、陸洪磊助理教授和陳慧敏助理教授分别作教學經驗分享。院長周慶安、黨委書記史安斌,副院長杭敏、張铮,黨委副書記蔣俏蕾及學院教職工參加活動,研讨會由副院長張莉主持。
趙月枝教授結合教學、著書和實踐經曆,深入介紹了如何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課堂、進教材和進頭腦三者有機融合。趙月枝教授以開設的《國際傳播理論前沿》和《全球新聞傳播思想史》課程為例,分析了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如何具體和新聞傳播理論進行有機結合。教室之外,趙月枝教授将思政課堂搭建田野上,将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于理論講授與實踐教學中,以自身的真學、真信和真教感染學生。通過帶領學生深入田野調研,赴缙雲縣訪談村支書、整理口述曆史并将學生們的感悟整理出版為《我在村裡當書記:“雙重回嵌”之路》一書,師生在實踐調研的過程中同上了一堂思政大課。

會議現場
陸洪磊助理教授分享了将習近平文化思想融入《輿論學》課程教學的經驗。他指出,課程涵蓋輿論學的基礎理論和案例分析,緊扣時代脈搏,旨在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輿論傳播現象,契合習近平文化思想中關于建設網絡文明的目标。為此,陸老師創新采用三種教學方法:通過模拟輿論戰,讓學生綜合運用課程所學知識,在實踐中強化學習;邀請一線記者分享國際局勢觀察和報道經驗,揭示國際政治格局的複雜性及記者在輿論引導中的角色,提升學生對國際新聞傳播引導力和公信力的認知;創新“輿情共享”環節,鼓勵學生每周分析網絡輿情現象,訓練批判性思維,提升媒介素養。
王君超教授以《媒介批評》課程為例,指出思政課應結合新聞熱點。他在課堂上引入鄭州大學生夜騎開封、韓國戒嚴的媒體景觀等熱點案例,聯系社會現實進行分析,以兼具趣味性和學理性的方式引導學生批判性思考。他強調,這種教學方法不僅能夠讓學生對知識更加印象深刻,還能幫助他們理解媒介現象并培養價值判斷力。王老師指出,貫徹“馬新觀”是新聞教育的應有之義,應結合時事并将多學科内容融入課堂。他在倫理課堂中引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引導學生認識到儒家倫理理念與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契合性。他還提出“田野即課堂”的理念,通過“1+1”或“1+N”的模式,踐行從遊文化,用實踐說明理論,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中深化對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解和運用。
陳慧敏助理教授分享了三門方法類課程中将思政教育與專業知識有機融合的教學實踐。在《媒介編程》和《社會計算》課程中,在講授技術方法的基礎上,通過實際案例引導學生使用數據可視化的方法講好中國故事,培養學生用新技術傳遞中國聲音的意識和能力。同時,她強調在教學中融入曆史觀的培養,引導學生理解技術變革如何推動傳播範式轉變,并通過展示AIGC、智能體等前沿技術,讓學生感受文化與科技相互作用的曆史脈絡。此外,她注重培養學生樹立正确的技術倫理觀和危機意識,在教學中引導學生辯證看待和使用新技術,認識到新技術的發展對意識形态安全的潛在挑戰,例如AIGC産生的虛假信息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偏移的風險等。
通過本次研讨會,學院教師們圍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進”的教學實踐展開深入探讨,從課程設計、課堂教學到課外實踐,探索如何将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學院将以本次研讨會為契機,進一步加強思政課建設,努力回答好“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重大命題,堅定不移地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進”工作常态化和長效化,培養更多具有高度文化自信、社會責任感和全球視野的新聞傳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