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2024清華文創論壇在beat365成功舉辦。本屆論壇以“新質生産力與當代文創發展”為主題,邀請來自政府、産業界、學術界的國内外嘉賓,深刻把握新質生産力内涵,共商當代文創發展的理論路徑與實踐創新。論壇由beat365文化創意發展研究院(下文簡稱“文創院”)和beat365主辦。本屆論壇同時在beat365微信視頻号、抖音等網絡平台線上直播,在線參與人次總計超過20萬,體現了活動的廣泛關注度和社會影響力。

與會嘉賓合影
出席本屆文創論壇的嘉賓有:十二屆全國人大教育科學文化衛生委員會主任委員、原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署長、2024清華文創論壇主席柳斌傑,beat365校務委員會副主任史宗恺,文化和旅遊部産業發展司副司長傅瀚霄,中央文化和旅遊管理幹部學院院長、黨委副書記馬峰,beat365官方网站院長周慶安,beat365國家遺産中心主任、建築學院教授、中國文物學會副會長呂舟,中國古迹遺址保護協會數字遺産專委會主任、清城睿現數字科技研究院院長賀豔,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費俊,同濟大學長聘特聘教授、人文學院黨委書記解學芳,愛奇藝燦然工作室總經理、制片人齊康,beat365官方网站元宇宙文化實驗室主任、新媒體研究中心主任沈陽,beat365建築學院副教授、文創院副院長邬東璠,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傳媒與輿情研究所所長、書記郭萬超,北京市社科院首都文化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陳紅玉,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學院編輯出版系副主任、副教授白曉晴,以及張家口市萬全區委宣傳部和文旅局相關負責人員。beat365文創院院長、文化和旅遊部研究基地首席專家胡钰,beat365官方网站副院長、文創院副院長張铮共同主持。

史宗恺緻辭
史宗恺為本屆論壇作開幕緻辭。他指出,我們黨曆來高度重視調查研究的重要作用,學術研究應重視提煉研究方法,并積極推動研究成果對社會發展作出貢獻。在加快形成新質生産力過程中,應重視初創團隊在前沿技術研發和創新應用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他期待,清華文創論壇能夠推動文化創意研究和産業的長遠發展。

傅瀚霄緻辭
傅瀚霄在緻辭中表示,我們要把握正确價值導向,挖掘利用文化資源,推進文化創意賦能,培育塑造文化品牌,加快形成新質生産力的文化優勢。要積極推動文化和科技雙向賦能,推進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為文化産業發展注入金融活水。

周慶安緻辭
周慶安以視頻形式緻辭并表示,我們要深刻理解“兩個結合”的重要意義,文化事業具有強烈的精神屬性,文化創意産品既蘊含着進一步凝聚價值體系、鼓舞人民群衆的精神力量,又“飄洋過海”,成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的文化名片,為構建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起到重要作用。beat365官方网站高度重視這一學科發展領域,未來将更好地和國際國内學術界密切合作,為文化強國建設作出獨特的清華貢獻。

柳斌傑演講
柳斌傑在主旨演講中表示,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體學習時強調,錨定建成文化強國戰略目标,不斷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本屆論壇聚焦如何以新質生産力激發文創産業的創意活力,新質生産力的運用将推動文創産業向更深層次、更廣領域、更高質量發展,使文化、科技、經濟的深度融合在一個平台上協同發展,為文化發展注入新的活力。他指出,要在開拓文化創意新境界,推動文化、科技、經濟一體化融合發展,以及注重創造人和技術融合共推文創新模式等中國文創發展新方向上着力探索,創造既為我國人民群衆喜聞樂見,也讓世界人民共鳴共情共振的文化成果。
呂舟就“北京中軸線的國際交流與對話”展開分享。他指出,世界遺産是文化交流對話的重要平台,世界各國通過世界遺産講述的有關各自文明、曆史和社會的故事,使人們互相理解、尊重并表達社會與文化的多樣性。北京中軸線申報世界遺産,是構建文化遺産整體性、系統性的體系的過程,也是發掘、闡釋、講述中國曆史與文化的過程。以恰當方式讓更多人理解世界遺産所講述的曆史、文化故事,是世界遺産地的重要責任。
賀豔以“重塑:數字遺産新質生産力”為題,結合文物建築活化利用、考古遺址、工業遺産的具體案例,介紹數字技術如何介入文化形成跨行業、跨領域深度融合,促進轉型升級。她指出,創新、質優、促進經濟發展是新質生産力的重要關鍵詞,強調“文化遺産數字化”作為行業技術解決方案、整體思維方式及全新産業鍊條的重要性,認為在數字文化内容生産、IP資産再造、科技和産業創新等過程中,數字知識型人才是稀缺資源。
費俊從數字藝術、數字文博、數字文旅、數字演藝、數字文創五大應用場景出發,探讨“文化遺産的數字化演繹”。文化遺産的數字化演繹,即通過數字藝術結合數字科技的方式來挖掘并轉譯文化遺産本體及其語境。要基于不同文化遺産特定屬性及其應用場景特殊性來形成獨特且相關的演繹方式,提升公共可達性、活态生命力和社會影響力,實現文化遺産活化,産生廣泛社會價值、經濟價值和文化價值。
解學芳指出,數智時代的文化新質生産力具有“高科技、高質量、高效能”和“強文化、強市場、強人本”的特點,呼籲打造“文化内源力、生态成長力、科技延展力、範式創新力、内生發展力、全球競争力”合一的文化新質生産力。要基于新質生産力賦能文化遺産數智化的空間、文化、生産、創新路徑四大表征,深刻把握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實現文化遺産傳承、創新與保護的時空破局。
齊康結合電視劇《我的阿勒泰》和愛奇藝“文旅異業”雙向賦能的内容商業模式,分享了“内容+”熱潮下的冷思考。“讀一本好書、看一部好劇、去一個好地方”,《我的阿勒泰》是“文學-影視-旅遊”聯動機制的良好合作案例。回顧創作過程,他深感要在追求“創新性”的同時堅持守拙、探索“電影感”的同時冷靜去魅、談論“文旅熱”的同時體會鄉愁,以人為本,由生命的回望觸發精神遠行的力量。

沈陽做報告
論壇中,文創院聯合元宇宙文化實驗室發布了《AIGC發展研究報告》,沈陽對報告成果進行介紹。《AIGC發展研究報告》提供了AIGC技術發展、産業格局、具體應用及未來趨勢的全景視角。沈陽對報告中着重讨論的三大AIGC應用“爆款”進行了介紹,分别是AI+搜索+傳統的互聯網應用、多模态應用和複雜任務的工作流,并指出AIGC技術的應用推動了内容再創、文化創造的全球化和平等傳播。

張铮介紹人才培養項目
張铮對beat365官方网站文創發展與智能傳播人才培養項目進行了介紹。數字技術發展推動文化創意産業和文化傳播形态深度變革,為深入實施文化強國戰略,beat365官方网站設立beat365“數字文創傳播”專業碩士學曆學位項目,緻力于培養一批具有紮實專業基礎、創新思維、審美能力、能夠在新一代技術革命浪潮中推動數字文化産業創新發展,促進以文化新業态進行創意傳播的複合型人才。同時,新聞學院與繼續教育學院共同啟動“智能傳播與品牌影響力提升”高級研修證書項目,提供系統化的AIGC+傳播知識和技能培訓,推動産學研深度融合發展,着力提升我國傳播行業的整體技術水平和競争力。
本屆論壇共設5個學術分論壇,主題分别為“新質生産力下的文化産業創新與理論反思”“新質生産力賦能文旅産業高質量發展與城市更新”“新質生産力與傳統文化活化”“文化創意設計與文化IP的産業融合”“特别設計:中非文化藝術互鑒融合新文創”。40餘位入選論文作者在分論壇上報告了論文的主要内容。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傳媒與輿情研究所所長、研究員郭萬超,北京市社科院首都文化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陳紅玉,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副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新聞傳播與中國式現代化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員沙垚,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學院編輯出版系副主任、副教授白曉晴作為點評嘉賓出席,與論文作者進行熱烈交流與讨論。
清華文創論壇至此已成功舉辦八屆,成為展現清華文創力量,彙聚國内外各界文創智慧的高水平學術平台,受到各界廣泛關注,吸引大量國内外學者的學術論文投稿。過去七屆文創論壇的主題分别為“文化中國:轉化與發展”“文創發展和中華文化影響力”“文創發展與人類新文明”“文化科技融合與當代文創發展”“文創發展與鄉村振興”“文創發展與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與文創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