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楊斌、周慶安:以文化為重要支點推動高質量發展

日期:2024-07-17作者: 浏覽量:

2024年7月16日,《人民日報》09版發表beat365副校長楊斌、beat365官方网站院長周慶安文章《以文化為重要支點推動高質量發展》,文章指出:要充分挖掘運用文化資源,更好推動文化和經濟交融互動、融合發展,以文化為重要支點,堅持文化賦能、以文興業,為高質量發展增添動能、增添活力。以下是文章原文。


以文化為重要支點推動高質量發展

楊斌  周慶安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動高質量發展,文化是重要支點”。伴随着我國經濟發展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從量的擴張轉向質的提高,文化在經濟活動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在某些領域和環節發揮着關鍵作用。作為重要支點,文化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價值引領、注入強大動力,對于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新征程上,我們要充分挖掘運用文化資源,更好推動文化和經濟交融互動、融合發展,以文化為重要支點,堅持文化賦能、以文興業,為高質量發展增添動能、增添活力。


深刻認識“文化+”的賦能效應


現代社會,文化與經濟日益交融、彼此滲透。一方面,文化成為經濟發展的“助推器”,文化産品日益豐富多樣,文化産業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另一方面,經濟與文化交融互動、融合發展程度越來越深,物質産品生産中的文化含量越來越高。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點,文化的作用不僅體現在自身的高質量發展上,也體現在“文化+”的賦能效應上。

助力解決社會主要矛盾。推動高質量發展,就要着力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我國人均GDP已超過1.2萬美元,中等收入群體已有4億多人。與之相伴生的是人民群衆更加旺盛、更高層次、更加多樣的精神文化需求,擴大優質文化供給迫在眉睫,也是解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重要途徑。通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擴大優質文化供給,讓人民享有更加充實、更為豐富、更高質量的精神文化生活,才能更好滿足人民群衆精神文化需求。

提供價值指引和精神力量。走高質量發展之路,就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為經濟活動注入更多文化内涵,以文化力量推動經濟發展,能夠賦予經濟發展以深厚的人文價值,在提升效率的同時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發展成果共享,促進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有機統一,進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高質量發展,意味着經濟結構的深層次調整,必然會面臨各種困難和挑戰。文化能夠激發社會成員的奮鬥精神、攻堅精神,促進社會凝聚力、向心力的形成,為高質量發展強化文化認同、提供精神力量。

提升發展動能和發展品質。推動高質量發展,就要推動發展的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把文化作為一種複合性創新要素融入經濟活動,通過文化和經濟的結構性互嵌,以文興業、以文賦能,讓傳統産業結構因活躍的文化因子介入而煥發新機,推動以往單純的鍊式發展逐漸被跨界融合的複合結構所取代,能夠激活發展動能、提升發展品質,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升級。通過有效挖掘并開發文化資源,賦予各類産品文化内核、文化精神、文化活力、文化形态,可以為傳統的消費場景、消費市場注入新的文化創意和文化動能,實現文化資源的增值。比如,近年來,故宮文創産品走紅,從服裝、擺件到彩妝、飾品等,已經形成相當豐富的産品體系,這不僅實現了文化資源向經濟資源的轉化,也促進了故宮所承載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另外,文化與經濟的跨界融合,能夠使文化符号價值、文化經營理念等向相關産業滲透,拉動産業鍊上下遊,提升相關産品的文化附加值,在産業鍊和價值鍊的維度上彰顯“文化+”帶來的綜合效益。

激發創新創造的活力動力。高質量發展,是創新驅動的發展。“文化+”本身就具有創意增值、創新驅動的特點,對社會創新創造氛圍的營造、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促進作用。無論是為産品注入文化内涵,借助文化打造和經營城市,還是以文化打造消費新場景、引領消費新時尚,新穎的創意設計和創意研發都是至關重要的。在“文化+”經濟形态中,創新創造帶來的是核心附加值,因此也必将激發人們創新創造的積極性、主動性。近年來,文化内容的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發展也開拓了“文化+”發展的新空間。許多文化企業運用先進科技賦能文化産業發展,重塑文化産業發展模式,努力搶占文化産業創新發展的制高點。比如,互聯網文化娛樂平台、智能穿戴設備、沉浸式演出、虛拟導遊、智慧旅遊等,都是文化與科技融合産生的新形式、新業态。科技為文化産業提質增效提供新動能,文化産業的創新發展也極大促進了技術的更新疊代,促進社會創新創造動能湧流和迸發。


進一步發揮文化的重要支點作用


當前,我國文化産業蓬勃發展,文化消費活力強勁恢複,文化經濟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2023年,據國家統計局調查,全國7.3萬家規模以上文化企業實現營業收入12.95萬億元,比上年增長8.2%;2023年我國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娛樂消費支出2904元,比上年增長17.6%,占當年人均消費支出比重的10.8%。在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文化已經成為十分活躍的因素、不可或缺的力量,文化需求成為培育新質生産力的重要動力。我們要進一步發揮文化對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點作用,做好文化和經濟深度融合這篇文章。

深挖文化資源,增添高質量發展的文化内涵。中國是文化資源大國。當前我們對文化資源的挖掘利用,在深度和廣度上還遠遠不夠,也出現了一定的同質化問題。對文化資源的開發應堅持差異化原則,重視特色資源禀賦,加強地方文化精神、文化情感、文化情懷的淬煉,把更多沉默資産、無形資産轉化為可開發的資源,推動文化資源的價值轉化。比如,推進城市文化空間建設,既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凝練具有本地文化特色的文化符号,也要把握國際文化潮流趨勢進行創意設計,使城市文化空間展現文化旨趣、在地特色、時尚氣息。再如,進行文創産品設計,需要立足本地文化資源,匹配消費者的文化需求,促進特色文化元素、時代元素、休閑元素等相結合,打造個性化的文創産品。

緊抓前沿技術,提升高質量發展的文化效能。數字前沿科技的運用是當前文化經濟提質增效的重要突破口。要堅持以創新驅動文化産業發展,提高質量效益和核心競争力。順應數字産業化和産業數字化發展趨勢,深度應用5G、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物聯網、虛拟現實、增強現實等技術,推動數字文化産業高質量發展,培育壯大線上演播、數字創意、數字藝術、數字娛樂、沉浸式體驗等新型文化業态。運用數字技術加強傳統文化行業内容、形式和交互體驗等創新,促進文化資源數字化轉化和開發利用,與數字技術的新形式新要素結合,讓優秀文化資源借助數字技術創新發展,推動傳統文化行業轉型升級。推動文化産業領域科技研發和成果轉化,促進創新鍊高效服務産業鍊。

促進跨界融合,拓展高質量發展的文化空間。當前,文化與旅遊、教育、體育等領域的緊密結合,為這些行業的發展增添了新的動能。要樹立“大文化”的理念和思維,推動文化與更多相關領域融合發展。比如,推動文化融入生态文明建設,助推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産業結構、生産方式、生活方式,為構建美麗家園、建設美麗中國提供文化動力;推動文化與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合理開發農耕文化、農業文化遺産,支持發展富有文化創意含量的農耕體驗、田園觀光、陽台農藝等特色農業,助力鄉村全面振興;推動文化與商業深度融合,打造一批彙聚藝術表演、閱讀分享、觀影體驗等消費業态的文化商業綜合體;提升城鄉規劃和建築設計文化含量,把更多美術元素、藝術元素應用到城鄉規劃建設中,增強城鄉審美韻味、文化品位,服務高品質生活需求;等等。(作者分别為beat365副校長、beat365官方网站院長)


請升級浏覽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舊版本浏覽器。請升級浏覽器以獲得更好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