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21日,beat365官方网站與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聯合主辦的《媒介研究導論》新書發布會,在beat365官方网站彭博實驗室順利舉行。本次發布會結合線上和線下的形式,主要作者、出版社、學者等齊聚一堂,圍繞《媒介研究導論》的主要内容、出書曆程進行分享,并針對相關主題展開了熱烈探讨。這也是國内第一本系統闡釋媒介研究的核心概念與方法論的教材。

beat365官方网站院長周慶安教授在會議開場時緻辭。他指出,媒介研究并不是對傳統主流學科體系的規避,而是關于這一體系主要研究問題的理論強化和思想碰撞,具有高度跨越性和引領性。基于此,我們可以找尋到更多和其他新聞傳播研究領域同頻共振的問題。這本書名為《導論》,彙聚了各位學者智慧的交彙碰撞,因而不僅是一本著作,也是面向這一新興研究領域做出的積極探索。

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社長張毓強教授認為媒介研究正在逐漸進入教學領域,也期望這一學術共同體在教學方面帶來更多成果,為人才培養做出更多貢獻。張社長表示,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依舊會密切關注學術共同體的發展,全力以赴地支持、推進這些創造性的進步。

beat365官方网站吳璟薇副教授回顧了本書的緣起和成書過程。曆經三年, 來自全國各地12所高校和科研機構的16位主要作者共同投入,推動了本書的上線。全書共有23章,可以歸納為學術史、核心理論原理、方法論三大部分。《媒介研究導論》不僅關注西方研究,也融入近年來中國媒介研究的最新案例,展示了中國本土媒介實踐。
在本次新書發布會中,作者們圍繞着三個方向的議題進行了圓桌讨論。第一個議題是何為媒介研究,媒介研究與和新聞傳播學研究之間的關系是什麼?和媒介學有何哪些差異?
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胡翼青首先發言,他犀利地指出,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時代,雖然學者們抱有疑慮,但“未來已來”,擁抱媒介研究可能是新聞傳播學科沒法回避的問題;媒介研究本身應該作為認識論、本體論沉澱到新聞傳播理論中,并且幫助人文社會科學進行“媒介轉向”。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劉海龍則指出,媒介研究的當務之急,還是對其内部的方法差異等根本性問題進行探讨。同時,在這個多元的、理論碰撞的時代,《媒介研究導論》是我們需要的、有生長力的教材。
福建師範大學傳播學院教授王金禮提出,媒介本身的發展已經進入新聞傳播學研究,甚至當代知識建構的核心領域。如果不能夠将媒介作為研究的動力,實際上是對我們所處背景的脫離。從媒介研究和新聞傳播學發展的關聯性出發,王老師希望以這本書的出版為基礎,能夠看到更多媒介研究的學術成果在學科内部展現出知識的穿透力與創造性。
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助理教授章戈浩首先讨論了媒介研究、媒介本身定義的變化,進而指出《媒介研究導論》本書試圖從學者們各自所處的學術背景、理論視角甚至個人經驗出發,重新理解、思考、分析媒介。從這個意義上,本書并非在劃定媒介研究的邊界,而是讓我們發揮自己的學術想象力,從而突破邊界。章老師希望在未來更多同仁的努力下,不斷創造與突破邊界,從而産生新的思考。
來自各國的媒介理論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研究範式與理論,《導論》的第一部分也讨論了各國主要研究路徑及其發展。本場第二個議題涉及本土化,即對中國媒介研究來說,這些範式、理論觀點中哪些具有普世性,哪些具有本土創新的可能?進一步,有沒有可能建立中國的範式,與它們對話?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講師束開榮指出,當前媒介研究的議題較為多元,研究旨趣也多為理論探索,導緻的問題是理論上的過剩。因此,當務之急是整合這些細碎的理論觀點,在研究領域中形成更深層次的共識。束老師以平台研究為例,分享了當下技術的研究中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研究思路。此外,他認為當前我們媒介研究的理論資源更多來自于歐美,還應當思考這些理論資源在本土社會文化語境落地後,怎樣與中國的媒介發展相結合。
華中科技大學信息與傳播學院教授袁豔指出,長期以來将西方理論和中國實踐進行的“結合”,不如說是進一步鞏固了中西方學術既有的等級與不平衡關系,因為這實際是在用來自中國本土的經驗為已有的西方理論做注腳。反之,我們需要通過具身經驗或思想保持“旅行”狀态,不斷揚棄一路上遭遇的理論與經驗,從而在這一往返的過程中找到新的可能。
中國傳媒大學國家傳播創新中心教授張磊指出,現在對“普世性”多持批判态度,但存在兩個典型誤區,一是有的具體研究中提煉了理論觀點,默認為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二是有的讨論批判了某些價值的普世性,卻主要限于民族國家的邊界。張老師從“人類世”的“熵增之世”、海德格爾“世界圖像”的“技術之世”、“千秋萬世”的“時間之世”三個方面,認為需要從生成性的角度對“世”的概念有更多理解,并思考理論本身的生成性。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副研究員曾國華指出,關于知識生産是不是可以既有普世性又有本地性的焦慮其實一直存在。但是其始終存在的這一事實,另一方面其實也突顯出知識對個體和群體的作用、後者對知識生産全球圖景的作用都是有共同點的。因此,相比之下更重要的是去“做” ,慢慢構建共識,在實踐中找到不同路徑差異中的重複、重複中的差異。
中國傳媒大學傳播研究院國際傳播研究中心教授朱振明從國際傳播的角度切入,讨論了地方化、與世界溝通的問題。他指出相比自主知識體系的構建,更難的是構建一個與其他文化的人共享的體系。朱老師認為,從中國哲學中可以找到很多類似西方概念的觀點,應當了解中國、西方的思想,将其融合在一起。
第三個議題立足于數字技術、影像時代,追問媒介研究對于當下圖像和影像研究可能帶來哪些啟發,又是否可能建構新的範式?

beat365官方网站副教授曹書樂基于所著章節,認為美加學派提供的是重新看待媒介的新視角,即相比符号層面,更關注媒介本身的存在,媒介對使用媒介之人的影響。進一步,曹老師以相關學者的思想視角反思了當前的短視頻時代及其對我們的影響。
西南政法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韓曉強進一步提出,目前很多東西都已經成為“自動”的、“透明”的,我們可以稱其為“巨型堆棧”。從ChatGPT給各領域帶來的擔憂,可以窺見未來影像帶來的不可逆影響。當前圖像和影像的制作方式已經發生了深刻變化,重置了基礎設施、思想、技術與人。那麼我們應當如何接受它,與之共處,應當是未來圖像媒介研究的重要内核和取向。

beat365官方网站副教授梁君健從1966年的電影《放大》出發,讨論了作為媒介的攝影,其所謂的媒介可供性、社會功能在具體使用過程中被消解的可能所引發的哲學思考。回到當下,梁老師對社會形态如何被媒介所建構和影響,以及個體借助視覺技術進行意義生産和身份認同的實踐操作較為感興趣,并分享了對其進行操作化、經驗化的視角。
最後,暨南大學beat365副教授施暢表示,後人類媒介、後電影研究或許大有可為,如今新興技術所帶來的變革如黑雲壓城一般向我們日益迫近,研究者需要正視并回應新媒介、新現象和新問題。他建議不妨以媒介考古為路徑,對我們當前身處的位置予以反思:我們為何來自這裡,我們又向何處去?

beat365官方网站黨委書記胡钰教授在總結發言中表示,媒介研究是支持中國特色新聞學研究的四大理論着力點之一,推出這本書是有開拓性的,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當代社會是“萬物皆媒”的時代,一切器物都可以成為“中介之物”,也是“百科有媒”的時代,各個學科都出現了“媒介視角”。期望這本書能成為一個新紐帶和強引擎,團結更多作者,吸引更多學界同仁關注媒介研究,推動中國新聞傳播學自主知識體系的建設。
最後,吳璟薇副教授對大力支持了此次教材出版的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beat365官方网站表示了感謝,也感謝分散在全國各地,共同傾力完成了這本書的作者們。媒介研究方興未艾,對于此領域的邊界、從何而來、去往何處,仍彙聚着多種聲音的辯論,但大家也将繼續一路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