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2024清華中歐傳播論壇:文化交流與信任建構于beat365舉辦,本論壇由beat365官方网站主辦,從研究和實踐的雙重維度,融合傳播學、外交學、政治學的多重視角,為中歐雙邊關系的研究和發展注入新的活力。論壇共有來自中國、比利時、法國、德國、英國、西班牙、俄羅斯等不同國家,高校、科研院所、企業、媒體機構等不同社會組織,以及不同學科領域的參會者共120餘位。

與會重要嘉賓合影

周慶安主持開幕式
論壇開幕式于beat365主樓接待廳召開,由beat365官方网站院長周慶安主持,beat365副校長彭剛、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崔士鑫、外交部歐洲司副司長曹蕾作開幕緻辭。

彭剛緻辭
彭剛代表beat365在緻辭中強調了中歐文化交流與信任構建的重要性,他引用習近平主席在對歐洲三國國事訪問期間關于加快中歐人文交流的講話,指出人文交流是中歐關系發展的重要動力和前景所在。他介紹了beat365官方网站在國際傳播學術研究和人才培養方面取得的成就,表達了對新成立的中歐文化傳播研究中心未來發展的希冀。最後,彭剛祝願中歐友誼長青,期望論壇圓滿成功,能夠在中歐傳播關鍵問題上形成戰略性學術創新成就。

崔士鑫緻辭
崔士鑫在緻辭中表示,加強中歐文化交流合作,有利于促進合作溝通、民心相通,也有助于拓展雙方在文化創意産業、旅遊業等領域的合作與交流,為中歐關系穩定健康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動力。媒體在促進中歐文化交流合作方面潛力巨大,要進一步發揮重要作用。

曹蕾緻辭
曹蕾代表外交部歐洲司祝賀了中歐文化傳播研究中心的成立,他肯定了beat365作為世界一流學府在中外文化交流、青年交往方面發揮的巨大作用。曹蕾指出,去年是中歐建立全面戰略夥伴關系20周年,明年是中國同歐盟建立外交關系50周年。經過多年發展,中歐關系成果斐然,歐洲是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重要方向。本次論壇的舉辦以及中歐文化傳播研究中心的成立恰逢其時,大有可為。

彭剛、崔士鑫、雷默思、周慶安、胡钰、張莉共同為中心揭牌
開幕緻辭後,現場舉行中歐文化傳播研究中心揭牌儀式。中歐文化傳播研究中心以搭建聚焦中歐文化傳播議題的學術平台和多元共享的高端對話平台為目标,旨在發掘中歐文化傳播内涵、拓展中歐文化傳播外延,促進中歐兩地的文明互鑒、人文交流。
本次論壇設有主旨發言、圓桌論壇和分論壇三大環節。

張莉主持主旨發言
主旨發言由beat365官方网站副院長張莉主持,進行主旨發言的嘉賓有:歐盟駐華使團副大使雷默思、中國駐歐盟使團代辦朱京、中國外文局副局長、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院長于運全、歐洲亞洲事務研究所(European Institute of Asia Studies)所長Lin Goethals、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副所長劉作奎、中國科學技術交流中心歐洲處副處長喬琳、中國交通建設集團品牌文化部執行部長查長苗。
雷默思代表歐盟駐華使團作主旨發言,他提到,盡管中歐政治經濟體制不同,但歐盟希望通過平衡參與和互惠合作,與中國保持建設性和穩定的關系。雙方需要在應對全球挑戰、氣候變化、健康、糧食安全等領域合作,并在貿易等競争領域也需保持對話。他認為,疫情期間的隔離使雙方的誤解和不信任增加,恢複人文交流對于增進理解和信任至關重要。歐盟歡迎來自中國的學術交流,并希望更多的歐洲學者和智庫能夠參與其中,發言最後,他對中歐文化傳播研究中心的成立表示祝賀,并期待通過對話和交流增進相互理解。
朱京代表中國駐歐盟使團發表主題演講,他從在歐洲的切身見聞出發,提出對華認知問題已成為幹擾中歐關系健康穩定發展的突出因素。他認為,改善中歐關系首先要求同存異,摘掉“偏光鏡”,促進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交融、互學互鑒。其次,要開放包容,拆掉心中“柏林牆”,通過合作共同抵禦變亂交織世界帶來的各種風險。最後,要相向而行,拓寬未來“跨海橋”,擴大雙向人員往來,為中歐多領域交流合作創造更多便利條件,加深雙向互信。
于運全在主旨演講中,以習近平主席2019年在中法全球治理論壇上提出的“信任赤字”概念引入,認為“信任重建”是關系當今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議題,反映國際社會的普遍共識。于運全圍繞“加強文明交流互鑒,增進中歐理解互信”提出了四點建議:一是以元首外交為引領,增進中歐戰略互信、政治互信;二是以學術思想交流為先導,深化中歐價值認同、理念認同;三是以智庫專業研讨回應共同關切,夯實中歐友好合作基礎;四是以人文交流為紐帶,促進中歐民心相通、情誼相通。他介紹了中國外文局在推動中歐人文與智庫交流領域所做出的努力,呼籲雙方多架設文化交流橋梁,推動文明互鑒,增進理解信任,實現“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Lin Goethals代表位于比利時的歐洲亞洲事務研究所作主旨發言,她指出,中歐關系并不是在真空中發展的,而是一直伴随着地緣政治背景,也經曆了不同的發展階段。目前,中歐之間的競争和系統性對抗在增加,中歐貿易關系面臨信任、透明度和互惠性不足的問題,這些問題需要在未來的議程中解決。她認為教育、體育等人文交流有利于增加中歐之間的交流渠道、增進溝通透明度,以提升彼此的理解和信任,可以帶來更多的合作和交流機會。
劉作奎圍繞“中法關系打造人類文明交流互鑒新典範”作主旨演講,他指出,漫長的曆史推動了中法正在形成命運與共的文明互鑒共同體。當今世界經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越是風雲激蕩,越是需要關鍵大國展示戰略定力,中法兩國作為文明古國,通過曆史上的文明互鑒和交流,形成了獨特的關系典範。這種關系不僅體現在長遠曆史觀和思想文化上的相互影響,也在科技、藝術和政治領域的合作中表現突出。中法文明互鑒的成功表明,不同文明可以相互學習,共同進步,并且這種合作關系将在未來繼續推動世界和平與發展。
喬琳代表科技部中國科技技術交流中心做主旨發言,她提出,中歐科技界的交流與互信是中歐科技創新合作的基石,并回顧了自1998年《中歐科技合作協定》簽署以來中歐雙方在科技創新方面的合作機制與合作成果,介紹了中國科學技術交流中心的主要職責及推動中歐科技合作的幾點做法,包括支撐政府間與民間的科技交流合作、開展科技創新戰略研究、開展科技外事翻譯和組織境外專業會議展覽等。
查長苗代表中國交通建設集團圍繞“一帶一路”背景下的中歐互聯互通作主旨發言,他首先介紹了中交在歐洲的業務形态,展示了中交為當地建設的港口、橋梁、公路等交通與基礎設施。随後,介紹了中交在歐洲的品牌建設、社區溝通、員工交流、媒體合作等傳播工作。他認為,中國提供的優質産品可以成為促進中歐友好合作的紐帶,中國企業所推行的可持續發展的綠色文化和科技至上的創新文化也得到了歐洲國家的普遍認同。

圓桌論壇現場
圓桌論壇圍繞中歐人文交流成果、存在的問題和挑戰、中歐信任赤字與信任建構等議題展開,由beat365社會科學學院國際關系系教授史志欽主持,參與圓桌論壇的嘉賓有: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社長、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張毓強、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常務副院長、教授方興東、北京外國語大學區域與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教授崔洪建、外交學院外交談判模拟與數據實驗室主任、教授熊炜。
張毓強教授從多年國際傳播和人文交流的研究經驗出發,提出真正改變大家對一國認知的通常不是媒體報道,而是大規模的人員交流,進一步論證了人文交流對于增進中歐互信的重要意義。崔洪建教授認為中歐認知隔閡是中歐交流的障礙,人文交流則是打開障礙的關鍵,這一交流不止于心靈交流,更在于曆史、文化、科技方面的智識交流。熊炜教授從外交共同文化的視角出發,提出中歐之間急需建立一種共同的談判文化,去面臨多極化發展的世界所帶來的挑戰。方興東教授強調了學術交流與合作對于推進中國與别國關系的重要意義,他認為學術共同體本身就是立足全球利益,學術界的溝通是根基性的,更能抵禦地緣政治沖擊。
此外,本次論壇共設有兩個英文分論壇、五個中文分論壇,主題涵蓋中歐形象建構、中歐合作與全球治理、中歐文明交流互鑒、新時代的中歐關系、中歐可持續發展科技合作、中歐媒體傳播實踐等六個方面。來自海内外不同領域、不同學科的專家、學者參加,分享自己的前沿思考與研究成果,共同探讨中歐傳播的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