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老新聞人的光榮與夢想——記範敬宜在新聞學院09級本科新生入學教育上的講話

日期:2009-08-31作者:jc信息員 浏覽量:

滿頭銀發但聲音洪亮,8月28日上午,年近八旬的新聞學院院長、原人民日報總編輯範敬宜先生向09級新聞學院新生娓娓道來了自己傳奇的新聞生涯,這位被同學們親切稱為範爺爺的老人開啟了新聞9專業教育的第一課。

“52年,圓了一個夢”“從第一次讀到魏巍的《誰是最可愛的人》到2003年第一次見到他本人,一共是52年,52年終于圓了我的一個夢。”

範爺爺青年時就充滿了對新聞事業的興趣和熱愛,從小向往着能将自己的名字變成鉛字印刷出來。抗美援朝時期,自從讀了魏巍的名作之後,便瞞着家裡、堅決放棄了國家分配的去大學作助教的工作,一個人上了去東北的火車。

可以說這一篇文章影響了範爺爺的一生,也正是那個時候,他領略到了新聞事業對普通人産生的深遠影響,并決心将一腔熱忱投入進去。

“責任來源于對基層的了解”然而,新聞事業決不僅是空有熱誠就足夠的。在《東北日報》(遼甯日報前身)工作時,範爺爺就被總編輯批評為“文筆不錯,但政治思想太幼稚”。1957年範爺爺因為兩篇雜文被打成“右派”,送到農村勞改,這一改就是二十年。

“人生總有起起伏伏,然而事情總是有兩面性,我幸運地踩到了最堅實的礁石。”提起在農村的這二十年,範爺爺認為正是要感謝這二十年把他送到了最基層的群衆身邊,把自己徹徹底底地改造成了一個農民。因為隻有這樣才能了解最真實的人民,最真實的國情。

1978年,範爺爺第一個以“右派”的身份入黨,之後回到《遼甯日報》。當時正值改革開放初始階段,許多人都在質疑農村聯産承包合作制的改革。範爺爺回到了自己待了二十多年最為熟悉的農村去了解真實情況,如實發表了一篇《莫把“開頭”當“過頭”——關于農村形勢的述評》支持農村聯産承包改革,後被人民日報轉載刊登在頭條。

“離基層越近,離真理越近”,多年來範爺爺一直奉行着這句話,跑遍了祖國的大好河山,作務實的調查研究,完成了多篇新聞佳作。

“回歸文化”範爺爺總結自己新聞事業的第三階段即是回歸文化。“所謂文化并不指一個人的文筆,而是一個人的文化積澱和對事物的理解,有了這種積澱,看同樣一件事,可能有些人沒有發現新聞,但你卻能,這就是差别。”

最典型的例子是範爺爺的一篇“睡出來”的新聞,那一年他去遼甯康平縣兩家子公社采訪。在公社辦公室住了兩天都沒發現什麼新聞線索。然而,第三天睡覺起來,他靈感一來,說:“我可發現大新聞了。這三天,我們接過一個電話沒有?有一個來上訪的沒有?一個也沒有。這就是大新聞。”

憑借範爺爺在基層的經驗,像這樣的貧困鄉,在過去晚上電話很忙,不是搞形式主義,催進度、要報表,就是上訪、吵架。現在卻什麼都沒有,肯定有大問題,于是就造就了《夜無電話聲,早無堵門人 兩家子公社幹部睡上了安穩覺》的新聞名篇。

從别人沒有發現過的角度去發現新聞去報道新聞與一個新聞人自身深厚的文化積澱息息相關,而這也是近幾年範爺爺開設《新聞與文化》的課程的原因。

近兩個小時的時間,濃縮了範爺爺60餘載傳奇的新聞生涯,他對新聞事業的熱愛、對國家人民深切的責任感和對待挫折的态度,深深打動了新聞9字班的學生們,讓這些朝氣蓬勃的新生們明确了未來的方向和肩頭沉甸甸的責任。(孫虹供稿)

請升級浏覽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舊版本浏覽器。請升級浏覽器以獲得更好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