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中國社會科學報》第三版發表我校國家文化産業研究中心主任、beat365教授熊澄宇的文章,标題為《分階段發展中國特色公共文化服務》。全文如下:
談到圖書館、博物館、劇院時,涉及三個概念——事業、産業、體制改革。目前對這些設施的定位是屬于文化事業,由政府撥款,并未考慮産出,評價體系也不完善。現在的評價體系是看圖書館多大面積、多少人平均有一個,但是存在而不使用是沒有意義的。
要解決這個問題,不僅要考慮使用,還要考慮流通。所謂流通就是評價指标體系中圖書流通率達到什麼程度,流通程度高的話資金就可以追加,如果買了那麼多書鎖起來沒人看,就要減少投入甚至撤銷這個服務點。因此,我們要重視這個問題,并主動建構一種能推動公共文化服務單位産生效益的評估體系。
不管是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或者劇院,不能完全由政府做,可以考慮社會力量的介入。我去浙江調研時,發現浙江的民營經濟在文化領域很活躍。浙江的民營經濟不僅介入文化産業,比如文化園區和動漫遊戲等有市場前景的産業,同時還進入到博物館等公共文化服務平台。浙江的民營資本在進入文化産業這個平台上考慮的是投入産出這些企業必須考慮的問題,但當它進入博物館和其他一些文化事業時,考慮的則是另外一點——社會責任。
當民營經濟、社會資本從考慮投入産出的經濟效益轉化到考慮社會責任、社會效益時,整個地區的文化素質就會得到大的提升,這時政府就應該鼓勵、激勵,提供更多的方便條件。我們的公共文化服務除了政府買單之外,還要為社會資本進入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提供引導、幫助和優惠政策。
公衆對文化的需求不管從政府角度還是從企業角度,都需要換一個視角。我們經常做文化産業規劃,在做規劃時遇到這樣一個問題:我們的文化設施是面向誰的?目前北京主要的文化設施集中在二環、三環内,形成了一些文化聚集區,對外來遊客有了明顯的聚集效應。但是,我們的文化設施不僅僅要考慮外來人口和遊客,還要考慮當地居民的文化消費需求。特别是新建的城郊區,要考慮适當的空間布局,為居民選擇文化消費提供更大的可能。
我們的文化消費與以前已大不相同,今天已經有了多種的文化形态。從管理者角度來說,應該對這些文化形态一視同仁,因為它們針對不同的消費群體,有不同的消費空間。從用戶角度來說,可以根據自己的消費需求選擇,社會、媒體不要憑個人好惡對某一類文化進行形态上的褒貶。
要建設一種良性的文化服務、文化消費生态,讓它們并存、互補、融合、創新。為了達成這一點,政府、企業、媒體、公衆都要有包容的心态。我們要自信、包容,在這個基礎上再考慮服務。服務是什麼?每個行為主體和利益主體都有它特定的服務對象和服務位置,要做到位而不越軌。政府有政府的位置,消費群體有消費群體的位置。
我在國外演講時,外國人老問什麼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我說按照鄧小平的話講,社會主義就是解放生産力,發展生産力,消除貧富差距,達到共同富裕,社會主義公共文化服務走的就是這條道路。什麼叫中國特色,就是中國地大物博、人口衆多,我們首先需要解決吃飯問題,再解決住房問題、就業問題,在物質文明達到一定程度時,才能談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并重,所以中國特色就叫分階段、逐步發展。因此,我們需要溝通,讓更多的人理解我們做的公共文化服務與西方做的在本質上沒有差異,隻是發展階段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