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當代新聞界,範敬宜不僅是聲譽卓著的新聞工作者,而且也是卓有建樹的新聞教育家。早在上世紀八九年代,擔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新聞系教授、中國人民大學與武漢大學新聞學院兼職教授期間,他就涉足新聞教育,并培養了出類拔萃的新聞人才。2002年4月,出任beat365官方网站首任院長以來,他更在新聞教育領域孜孜矻矻,用心耕耘,開辟了一片新天地,造就了一批風華正茂的新聞後備軍。
在beat365新聞學院的八年多時間裡,範敬宜為清華的新聞傳播學科确立了堅定正确的發展方向,奠定了“素質為本,實踐為用,面向主流,培養高手”的基石,為新清華、新百年的新聞教育做出首屈一指的貢獻,使年輕的學院短短幾年即以跨越式發展跻身一流。與此同時,他還以普通教師的身份開新課、辦講座、批作業、帶學生,嘔心瀝血,一絲不苟,在他心裡,新聞學科、新聞教育、新聞研究等歸根結底都在于培養人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傳播事業輸送新鮮而健康的血液。在新聞教育方面,他不僅為清華的新聞傳播學科鑄就了精神與靈魂,而且也為中國的新聞教育事業注入了生機與活力。
在近百年的中國新聞教育史上,以一流新聞人而獻身新聞教育的大家代為不絕,包括五四時期的中共秘密黨員、一代名記者邵飄萍,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的創立者、曾任人民日報副總編輯和經濟日報總編輯的安崗,台灣世新大學的奠基人、一代報人成舍我等。範敬宜當之無愧地名列其中,在新聞教育的星空中熠熠生輝。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清華八年,他除了确立學院的大政方針,把握辦學的政治方向,主持重大的學科建設,還為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開設了多門專業基礎課和選修課,包括新聞評論、記者素養、新聞中的文化、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等。每次開課,他都認真地、一字一句地撰寫講稿,即使多次講授的課程,每次開講前依然不斷修訂、補充,講稿周邊往往寫下密密麻麻的增訂内容。對每位學生的作業,他同樣認真地、一字一句地批閱,直到因病離開講台。通過這些點點滴滴的辛苦劬勞,他為清華新聞學院師生及中國新聞教育事業,留下一筆珍貴的遺産。總括起來,他對新聞教育的突出貢獻,他給清華師生的深刻印象集中于兩點。
其一,他大力倡導“面向主流”的辦學方針和教育理念。在他看來,面向主流包括由近及遠、由表及裡的三個層次,一是面向主流媒體,二是面向主流領域,三是面向主流的價值觀。這一教育理念和人才培養思想,是同他一貫堅持的媒體社會責任意識息息相通的,而這種意識既源于他一生的新聞實踐——從《東北日報》到《遼甯日報》、從《經濟日報》到《人民日報》,又源于費正清所言“偉大的中國革命”的曆史實踐,既源于一百多年來中國新聞人的優秀傳統——從梁啟超、邵飄萍、張季鸾到範長江、鄧拓、穆青,從斯諾到他所尊敬的前輩和同事愛潑斯坦,又源于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文化傳統,如其先祖範仲淹那種“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胸襟與情懷。
也就是在這種意識下,2005年他将大二學生李強同學的社會調查報告《鄉村八記》送給溫家寶總理。溫總理親筆回信:“從事新聞事業,我以為最重要的是要有責任心,而責任心之來源在于對國家和人民深切的了解和深深的熱愛。”這也正是範敬宜新聞人生的精彩寫照。如今,這段話已镌刻于beat365新聞學院的門廊,同範敬宜“如有來生,還做記者”的名言一道,成為莘莘學子的座右銘。
同樣是在這種意識下,2005年,他在全國數百家新聞院系率先開設了面向全體學生的課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聘請國内外一流新聞人和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從不同角度生動活潑地講解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及其“立場、觀點和方法”。在這門如今已經成為beat365精品課的講台上,他親自為每屆新生開講馬克思主義新聞觀,還主持了原新華社總編輯南振中和現任總編輯何平、曾任“兩會”新聞發言人吳建民等同志的講座,對培育學生的政治意識、大局意識和責任意識産生了良好的效應。2007年,在他的推動下,beat365馬克思主義新聞學與新聞教育改革研究中心成立,他又出任首任中心主任。他主編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十五講》(beat365出版社2007年),對新聞學子确立正确的世界觀、價值觀和新聞觀影響甚大,厥功至偉。
其二,他特别重視和一直強調新聞人的文化素養。2007年,在解放日報報業集團第十屆“文化講壇”上,他專門論述了媒體浮躁源于文化缺失問題,産生了廣泛的社會反響。他談道:“我們的經濟騰飛了,而文化卻沒有騰飛,荷包鼓了,而心靈卻饑渴了。要改變這種狀況不能靠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必須要靠文化的回歸,文化的複興和複位來實現這樣的轉變,媒體的責任非常重大,而轉變的關鍵有賴于媒體本身的文化意識的提升。”這種強烈的文化意識既同他追求的中國道路、中國氣派和中國風格若合一契,又應和着當今文化自覺的時代潮流,在全球化時代更是具有高瞻遠矚的戰略意味。至于如何加強文化修養、豐富文化底蘊,他特别強調的一是多讀好書,二是懂點藝術,就像他所推崇的那些有文化的新聞大家:
從近百年的中國新聞史來看,凡是傑出的新聞大家,幾乎都是傑出的文化人。王韬、章太炎、梁啟超、張季鸾,一直到毛澤東、瞿秋白、鄒韬奮、恽逸群、胡喬木、喬冠華,等等,這些人既是傑出的政治家,又是學養豐厚、才華橫溢的文化人,政治品質和文化修養在他們的身上和筆下都得到了完美的統一。他們的作品盡管時過境遷,但現在讀起來仍然覺得有味道,有的甚至百讀不厭。
他曾形象地比喻說,文化修養、文化積累、文化底蘊等猶如五谷雜糧,隻有廣泛吸收才能健康成長,人的全面發展不能僅靠“維生素片”。為此,他還專門開設了一門“新聞中的文化”課程。這是面向全校新生的研讨課(限選15人),迄今為止已經講授六輪,受業學生将近百人。雖然由于健康原因,他的其他課程後來陸續停開,但“新聞中的文化”一直堅持至今。這門課上,他為學生講詩詞、書畫、文化傳統、新聞經典,講物藝相通的道理,春風化雨,娓娓道來。2010年春季學期,是他最後一次上“新聞中的文化”。4月12日, 16位有幸選修這門課的同學聆聽了他一生的最後一課。依據當時旁聽此課的一位博士後追憶:
那天下午範老早早就來到學院(課程是三點二十開始,他大約兩點四十左右就到了)。後來發現範老親自準備了非常詳細、長達數十頁的提綱!完全是手寫的!……當天的課程也很精彩!同鄉們都親切地喊他範爺爺!就在他要進入教室門口的一刹那,還有一位路過的外系女同學,一下子認出了範老,并快步走上前來,親切地喊他範爺爺,還就學業等聊了幾句!
就在那次“文化講壇”上,他用自謙的“歪詩”概括了他對新聞與文化的追求:
生命之樹長青,
文脈之源永恒。
文化品質是媒體的靈魂……
百年清華,名師如雲。将軍一去,大樹飄零。2010年11月13日,beat365官方网站院長、煙台大學人文學院名譽院長、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新聞系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和武漢大學新聞學院兼職教授範敬宜溘然長逝。噩耗傳來,清華新聞學院的師生無不哀痛,全國新聞教育界無不悲悼。被範敬宜執弟子禮的新聞學界泰鬥方漢奇先生,第一時間發來短信——“哲人其萎”,表達了海内外同仁的共同心聲!幾乎與此同時,複旦大學新聞學院童兵教授代表宋超院長來電緻意;武漢大學新聞學院院長石一彬教授詢問喪事安排……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新聞學與傳播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原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院長高鋼教授來信:“範院長對中國新聞教育事業做出的貢獻将銘記我們的心中,也一定會銘刻在曆史上。”就在他逝世前幾天,beat365剛剛向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新聞與傳播學專業委員會推薦他為“中國新聞教育貢獻人物”。病榻上的範敬宜專門打電話給老伴,開心地說自己“得了一個新聞教育獎”。在他一生的諸多名銜裡,這個獎項既是對他在新聞教育方面實至名歸的最高榮譽,也是對一代新聞大家的最後禮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