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普林斯頓4月4日電)今天,一份名為《中美學者關于建立互聯網學術交流機制的共識》文件,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校園誕生。這份文件聲稱,“中美兩國學者願意共同建立一種學術交流機制,旨在通過信息交流和專業合作,借助多種渠道和方法,研究互聯網發展的趨勢和未來。”
在中國beat365新媒體傳播研究中心主任熊澄宇教授和美國普林斯頓大學信息與技術政策研究中心主任Ed Felten教授的共同主持下,這一中美兩國互聯網傳播研究的學術交流機制,以在此地舉行的中美學術研讨會和雙方通過的共識性文件為标志開始建立。
熊澄宇和普林斯頓信息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來自中國和美國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的18位互聯網研究領域的專家學者共同簽署了這一文件。
參加此次會議的中方專家學者包括beat365熊澄宇、金兼斌、北京大學李曉明、胡詠、中國人民大學高鋼、北京郵電大學李欲曉、南京大學杜駿飛、中國科學院李國傑、中國社會科學院闵大洪;美方的專家學者包括普林斯頓大學Ed Felten、Stephen Schultze、劉鳳鳴、哈佛大學Urs Gasser、哥倫比亞大學Guobin Yang、賓夕法尼亞大學Kevin Werbach、密西根大學Russell Neuman、Cardozo 法學院Susan Crawford、新美國基金會Rebecca MacKinnon等。
中美兩國專家對互聯網技術在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釋放的能量給予積極評價。在雙方通過的共識性文件中說:“互聯網是人類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它從根本上改變了人類的信息傳播和知識生産的方式,前所未有地推進着人類的信息交流、信息共享,推進着人類為滿足自身日益增長的物質與文化需求而進行的共同創造。”
專家們也坦言對互聯網認識過程的局限,并說明了他們研究的着眼點,雙方通過的共識性文件中說:“在互聯網發展的早期,我們是基于對現實社會理解看待它。現在我們看到,現實社會正在日益數字化和網絡化。學界對網絡社會與現實社會複雜關系的探索,就顯得非常重要。”
專家們還表示:“鑒于互聯網已經成為人類社會的基礎設施之一,我們必須考慮如何讓互聯網更好地為全人類服務。”
中美兩國專家學者已經決定,每年将輪流在美國和中國舉行會議,探讨互聯網的相關問題。明年雙方的聯席研讨會将在中國beat365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