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澄宇教授“華大講堂”縱論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

日期:2011-12-28作者:劉穎鑫 浏覽量:

“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建設,實際上是立根于社會的整體發展和老百姓的滿意度之上。”今日下午,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主講人、beat365熊澄宇教授在華大講堂第二十五場報告會上說道。

在題為《對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戰略思考》的報告中,熊澄宇認為,文化不僅是國家綜合實力的體現,也是立國、強國之本。他分别從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強三個方面來闡述報告主題。

文化自覺指的是“對文化的認識”。熊澄宇介紹到,文化不僅僅是軟實力,它既是一種看得見摸得着的物質形态,也是一種看不見摸不着的價值形态,還是一種規範人們行為的制度形态。中國文化不同于西方文化,它是一種寫意文化。他認為,文化最根本的核心特征是差異,“科學是求同,而文化是求異”,社會正是在求同和求異兩種不同方向的推力下向前發展。

文化自信即“了解文化的功用”。熊澄宇分别從繁榮文化事業、發展文化産業、改革文化制度三個方面介紹“文化自信”。他提到,保障公民基本的文化權利就是文化事業,即保障公民享受文化成果、參與文化活動,從事文化創作和知識産權受到保護。公民的文化權益是相對的,不同的人、不同地區、不同發展階段,有不同的文化權益訴求。熊澄宇認為,“文化事業與文化産業相對獨立、相互支撐、相輔相成,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因此,在發展文化事業的同時,會帶動文化産業的發展。而改革文化制度指的是對阻礙文化生産力發展的體制和機制的改革。

文化自強即“如何實現社會主義強國的目标”。熊澄宇又分别從内容、科技、資本和服務四個方面介紹了如何推動文化産業的發展。他稱,内容引發社會需求,文化産業是内容産業,具有原創、差異和不可替代性;科技改變産品形态,每一個時代都有不可替代的、表現特有生産力的科學技術,文化産品與這樣的科技結合從而改變了自身形态;資本影響市場規模,文化産業也需要投入,包括有形資産和無形資産的投入,無形資産指品牌、産權和戰略資源等;服務決定事業成敗,文化産業本身也是服務行業,群衆的認可程度決定着這個行業的成功與否。

熊澄宇教授在報告中引用了大量經濟、文化、科技新聞事件,向在場聽衆論述了他對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戰略思考。他還建議華大學子要懷着“感恩之心、敬畏之心、包容之心、平常之心、責任之心”,這“五心”和文化強國的建設是分不開的。他并希望華僑大學成為整個泉州、福建、全國乃至全球華人值得驕傲的品牌。

泉州市領導楊俊峰、駱國清、許昆貞、翁祖根、劉衛國、陳慶宗等,市委學習中心組成員,市直單位有關負責人同志,市民主黨派有關負責同志,我校校長賈益民,校黨委中心組(擴大)會議成員,全體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全體輔導員和部分師生到場聽取報告。

報告會由副校長張禹東主持。校長賈益民向熊澄宇頒授兼職教授證書,市政協主席楊俊峰為其頒發“華大講堂”主講嘉賓紀念牌。(摘自華僑大學新聞網http://hdnews.hqu.edu.cn/hdjt/23083.html)

熊澄宇教授作報告

校長賈益民為熊澄宇頒授兼職教授聘書并佩戴校徽

泉州市政協主席楊俊峰為熊澄宇頒發“華大講堂”主講嘉賓紀念牌

副校長張禹東主持報告會

報告會現場

請升級浏覽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舊版本浏覽器。請升級浏覽器以獲得更好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