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愛駐在學生身上 把心築進學生心裡——記beat365官方网站司久嶽教授

日期:2012-01-09作者:肖紅纓 浏覽量:

司久嶽,beat365官方网站教授,曾長期擔任新華社洛杉矶分社首席記者(社長)、新華社華盛頓分社記者、高級記者、新華社新聞改革方案起草小組成員,新華社國際部英文編輯室副主任,新華社歐美地區新聞編輯室主任,新華社國際部網絡新聞編輯室主任,新華社伊拉克戰地記者組組長。他還兼任過中國人民大學《國際新聞界》特邀編委、新華社新聞研究所特約研究員。他豐富的閱曆,廣博的知識都為他的教學提供了生動的材料,令他的課堂深受同學們的歡迎。

他為了祖國的新聞人才教育事業,放棄了美國舒适便捷的生活,舉家遷至北京,在beat365做一名普通的教師。

他把全部的心思放在教學上,從不在外講學賺錢,隻是拿着每個月幾千元的薪水,居住在小公寓樓中。

他一心撲在工作上,把辛勤的汗水灑在三尺講台,把無私的愛奉獻給學生。

他就是beat365官方网站司久嶽教授。2011年10月11日的淩晨一點,他如往常一樣在電腦桌前備課,突發腦梗塞,至今尚未痊愈。

身在病中心系學生

2011年10月11日淩晨一點,在案頭備課的司久嶽老師由于過度勞累,倒在了桌前。

“他白天就感到不适,雙目模糊。沒想到淩晨時分,由于腦梗塞并随少量出血,司老師還是病倒了。”司老師的研究生蔣雪婕痛心地說。

住院之後,肢體還不能行動的司老師便心急地問醫生,自己一個月後是否可以回學校帶課。沒想到醫生卻說:“你這種情況要恢複,至少需要三個月。”司老師一聽,馬上急了:“三個月?三個月後這學期都已經結束了!我的課怎麼辦?我的學生怎麼辦?”他甚至說:“我的頭腦還清醒,我的嘴還能說,雖然站不起來,我還可以坐在輪椅上講課。”這番話令在場人員無不動容。

住院期間,司老師心裡挂念的,仍是他所承擔的課程。他的2011級研究生蔣雪婕是司老師本學期在本科生中開設的“高級新聞采寫”課程的助教。司老師對課程和學生們的牽挂,她感受得最深:“司老師在病中還在通過高年級同學聯系我,詢問我‘高級新聞采寫’的課程進度,帶課老師教得如何,同學們的狀況如何。每次去看他,他都一定會問同學們學習的情況怎麼樣。”

目前司老師正在家中靜養,但完全康複尚需時日。他的左腿一直無力,要扶着牆才能勉強行立,左手指可以活動,但左臂無法擡起。

精益求精心系教學

雖然年近花甲,司老師仍然自願承擔着繁重的教學任務。他現在開設研究生“英文初級新聞采寫”、“英文初級新聞采寫工作坊”“高級新聞采寫”和本科生“高級新聞采寫”共4門課程。作為資深的媒體人和清華教授,經常有各種講學報告的邀請慕名而至,對此司老師總是婉言回絕。對他來說,他更希望把有限的精力全部都投入到教學工作中。把課堂和教學當作工作的重心,是他為師的準則。為了能更好地幫助學生學以緻用,他在課上總是跟随教學進度布置相應的課後練習。

司老師喜歡和他的學生們在一起:“我現在有辦公室了,沒事就會在辦公室裡,你們可以随時過來找我。”課堂上,司久嶽老師一邊整理着手中的作業,一邊向大家發出邀請。他手裡拿着60多份同學們的課堂作業,同學們交的是電子版,他就把大家的作業都打印出來,每份都用鉛筆在上面密密麻麻地做了各種記号,最上面是分數,下面有用修改符号修改的錯别字、标點符号,還有的用一條曲線劃出一個句子,旁邊批注“提到911,好,加分”,或者“信息不準确,減分”。

司老師曾說:“每份作業我都會看兩三遍,不知道這樣批改同學們滿意不滿意,還需要不斷磨合吧。”學生的作業一般都是助教先改一遍,他再改一遍。教課多,批改作業多,付出心血多,他常常一忙就到深夜,積勞成疾,以至于病倒在桌前。

聽到司老師病倒的消息,學生們擔心和牽挂之餘,更被他的敬業精神和職業操守所深深打動,“我們的司久嶽老師每天工作到很晚,常常淩晨1點之後還在一樓大廳裡給學生做作品點評。他年紀已經比較大,但依然如此敬業,值得我們敬佩。”

司老師十分重視學生的實務和新聞采寫技能,不論課上課下,他的工作都在為提高學生這些方面的能力做着努力。他将他的課堂比作訓練場,他希望通過這種“實踐型課堂”能夠讓同學們更好地得到知識之外的磨砺。蔣雪婕同學說,他曾在課堂上通過模拟新聞發布會現場讓同學們進行實戰型的練筆。他扮演新聞發言人的角色,在台上先做15分鐘陳述,讓學生扮演記者,當場完成新聞稿。寫完後,司老師會馬上給學生點評,讓學生當堂修改自己的作品。

課堂以外的司老師,依舊是同學們專業學習的領路者。因為課上時間有限,他就利用課後業餘時間找學生面批作業。每學期他都會在課外組織一次和學生面對面的作業修改,他一對一輪流與每個學生讨論作業,提出修改意見,要求其馬上修改,一輪下來後,再接第二輪的修改。這樣一個過程,往往要高強度持續一整天。司老師對待教學态度更是一絲不苟。盡管每周4節課的任務量不輕,他仍會為每節課專門抽出2-3天的時間認真準備:“我會把市面上能買到的和這次課内容相關的書籍都翻一遍,再結合自己的經曆講給同學們聽。”

鞠躬盡瘁心系事業

2005年,時任新華社駐洛杉矶分社社長的司久嶽,欣然應邀來到beat365官方网站,在知天命之年開始了自己為師執教的生涯。

在學院,司老師不僅積極開展教學工作,而且專門負責“國際新聞傳播”項目,項目中的大小事情他都事必躬親。首創的“國際新聞傳播”項目面臨着重重的困難,原版教材短缺是最棘手的問題。一次到美國采訪,司老師偶然看到一些對項目很有幫助的書籍,但囿于無法批量買到,也不能外借,年過半百的他就蹲在地上,拿着相機,将書一頁一頁地拍成照片,然後開心地帶回國内,第一時間與學生分享其中的精華。

病倒前的一個月,剛從美國買書回國的司老師,顧不上旅途的勞頓,立刻投入到國際新聞傳播項目招生開放日以及研究生推免面試的組織工作中。面試那天,他早早起床,不到8點就趕到學院開始忙碌,一直忙到下午5點。顧不得停歇,他又在院館給研究生補了兩小節的“初級英語新聞采寫”,直到六點多,他才吃了份外賣,接着他又趕往六教給研究生上“高級新聞采寫”,一直到晚上10點,這天的工作才算結束。

今年國慶長假期間,他仍然和學生通話,聯系國際新聞傳播項目的工作。然而假期回來後,他的學生便沒能在學校裡見到他了。

在同學們的心目中,司久嶽老師和藹可親、學識淵博、經驗豐富。課堂上,他常把專業知識結合自己的真實經曆所進行的思考和體悟傳授給學生。生活中,他對學生更有一種父親般的情懷。在他眼中,這些20歲左右的年輕人,都是他的孩子。他所帶過的2010級學生陳振說,他曾把學生們叫到家裡,讓他們一人準備一個菜,師生共聚一堂,非常溫馨幸福。

大詩人韓愈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教育家陶行知也說:“先生不應該專教書,他的責任是教人做人。”司老師非常注重學生們對于新聞人的“德”的認識。通過系統的專業化培養,同學們能夠掌握豐富的新聞知識和操作技能,工作後往往很快就能趕上甚至超過單位裡其他記者,脫穎而出。但司老師更希望他的學生遵守新聞人應該做到的基本的準則,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曆史使命感,成為能夠獨立思考的人。這是司老師心中的教學理想,神聖而執着。 (學通社記者 楊可 編輯:襄 桦)

轉自清華新聞網:http://news.tsinghua.edu.cn/publish/news/4205/2011/20111227165435647166242/20111227165435647166242_.html

請升級浏覽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舊版本浏覽器。請升級浏覽器以獲得更好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