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7日上午,我院五名碩士研究生答辯會在宏盟樓環球資源廳舉行,清華電視台通過網絡面向全球直播了這場答辯會。這項碩士研究生答辯的革新在網絡和兄弟院校中間引起了廣泛關注,迄今該視頻的點擊量已近7000次,在微博等社交媒體上讨論熱烈,并收到多方面的反饋與建議,達到了網絡直播答辯會促進學術和教學交流的目标。
此次參加答辯會的五名碩士均來自影視傳播研究中心,選擇以紀錄片作品和作品分析替代學術論文的方式申請學位。這項教學改革是為提高學生在新聞傳播理論和業務方面的實際能力與綜合水平,由beat3652009-2010學年度學位委員會通過并開始實施。作品主要指符合平面和影視媒體發表和播出要求的新聞報道、電視節目、紀錄片和故事片等。按照要求,作品完成後,還須依據新聞傳播理論以及相關理論,圍繞采寫過程及其成果進行闡述。
自2011年起,我院即有畢業生選擇文字和影視作品代論文的方式畢業,這些作品質量上乘,不少文字作品已在國家級媒體刊發,并有紀錄片作品獲得國際相關展映邀請和重要電影節競賽單元的提名。今年參加直播的五名同學均選擇了紀錄片的形式,參照影視人類學和影視傳播的相關理論,廣泛關注了各類選題,通過人物和事件展示了她們對當代中國社會文化的關注與分析。
這次碩士答辯環節的網絡直播不僅進一步促進了答辯質量的進一步提升,也提供了與兄弟院校和新聞業界交流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機會。答辯結束後,我院相關老師收到了衆多反饋,作品代論文的教學改革得到廣泛認可,一些兄弟院校還進一步聯系交流研究生培養環節中的諸多細節。
附:五名同學的作品簡介
1. 劉逍然,女,2011級碩士研究生。
畢業作品名稱:《消逝的水鄉》全片片長28分鐘,答辯版10分鐘
簡介:一個雞鳴狗叫,烈日黃土的普通農村,卻曾是電影《小兵張嘎》中那蘆葦搖曳,船影如梭的白洋澱水鄉。主人公重新整理文革時燒毀的龐大家譜,成為永遠謎團的不僅是祖上的身世,還有黃土地上那大水來過的痕迹。
2. 徐如馨,女,2012級碩士研究生。
畢業作品名稱:《毛坦廠》全片片長40分;答辯版9分21
簡介:2013年高考成績公布的第二天,汪衛從金寨縣來到毛坦廠鎮,為女兒在這所頗有名氣的中學報名複讀。毛坦廠中學向來以其高達線率和複讀提分高著名。帶着再一次的嘗試和期望,母女二人在學校附近租下一間十平米的小屋,開始了複讀生活。
3. 蕭偉婷,女,2012級碩士研究生。
畢業作品名稱:《戲道士》全片片長40分;答辯版9分30
簡介:李金巨,一個從溫州到台州的道士,有着一副好嗓子,在城市裡不斷打拼,為着下一代的幸福持續努力着,但命運不一定總是公平,城市也不一定美好,不過生活仍在繼續。
4. 王一惠,女,2012級碩士研究生。
畢業作品名稱:《女書匠人》全片片長35分鐘,答辯版10分鐘
簡介:自18歲嫁給陝北說書藝人賀改明以來,從打闆、搖鈴鈴、拉胡胡開始,直到唱小戲、小曲、說大書、編新書,牧彩雲一邊學一邊唱,最後成了陝北最有名氣的女書匠。以說書為業的30多年來,她去過延安、上過銀川、内蒙,甚至還去過東北。雖有一技傍身,從炎炎夏日到清寂冬日,輾轉奔徙,其中艱辛自知。甩闆乍響,三弦撩動,苦澀與快意俱來。命若弦歌,且唱且和。
5. 莫梓芫,女,2011級碩士研究生。
畢業作品名稱:《尋找土家》全片片長40分鐘,答辯版12分09秒
簡介:影片主要講述了一個清華女學生對自己民族尋找的故事,面對逐漸消失的土家族特性及對自身民族身份的困惑,作者用自我折射的方式,試圖沿着母親河酉水河的四個土家村落去尋找可能的存在,通過拍攝和尋找過程,記錄真實土家,完成自我民族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