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學:記Shakuntala的“學術規範與專業倫理”

日期:2014-11-06作者:梁鵬 浏覽量:

編者按:

紐約州立大學(Plattsburgh)傳播系主任拉奧(ShakuntalaRao)于十月中下旬應邀來beat365訪問,為beat365開設了“學術規範與專業倫理”課程。她不僅以極大熱情投入課堂,而且還在課外投入了數倍的時間答疑、與學生交流,受到了學生們的一緻擁戴。下面這篇文章,是一位學生記述的聽課感受。

【聚焦教改】當一堂課裡有中國學生,美國學生,俄羅斯學生,印度學生……

陳建鳳

2014-10-29 清華研讀間

這堂課是我第一次感受到多元文化的讨論性課堂,也是我第一次感受到原來課堂可以這樣輕松而激烈,更是我第一次喜歡上這種以case為中心的讨論性課堂。

這堂課的老師叫Shakuntala Ra,印度裔美國教授,一個奇怪的名字,她進來時第一件事就是拆開那盒她帶來的點心,然後說:“anyone who wants it can just go ahead”。有意思,課堂有了小點心,氣氛瞬間就歡樂了不少。但坐在我周遭的諸多外籍同學卻令我感到壓力山大,我預想自己英語口語那麼勉強,應該是會沉默地度過這堂課吧。然而沒想到的是接下來确是一波接一波的激烈讨論。

Rao老師的課叫“Academic Norms and professional ethics”,如此嚴肅的課程名稱想來講的東西也會消耗大量腦細胞吧,我已經準備好厚厚的筆記本了。可是Rao老師開場就說:“It’s there anygood example that makes you think about ethics?”

一開講就是問題,我得好好沉思一下,正當我準備琢磨時,右邊的一位金發姑娘幾乎以搶答般的速度講了一連串英文,大概意思就是柏拉圖,亞裡士多德這些哲學家他們對道德的理解。我後來才知這位反應敏捷、發言積極的姑娘叫Lauren,來自美國波士頓,她發言的時候邏輯性極強。我們的Rao老師呢,一直在聽,邊聽邊點頭而且高頻率地重複着一個詞:“Right!Right!Right!…….”

Lauren結束發言後,來自俄羅斯的Marina接過話題,表達了她自己對道德的理解,發言中,我也頻頻點頭,覺得她們講的很對,我很認同。正此時,Rao老師說:“Do all of you agree with them? or do you have any other examples? ”話音還未全落,來自印度的Mike早已舉起了手,并講述了在中國發生的一個嬰兒被卡車壓過,馬路邊卻别無人伸出援手的故事。他講得十分激動,随着他的講述,很多外國同學也發出“I also see that!”的感歎!Mike同學講得很激動,他最後的觀點是:“I really can’t believe people didn’t save a baby,and I think it happens in China everyday and everywhere. I’m sure ifI were there,I would save that baby!”

随着Mike同學話音落下的是更多同學的舉手,來自美國的女孩Jordyn補充到:“I remember ithappened in Guangzhou!”Mike同學聽到了補充和回應更顯激動。此時也很激動的還有數十位中國的學生。首先舉手發言的是舒潔同學,她首先肯定了這個事件的真實性,也表達了對那些不伸出援手的人的不認同,但她補充到:“我們應該考慮到的是,當時那個場景是非常複雜的,那些人不一定是不願意救,有很多可能是不清楚發生了什麼事情,有一些可能是不知道該采取什麼措施,複雜的情況不能簡單地去判斷,而且這樣的事情并不是每天都發生在中國,也不是哪裡都有。”(當然,舒潔同學是用英語說的,我隻是轉述了其中文含義)。

聞此辯駁,Mike同學立馬回應到:“but it’s just a baby,why peopledidn’t do something!”“Yes,I agree,I think ifthere were a lot of money under the tractor, they must go step quickly!”一個來自英國的同學援聲支持。舒潔同學也不示弱,立馬反駁到:“you can’t simply to compare a baby with money, I think they are really different!”

說實話,那時我對于大家讨論的事件還懵懵懂懂,我猜想他們在讨論“小悅悅事件”,于是我拿出了手機百度了一下,我找到的消息是:“7分鐘内,18名路人路過但都視而不見,最後一名拾荒阿姨陳賢妹上前施以援手。”我感到些許激動,瞬間就舉起了手,一邊磕磕絆絆地組織語言,一邊卻又義正言辭地說:“請這位同學注意,并不是沒有人救她,而是7分鐘内,18個人經過沒有救她,最後一個叫陳賢妹的人救了她。另外,我想說明的是,你剛剛說這種事情發生在中國每個地方每個時刻,我在中國生活了20多年的經驗告訴我,這種事情确實存在,但是更多的是人們會去扶起摔倒的人,人們會在别人需要的時候給予幫助,我日常生活中碰到的大多數都是這樣的人。我想聲明的是,讓你對中國有這種印象的原因可能更多是媒體造成的。如果你從媒體獲取了大量這樣的信息,那麼你可能就會有剛才的看法,但是我想說媒體很多時候報道并不完全真實,譬如前段時間關于吳良镛教授在人民大會堂演講,聽講的學生睡到一片的新聞就是虛假的,事實上,有很多清華的同學也參加了那次演講,并不是媒體中所反映的睡倒一大片。”

我并不知道我是如何勉強地發言了那麼久的,但是我确實是抱着一種很想表達的心情說了以上這段話,雖然我的詞彙很欠缺,但我感覺在場的同學都都聽懂了我在講什麼。圍繞這個話題,讨論或者說是争論還在繼續展開,我們的話題從人們不救這個小孩延伸到了媒體報道的倫理問題。越來越多的同學參與到了讨論中,越來越多的同學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不知不覺,一堂2個多小時的課堂就在你說我說中度過了。期間我們還讨論到了宗教問題,來自印度的Mike和來自非洲的Jade又掀起了一個讨論的小高潮。

在一個一個讨論的小高潮中,我們雖然有很多針鋒相對的時刻,但最後我們也達成了某些共識:1,如果我當時在場,那麼我會去救的。2,如果我是以一個記者的身份在場,我也還是會去救的,因為首先我們是人,然後才是一名記者。3,盡管我們有着不同的宗教信仰,但是我們仍需保持對彼此的尊重,才可能自由對話。

就是這樣,一堂以case為中心的讨論課結束了,然而卻在激烈的讨論之後充滿了課堂的參與感以及對其他觀點和文化的尊重感!(來源:轉自網絡,對标題與相關文字進行了編輯,原文鍊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NTU0MTAzNQ==&mid=201076903&idx=1&sn=7b5a12d7c2035eaf89c88d0783c75547&scene=1&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rd

請升級浏覽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舊版本浏覽器。請升級浏覽器以獲得更好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