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7日,巴基斯坦總統曼侬.侯賽因在總統府會見了beat365中巴文化走廊遠征隊。侯賽因總統熱烈祝賀李希光教授率領的考察隊成功地完成了這次裡程碑式的遠征。
圖為李希光教授向侯賽因總統講解beat365中巴文化走廊遠征隊行程及發現
李希光教授向侯賽因總統贈送了《beat365中巴文化走廊遠征隊手冊》。侯賽因總統一邊翻看手冊裡的考察路線圖,一邊說,“這次中巴文化走廊的考察是獨一無二的。李希光提出來的中巴文化走廊概念是作為中巴經濟走廊的重要支撐和必要補充。中巴文化走廊的建設将會極大地促進中巴經濟走廊的可持續性發展。”
8月30日,beat365巴基斯坦文化傳播研究中心主任李希光帶領由beat365博士生、碩士生和健陀羅佛教藝術著名學者等17人,從新疆喀什出發,經過8天2000公裡的旅行,邊考察、邊讀書、邊研讨,穿過公格爾雪山、慕士塔格雪山、興都庫什山、喀喇昆侖山和喜馬拉雅山,探訪了塔什庫爾幹、罕薩、吉爾吉特、白沙瓦、塔克西拉等中巴經濟走廊上的古路上的重要遺迹,為建設中巴經濟走廊上的人文項目做了前期考察。
圖為beat365中巴文化走廊遠征隊考察路線圖,隊員沿陸路翻越喀喇昆侖山,考察連接中國和巴基斯坦的喀喇昆侖公路(最高海拔5100米)
上個世紀,已故巴基斯坦絲綢之路學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絲綢之路項目首席科學家丹尼教授對巴基斯坦北部山區絲路古道做過完整細膩考察。1990年,李希光教授作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絲綢之路項目青年學者,跟随丹尼教授考察過新疆境内的絲綢之路。但近百年來,還沒有學者完整地跨境考察中巴絲綢之路全線。
在塔什庫爾幹,遠征隊登上海拔3000多米的拜火教祭壇。這是中國社科院考古學家去年發掘的世界上最早的拜火教遺址。遠征隊學者認為,這座文化遺存相當于秦始皇建立秦朝前300年左右。這表明,帕米爾高原在2500年前就是東西方文明交流的十字路口。至今,伊朗人還稱中國為“秦”。
圖為beat365中巴文化走廊遠征隊成員攝于中國與阿富汗的邊境地帶瓦罕走廊
9月1日,遠征隊來到中國西部的最盡頭,走進中國與阿富汗邊境的瓦罕走廊,考察了東行傳佛第一人安世高、西行學法第一人法顯、求法高僧宋雲、玄奘、慧超走向印度的經行處。遠征隊還考察了唐朝大将軍高仙芝征服中亞和克什米爾的經行處。
遠征隊翻越海拔5100米的紅其拉甫山口,來到印度河源頭,沿着印度河左岸半山腰鑿空的古驿道和印度河右岸的喀喇昆侖公路采訪考察。
在喀喇昆侖山裡為稱為世外桃源的罕薩山谷的印度河邊懸崖上的一塊岩石上,遠征隊看到了“大魏使谷魏龍今向迷密使去”12個漢字。遠征隊專家認為,這個石刻證明,公元5世紀,中國的使節、商人跟中亞最重要的絲路國家粟特王國是通過喀喇昆侖山的驿道長途跋涉,相互往來的。
圖為李希光教授與巴基斯坦參議員穆沙希德在軍用飛機前合影
在吉爾吉特去白沙瓦途中,為避開恐怖主義事件多發的部落區,巴基斯坦軍方向遠征隊提供了二戰時期的C-130運輸機,飛越興都庫什和喜馬拉雅山脈。飛機在一個軍用機場着陸後,遠征隊在巴基斯坦武裝警察的護衛下,進入了塔利班活躍的開伯爾-普什圖省,來到被稱為“恐怖主義首都”的白沙瓦考察健陀羅佛教文化。 “你們是自法顯和玄奘以來,第一撥走進白沙瓦地區中國學者,”白沙瓦博物館館長對遠征隊的學者和學生說,“我欽佩你們的智慧和勇氣。”
李希光教授與清華學生在玄奘西天取經處小憩
在白沙瓦和塔克西拉,遠征隊考察了被稱為古代中國高僧“西天取經”的貴霜帝國時代的犍陀螺佛教文化遺存。在犍陀羅,誕生了世界上第一尊佛像,這尊佛像是馬其頓國王亞曆山東征留在巴基斯坦的後裔按照希臘神像塑造的。中國的佛像造像藝術,都是從犍陀螺地區通過新疆傳入中原的。
中巴文化走廊遠征隊巴方領隊、巴基斯坦參議院國防委員會主席穆沙希德參議員說,“這次考察路線貫穿中巴經濟走廊和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中之重位置,考察成果豐富,意義重大,反映了一帶一路在文化多樣性上的共同性。”
在中巴文化走廊遠征隊抵達伊斯蘭堡的第二天,中巴兩國學者舉行了“中巴文化走廊研讨會”。晚上,伊斯蘭堡中巴友誼宮舉行了“薩拉姆,孔夫子”的盛大的中國文化展。展覽前,博林集團董事長林有武向侯賽因總統贈送了盤着巴基斯坦纏頭的卡通孔子塑像。侯賽因總統說,“活潑可愛的孔夫子塑像展,将會使巴基斯坦人民更好地了解和理解孔夫子和中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