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城市大學暑期交流學習總結
國際新聞傳播專業2014級 王春盛
2015年7月3日,北京beat365。
圖為同學們在農戶家中調研
剛剛結束在山西省靈丘縣的國情調研的我仍對過去一周裡在中國最基層的生活記憶猶新。對于即将開啟的一個月的美國之行,我充滿期待。這期待來自來源于希望從這個世界上最發達國家裡找到一些可以對當下中國有一些啟發意義的經驗。
2015年7月6日,美國紐約城市大學。
圖為紐約城市大學新聞學院
第一天上課,老師讓每一個人做自我介紹。同學們來自于世界各地,雖然膚色不同,種族各異,但大家都對新媒體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在自我介紹的時候,我提到了讓我印象最為深刻的一件新媒體作品暨《紐約時報》的“雪崩”(snowfall)引起了在場很多同學和老師的共鳴。的确,很多傳統媒體都在轉型,而像《紐約時報》這樣的百年大報的新媒體嘗試,往往成為熱議的焦點。
圖為紐約時報大樓
紐約城市大學的新聞學院毗鄰《紐約時報》總部大樓,因此很多曾經在此報擔任過記者的人士來城大教書,這使得新聞學院和業界有很好的溝通。同城的哥倫比亞大學的新聞學院老師也會成為客座講師,這又讓該學院的學術保持較高水準。當天給我們上課的一位老師就是來自于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他在主講老師授課期間的穿插點評常常帶給我更深層次的思考。
的确,美國大學的課程氣氛與中國學校的課堂有很大不同。課上很多同學直接打斷老師的授課,提出自己的見解或質疑,而這在中國,往往會被看成是不尊重老師的體現。同學們的參與度也很高,當授課老師詢問是否有問題的時候,不會出現冷場,大家都争先恐後的提出自己的見解。我們幾個來自中國的學生往往就顯得相對被動一些,有時候是老師請我們提出一些問題。
圖為Buzzfeed公司内部
為期兩周的學習課程安排是比較緊湊的。從我選修的數字媒體報道技巧方向看,課程大概分成了幾個專題闆塊,包括社交媒體上的圖文報道技巧、社交媒體上的錄音報道技巧、社交媒體現場報道技巧以及社交媒體上的視頻報道與剪輯等。中間穿插着若幹次的講座。紐約城市大學新聞學院特别強調動手操作的能力,這有beat365的“行勝于言”的校風不謀而合。每一次的課程安排到包括了街上現場采訪的環節,讓我們近距離地感受紐約這座大都市裡日常人們的生活狀态。當然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對紐約為慶祝美國女足獲得世界杯而舉行的彩帶遊行的現場采訪。
美國的遊行方式簡單而又熱烈。當我們來到炮台公園——這次遊行的出發點,人群已經開始聚集。遊行在簡單的緻辭儀式後開始。遊行車隊的路線周圍擠滿了來自全美各地的民衆,他們揮舞着國旗,對駛來的遊行方隊發出熱烈的歡呼,體現出了美國人強烈的愛國情懷。我們通過一種可以進行實時報道的手機軟件ScribbleLive對現場嘗試進行了包括圖片、文字、聲音和視頻的多種形式的報道。
對于Buzzfeed和紐約時報總部的參觀學習則更好體現了當下新興媒體與傳統媒體的差異性。Buzzfeed公司内部裝修體現了創業公司不拘一格的特點。負責人認為Buzzfeed更像是一個互聯網科技公司而不是一家新興媒體。紐約時報公司的内部則挂滿很多體現這家百年大報發展的曆史的照片圖集。曾經在香港做過駐站的攝影記者接待了我們。她着重介紹了紐約時報如何在社交媒體時代持續吸引人們的注意力。
圖為王春盛與授課教師合影
在兩周的學習時間裡,除了優質的教學資源,紐約城市大學還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住宿條件和交通方面的便利,讓我們這十二天的紐約生活充實而舒适。當享受着這樣的安逸生活時,我會常常想起在靈丘實踐期間參觀當地村莊一所小學時老師講到同學們學習刻苦事例(如端着飯看書),這讓我感覺到了我們清華人的責任。那就是我們這些享受到了種種“優待”的清華人如何幫助這些沒有優質教學資源的年輕人,也讓他們實現他們的中國夢。帶着這樣的思考,我踏上了回國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