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新生代表楊翹楚在學院2015年秋季開學典禮上的發言

日期:2015-09-21作者:梁鵬 浏覽量:

各位老師、同學:

大家好!

我叫楊翹楚,是碩士一年級的新生,今天能夠代表研究生來說幾句,特别地受寵若驚。一開始天牧師兄叫我來做所謂的“代表”,我其實是拒絕的。師兄鼓勵我,你們都是小鮮肉,要活潑開放一點,其實我心裡明白,相對于本科生,我們應該算小臘肉了。

其實說這個的意思是,我和在座的每一位研究生新生一樣,都做好了身份轉換的準備。昨天我們可能還是參加“清新夢想秀”的學弟學妹,今天我們都已經是有着相對明确目标的“大人”了。或許我們的目标各自不同,有些人像範敬宜先生一樣有着“如果有來生,還要作記者”的豪情,有些人可能想像喬冠華師兄一樣用外語縱橫捭阖、為國效力,還有的人可能和我一樣,更鐘情于學術研究,立志将清新的闆凳坐穿。無論哪一種,清新都是讓我們繼續追求夢想的地方。

清華無限大,能給你無限可能。這座伫立在清華園中央,古樸幽靜的宏盟樓,是專屬于我們清新傳媒人的夢想孵化器。比如初入清新未滿兩周的我,就有幸參與到微信公衆平台“清華傳媒評論”的創建中。它既是團隊協作的練兵場,也是社交媒體運營的實驗室,更是迫使作者閱讀文獻的大學校。草創時期,我們幾個人常在聽濤園搜腸刮肚地想選題、改稿子,雖然沒有哪一篇敢說是“成熟”甚至“合格”的,然而寫的多了,我們确實體驗到了“進一寸有進一寸”的歡喜。清新在課堂之外,也讓我們日新月異。由此我們越發期待,有着清影工作坊、彭博數據終端等一流教學科研環境的學院,足以支撐我們每一種或許瘋狂或許艱難的夢想。

就在我們做着記者編輯的工作時,很多同學早就按部就班的投身到學術研究中去。還沒開學,環球資源廳就有業界著名的學者來訪,我學國新的室友曉波聽完講座一回來就滔滔不絕地跟我分享講座心得。不止是講座,平時隻要路過他的座位一看,就能看到他奮筆疾書地做着學術期刊的筆記。類似的同學還有很多,經常随便跟誰聊起某個業界話題,他就會滿腹經綸地跟我說,自己最近做了篇論文正是以此為題。凡此種種,常聽的我不明覺厲,但是我知道實打實的學問早在這開學典禮前就開始發掘了。清華人要做“永不漏氣的發動機”恐怕就是這樣吧。

說完了我們自己,更要說說老師們。

昨天是教師節,我們早早地集合到一起,設計、手繪和分發教師節賀卡。雖然還沒開學,師恩已然難忘。回想起剛報到沒兩天,學院的領導老師就到宿舍看望我們,問長問短,噓寒問暖。後來的入學教育,各位老師的研究領域讓人目不暇接,研究成果更讓人心向往之。多數同學即便心裡已經确定了導師人選,也要到院館214聽好每一講,做好每一份筆記。這是對老師起碼的尊重,也更因為同學們都想能借此一睹諸位老師的儒雅尊容。原來隻能在論文中謀面的名家巨擘,居然今日從書本中款款走來、授業解惑,借用校歌歌詞,正是“莘莘學子來遠方,春風化雨樂未央”,而我們做學生的,唯有“行健不息需自強,行健不息需自強”。

最後,我還想講一個師兄師姐的故事。

前兩天選定導師,剛被拉進師門的微信群,就發現有一個熟悉的名字和頭像。點開一看,居然是之前在中青報實習時的指導記者。頓時一股“天涯何處不相逢”的感覺襲上心頭,這也是我和許多同學最近的共同感受。所謂“何處不相逢”,第一層意思是用不上六度分隔,優秀的人才總能跟清華、跟清新扯上點關系;第二層意思是感慨和學長學姐們相見恨晚。接我們報到、幫我們注冊,一步步地讓我們了解清新的傳統和氛圍,以至于提供學術、職業直至人生上的指導,你們是師兄師姐,也是我們的指路人。甚至前面提到的那位同門師兄,也真的就是本科生課程的老師。正所謂“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清新的厲害,肯定離不開亦師亦友的夥伴們。

去年10月份,學校發布了教育教學的改革意見。正所謂“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從此碩士一年将有四次畢業的機會。這意味着我們今天一起入學,卻未必能一起畢業。然而無論在校長短、目标同異,研究生的我們都明白,作為學生,我們已經是最為成熟的一批。梁啟超、喬冠華、範靜宜等一代代巨人開創的清流在我們身上,更在字斟句酌地撰寫論文,細大不捐地完成實習,敬業樂群地對待工作當中。

101年前梁任公先生在同方部發表的演講言猶在耳:“縱觀四萬萬同胞,得安居樂業,教養其子若弟者幾何人?”“吸收新文明,改良我社會,促進我政治,所謂君子人者,非清華學子,行将焉屬?”“今日之清華學子,将來即為社會之表率”!

清新有恩于我等,我等亦當不負清新!

謝謝!

請升級浏覽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舊版本浏覽器。請升級浏覽器以獲得更好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