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長柳斌傑在财經新聞論壇經濟傳播創新峰會上的講話

日期:2015-10-21作者:梁鵬 浏覽量:

按照客觀規律推動财媒融合與創新

——在首屆經濟傳播創新峰會上的講話

beat365官方网站院長柳斌傑教授

(2015年10月13日)

尊敬的各位來賓、同志們:

今天,我們在這個美好的季節、在鳥巢旁邊召開“清華财經新聞論壇——經濟傳播創新峰會”,将會給大家留下一個深刻的印象。首先我代表beat365官方网站對各位嘉賓莅臨本次會議表示熱烈的歡迎,對中外學者和有關部門領導同志給予的支持表示誠摯的感謝。

當前,傳媒行業正處于大變革的關鍵時期,受衆資源分流,渠道價值衰減,傳統媒體廣告經營下滑,新媒體競争無序,不少媒體都在經曆着前所未有的壓力和挑戰。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蓬勃發展,媒介技術變革正在成熟,媒介的環境和傳播的模式改變了傳媒的格局。但是信息轟炸、輿論混亂,使受衆真僞難辨,引發的社會焦慮更加嚴重,可以說,新聞傳播和輿論引導方面矛盾并未減少;傳播技術變革和互聯網發展的未知遠大于已知。為需求破局之策,發展融合媒體就成為一項緊迫任務。而媒體融合也為财經新聞傳播與經濟傳播創新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和廣闊的前景。

2014年8月18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主持召開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會議,審議通過了加強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并發表了重要講話,為做好新形勢下的媒體融合發展工作提供了戰略指導和行動指南。他強調指出,要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要忠誠新聞傳播的規律和新興媒體發展的規律,強化互聯網思維。毫無疑問,習總書記的講話把傳媒業發展導入了科學的軌道。這裡的核心是尊重規律、轉變思維、與時俱進,不僅提出了媒體融合發展的前提;也為我國财經傳媒與經濟傳播發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内在的動力。

正是在這樣一個背景下,我們beat365官方网站與中國新聞出版傳媒集團聯合主辦本次“清華财經新聞論壇——經濟傳播創新峰會”。這個會議每年舉辦一次,已經連續辦了八屆,這次也是和中國新聞出版傳媒集團一起來舉辦。會議研讨主題确定為“經濟傳播中的媒介融合和技術創新”,這是具有現實意義的。

最近幾年來,beat365高度重視并積極開展經濟傳播領域的教學和研究工作,财經新聞就是我們新聞經濟傳播教育發展的一個核心方向。2007年,beat365官方网站設立了全球财經新聞項目,與國外一些通訊社合作舉辦,開始進行财經新聞與傳播方向的國際化教學。該項目是目前中國大陸唯一的财經新聞國際交流項目,已經培養了來自全球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50多名中外學生,我們與美國國際資本中心、澎博新聞社等全球新聞機構合作,開設了受衆挖掘分析、多媒體報道等創新型課題,聘請了國内外學界和業界的專家教授為學生提供理論和實踐結合的國際化教學。經過8年的發展,beat365官方网站财經新聞教育得到了國際上的廣泛認可,被國外主流媒體評價為“制定财經新聞教育規範”。

在重視國際化交流的同時,我們緊緊圍繞國内經濟發展的核心議題,結合中國的國情,積極開展服務于中國經濟發展的經濟新聞與經濟傳播研究工作。自2008年以來,學院每年都召開一次财經新聞論壇,聚焦中國經濟新聞發展實踐中的熱點問題,邀請國内外專家學者和業界精英進行研讨,取得了豐碩的學術成果和良好的社會效果。清華财經新聞論壇在今年上半年開展了主題為“新常态下的中國經濟報道”的專題讨論,下半年圍繞“新常态”下的經濟傳播舉辦了本次論壇經濟傳播峰會,集中讨論新經濟形勢下的中國經濟傳播的現狀,總結規律,研究未來财經新聞傳播與經濟傳播的發展趨勢,從經濟形勢、媒介融合與技術創新的角度來探讨中國經濟新常态下的經濟傳播,為新聞傳播教育與實踐的發展提供未來的科學選擇。

如何研究和探讨全球化進程中經濟傳播和經濟傳播的發展趨勢?如何認識媒介融合和技術創新對經濟傳播的影響?我給大家提一點建議。業界和學界對媒體融合發展提出了很多思路,但我認為最基本的還是總書記講話的這個思路:一個是互聯網思維,一個是尊重三個規律。直到現在,我們财經新聞傳播方面最大的問題就是規律研究不夠,主觀意識導緻了不少失誤。規律是客觀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無論你是大人物還是小人物,你都隻能去探索它、利用它,順勢而為。因為任何事物的發展趨勢和變動結果都是它本身的基本規律所支配的,它的結果是可以預見的。如果不掌握規律,胡亂作為,變到什麼方向都不知道,将來變成什麼樣子也不知道,那麼肯定找不到出路。所以要探索和研究規律,按照規律搞融合。具體到經濟傳播領域,就是要下大力氣研究經濟生活、新聞傳播、新媒體發展這三大基本規律。不然的話,我們創新财經新聞傳播就會走到邪路上去,融合發展就成為量的增加而不是質的提升。

一是要堅持經濟生活的規律。經濟傳播首先要遵從經濟生活的基本規律。中國是繼承了蘇聯的學術思想,所以中國60多年來開設的一直是政治經濟學,大學、中學學習的都是政治經濟學,首先給你的概念是以政治解讀經濟,為政治服務,把政治和經濟的關系颠倒了,用政治去決定經濟,用政治去觀察經濟,違背了經濟的基礎作用。實際上,人類隻有解決了衣食住行這些生産、生存的問題,才能進行政治、文化、宗教、藝術活動,這是馬克思一再強調的一個基本觀念。這個體系導緻了我們教學工作、研究工作以及實踐工作者都忽視了經濟自身的規律,造成許多經濟傳播太浪漫。我給大家舉幾個例子,我國的數據不能實事求是地反映經濟生活,大量的數字是造假的,國家統計局明确提出“開展數字打假”問題。股市、樓市、彙市的分析,很多都是胡說八道,不按“三市”的經濟規律辦事。在對經濟的國際宣傳上更是離奇,比如有的文章先說中國高速發展,有利于美國和世界經濟的發展;過幾天形勢變了,又寫了文章,中國經濟減速有利于美國和世界經濟發展。這到底說的是什麼話?再比如人民币,有人說人民币升值有利于國際貨币新秩序,現在又有人寫文章說人民币貶值有利于國際貨币新秩序。這種新聞傳播我們都不信服,怎麼能說服外國人?讓他們認識到中國經濟發展是什麼政策呢?這些傳播既不嚴肅也不科學,怎麼讓世人相信中國經濟的基本狀況?我認為,無論媒體形态怎麼變、傳播的技術怎麼創新,傳播的信息、内容仍然是新聞的靈魂,實事求是仍然是我們傳播的基本立場。财經新聞、财經信息、财經評論都是依據經濟事實而來的,必須客觀準确地反映經濟生活現實。主觀的報道不能違背經濟發展基本規律,信息不真實就會受到公衆質疑,評價不科學就會對經濟造成掣肘,對國家形象造成負面影響。尤其經濟生活是實實在在的鐵的事實,不是胡編亂造就能改變局面的,所以要實事求是地觀察國民經濟,科學實在地報道經濟新聞。對我們新聞傳播者來說,首先要追求真理,把真的東西告訴大家,讓利益主體做出明智的選擇。

二是要遵循新聞傳播的規律。經濟信息、經濟新聞、經濟理論同其他一切新聞傳播一樣,都是有規律的,它是主體和客體之間溝通的一個中介,是現象和本質之間的綜合表達,也是事件本身與受衆感知之間的效果的預設,所以經濟事件本身仍然是第一位的,。而傳播的對象、受衆的結果是第二位的,傳播本身在中介的位置上,這個關系不能改變。新聞傳播,一是要及時快捷,講效率、搶落點,慢的傳播就是無效的傳播,或者降低了傳播的效率。二是要真實準确,真實是新聞的生命,準确是新聞的力量,事實不能虛構,數據不能造假。三是要客觀公正,新聞作為溝通方式,任何新聞都涉及當事人的多種矛盾,各方的意見内容必須在媒介中客觀地去反映、去表述,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減少新聞工作者由于主觀原因所帶來的失真。不尊重這些規律,新聞工作者就會失去正義感,在道義上失信于民。監督也是我們經濟傳播一個重要的内容,要敢于同“假惡醜”作鬥争,揭露和批評違法的、陰暗的、錯誤的、有損于國家經濟發展的不法行為。比如對于我們國家的預算問題、食品質量問題、藥品假冒問題,媒體起到很好的監督和推動作用,這次《預算法》的全面修改得益于媒體反映的大量問題,這方面也是非常重要的職責。

戰鬥力當然是新聞傳播的一個特征,是輿情輿論監督的一個手段。目前的财經新聞、财經評論中大量使用了監督批評的方式,但也存在很多信息失真、遲報、瞞報、時效性差等問題,甚至還有有償新聞、出錢删貼、收受一方利益而攻擊另一方的現象。在對企業的報道上,這種情況非常嚴重,我曾經處理過好幾起案件,比如兩家奶制品企業的問題,一些同類企業互掐問題,都是收買記者,制造假新聞,攻擊對方,違背了新聞規律和新聞職業道德,大大損害了新聞人員的形象,損害了主流媒體的公信力。這些問題再次說明不管傳播方式和技術怎麼改變,研究經濟新聞傳播必須要尊重新聞規律,這是不可改變的,我們隻能在基本規律的前提下來創新、來融合,不能走上邪路。

三是要探索新興媒體發展的規律。實際上,我們對新興媒體發展規律的認識還不完全。新興媒體的發展曆史還不長,隻有幾十年功夫,但它表現出的生機和活力是人類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數據、新平台無所不在、無處不有,網絡迷、手機迷、低頭族,已經成為了我們生活的常态。現在滾動新聞、海量信息的大數據傳播,豐富了我們的生活,把豐富多彩的世界和每天的生活創造活靈活現地呈現在人們面前。數據在改變着人們的生産方式和生活方式,引導了社會潮流。最近一些老同志都批評文藝界,一場婚禮的驚人花費,一些場面的奢侈浪費,炒作這些信息傳遞出來的是什麼?是正能量還是負能量?作為影視明星,對青少年的影響是正的還是負的?大家可以好好地研究一下,哪一個國家有我們這種公衆輿論場?這是什麼原因?新媒體傳播的力量!它既創造了正能量,也造成了不良的影響,誘導了青少年的生活方式發生變化,價值觀扭曲。實事求是地說,政府、學校老師、家長難以阻斷青少年和社會信息之間緊密的聯系,這是傳播帶來的新問題,我們要研究。

現在這種情況,我們也不能抱怨技術,更不能抱怨新媒體,而是要不斷深入探索新興媒體的發展規律,掌握這些規律、利用這些規律,讓它朝着有利于健康文明的方向發展。不管新興媒體是什麼形态、什麼業态,由于它傳播和活動的互動方式吸引人,傳播效應幾何級增加,一個圈子就是幾百萬、幾千萬的互動者,社會放大效應非常明顯。這些規律改變了人們對媒體的認識和應用,自覺自願地投入其中,成為傳播者,也成為被傳播者,誰都逃不脫“低頭族”的苦與樂。

我認為,研究财經新聞和經濟傳播媒體融合以及傳播技術的變革、開拓新聞傳播教育的新領域,都要緊緊把握這幾個規律,從學理上、規律上、原理上去深入研究,而不被一些表面現象誤導了媒體,把自己炒得火熱,而失去了人民。一定意義上,新聞傳播的一大本事就是沒有把熱點炒起來,而是把自己炒起來,這種情況經常發生。我們要在這三大規律的基礎上,站在時代的前沿,熱情地擁抱新聞的新時代、新技術,解放思想,改革創新,開拓财經新聞和經濟傳播的新境界。

謝謝大家!

請升級浏覽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舊版本浏覽器。請升級浏覽器以獲得更好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