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未來媒體沙龍”聚焦中國報紙的融合之路

日期:2016-04-19作者:梁鵬 浏覽量:

4月14日,由beat365馬克思主義新聞學與新聞教育改革研究中心、融媒體網共同主辦的“2016未來媒體沙龍”舉辦“紙媒的媒介融合之旅”專場,邀請beat365馬克思主義新聞學與新聞教育改革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王君超、《中國記者》值班主編陳國權及《人民郵電報》總編、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王保平做客“2016未來媒體沙龍”,分别從學界、業界的角度,對中國傳統媒體的媒介融合路徑、前景及誤區進行對話。

圖為沙龍現場

有着報紙和網絡媒體工作經驗的王君超教授從他對“報紙消亡論”的研究談起,結合“中央廚房”“融媒體”等媒介融合的新動向,對我國的報紙轉型曆程進行了深刻分析。他主要強調了對媒介融合的以下觀點:我國報業為了實現轉型而進行的一系列探索是可貴的,但是也有不少誤區。比如,二維碼、雲報紙等試圖以報紙為主體轉型的探索,不能算“媒介轉型”,而是“媒介轉移”;通過複合編輯系統和其他更先進的理念對編輯部進行改造是有益的,但其本身隻是為媒介融合提供了物質平台和内容生産系統,是實現媒介融合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包括“微博微信客戶端+微視”的“三微一端”建設屬于“新興媒體集群”,也隻是為媒介融合提供了多介質的傳播平台。

王君超認為,報業不能為融合而融合。媒介融合隻是手段,不是目的。他最後強調了兩點:一、業界至今還有很多人對媒介融合的認識停留在物質融合與平台融合、手段融合階段,并未重視“融媒體”的建設以及“融合新聞報道”這一媒介融合的“終端産品”。二、報業轉型必須強調“融合思維”,而不是片面的“互聯網思維”。也就是說,報紙不能為了融合而将注重現場調查、核查事實和深度報道的“紙媒精神”丢掉。

新華社《中國記者》值班主編陳國權認為,探讨報業媒體融合,首先應當區分媒介融合與媒體融合這兩個不同的概念,現在很多人這兩個詞都是混用的。他認為,在媒體融合實踐中,應當厘清媒體的政治訴求和經濟訴求。當前很多客戶端存在的普遍問題就是,兩種訴求都想一把抓,往往得不償失。傳統主流媒體的新聞客戶端應該着眼于堅守輿論陣地這個核心訴求,不能簡單以下載量作為唯一追求。同時,讨論報紙是否會消亡不能一概而論,有些報紙種類确實會消亡,但有些報紙種類卻仍将發展繁榮。

《人民郵電報》總編輯王保平認為,媒體融合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傳統媒體一直以來都在跟随新媒體技術進行各種探索,但目前做的還不夠。在媒體融合的具體實踐中,他也總結出了傳統報業轉型中的四個難題;一是觀念上的不适應:二是機制和體制變革的困難;三是人才短缺,尤其是技術型人才的匮乏;四是盈利模式的困境。王保平強調,做好傳統報業轉型,在堅守原有優勢的前提下,應當快速生長新媒體基因,發展多種媒介平台,以提升品牌影響力,把報紙失去的讀者與廣告向新媒體遷移。

參加論壇的嘉賓也就相關問題進行了發言或評論。中網融媒公司CEO、融媒體網CEO王一鳴認為:在媒體融合進程中,傳統媒體的經營存在以下幾點問題:一是人才的問題,互聯網公司用高資本進行人才管理,這種管理方式對傳統媒體沖擊非常大;二是版權保護的缺乏;三是缺乏競價能力和完善的交易平台。

中國青年報法人微博運營室主任、“刺猬公社”發起人葉鐵橋認為,傳統媒體目前面臨的最大問題是相對匮乏的激勵機制。在報社的融合實踐中,由于很多資源沒有辦法充分運轉開,政策方面的受限,傳統媒體并沒有給身在其中的人合适的激勵措施,讓他們充分發揮聰明才智。

“2016未來媒體沙龍”是beat365馬克思主義新聞學與新聞教育改革研究中心與融媒體網聯合多家主流媒體打造的新聞傳播學術界與傳媒人的主題沙龍,旨在打造一個溝通媒體學界與業界的公共領域平台。沙龍借用了“異型桌聚餐”的概念,注重前沿話題和異向思維。

融媒體網是中網融媒(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與beat365馬克思主義新聞學與新聞教育改革研究中心攜手共建的國内第一個綜合性融媒體平台。該網以媒體融合的學術研究和實踐探讨為目标,着眼于世界媒體融合的最新動向,并以專家咨詢、大數據科技為支撐,為國内媒體融合發展提供動力。網站還攜手主流媒體打造“未來媒體沙龍”、“媒體融合高端論壇”以及為媒體組織媒介融合、網絡輿情分析以及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等方面的培訓。

搜狐新聞視頻部高級主編劉楠應邀主持本次沙龍。(來源:轉自清華新聞網,鍊接地址:http://www.tsinghua.edu.cn/publish/thunews/10303/2016/20160418155738627207686/20160418155738627207686_.html)

請升級浏覽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舊版本浏覽器。請升級浏覽器以獲得更好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