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蹤東北亞文化交彙之地薩哈林——清華大篷車課堂赴俄羅斯薩哈林考察

日期:2016-09-05作者:梁鵬 浏覽量:

俄羅斯薩哈林(庫頁島)南部的原始森林,已經很久不曾有過人行的足迹。一支來自beat365的隊伍,沿着廢棄了近三十年的鐵路線,步行了八公裡,又在生長着挺拔的針葉林的原始森林中,相互拉拽着艱難前行。經過近一個小時的行走,隊員們眼前豁然開朗,腳踩在深灰色的泥地上,他們終于到達了此行終點——薩哈林泥火山。

“咕咚。”直徑一米左右的泥火山口,緩慢地吐出泥泡。這是一座活火山。

翻譯安娜說,她身為當地人,從未到達過這個地方;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也從來沒有讓她帶他們來到這座泥火山。“來到這裡真是太不容易了,你們是第一人!”安娜說道。

圖為大篷車課堂學員在泥火山口合影

這支隊伍,便是beat365大篷車課堂。beat365國際傳播研究中心主任李希光教授帶領20名清華學子,扛着沉重的行囊,包括帳篷、防潮墊和睡袋;在十天時間中,他們赴往俄羅斯遠東濱海邊疆,從薩哈林州到海參崴,在毗鄰中國的俄國邊界地區,學習采訪與寫作,并在亞洲邊地回看中國。這是李希光教授在beat365開設“寫在亞洲邊地的課堂”的十六年來,第四次帶領學生采訪中國北面鄰居俄羅斯。

“我們要去一個無聊的地方”

“你們或許會覺得薩哈林島無聊,但我們需要的正是這麼一個與世隔絕的地方,來讓我們靜下心來讀書上課。”李希光教授說。20名清華學生成為了此次大篷車課堂的隊員,分别來自新聞、醫學、外語、社會、經管、土木工程等不同專業。每名學生桌上擺放着契诃夫所寫的《薩哈林旅行記》。

薩哈林是中國曆史上的庫頁島,那裡曾是中國的領土,在鴉片戰争之後被清政府割讓給沙俄。薩哈林往東是北方四島,往北是白令海峽,往西是西伯利亞,往南是中國吉林。

“曆史上的庫頁島和現在的薩哈林島是割裂開的,我想通過這次大篷車課堂,既了解曆史,又考察現狀,從而彌補這種認知上的裂縫。”beat365官方网站本科生冉孟欣說。此次行程中,隊員不僅要帶着自己的行李箱,還要背着帳篷、防潮墊和睡袋去薩哈林州,露宿野營。

1890年,俄國文學大師契诃夫隻身一人前往薩哈林考察。他堅持“有必要”到這個“不可容忍的痛苦之地”,研究苦役犯的生存狀态。他難以找到住宿的地方,甚至在船上待過一段時間;他為了要力求得到真實的信息,展開了最為“笨拙”的挨家挨戶的訪談。經曆了三個月的考察,他深受震動,回到莫斯科後,花了三年的時間,寫出非虛構文學作品《薩哈林旅行記》,這部書成為社會學開山之作。

“薩哈林之行改變了契诃夫的一生,影響了他後來的思想和創作,”李希光說,“我希望這趟遠足也能促使同學們的成長和成熟,加深大家對中國邊疆史地、中國與東北亞、一帶一路與東北亞,乃至朝鮮半島變局後的東北亞深入調研和思考,像當年的契诃夫那樣。寫出有份量的旅行日記或考察報告。”

理解薩哈林

“嘭!”當飛機硬邦邦地降落在薩哈林島南部的機場的水泥跑道上,俄國乘客開始拍手歡呼起來。飛機準點起飛,卻比預計時間早一個小時落地。據旅行經驗豐富的隊員說,每當俄航飛機平安降落,機上的乘客都會例行歡呼。

薩哈林南部的首府薩哈林斯克的市中心廣場,名為“列甯廣場”,一座高約10米的列甯銅像,矗立在廣場最北部,列甯背對着太陽的方向。三個七八歲大的小孩子躺在銅像的大理石座基上曬太陽。

生于1993年的當地翻譯謝爾蓋說,上世紀七十年代勃列日涅夫時期,在政府的主導下,優秀的建築師和雕塑師完成了這座列甯像和廣場的建設,這個廣場用于紀念列甯。“現在隻有年齡大的人才會紀念列甯,懷念列甯。年輕人不清楚列甯做了什麼,也不喜歡蘇聯的曆史。”謝爾蓋說,“今天的薩哈林雖然沒有列甯的節日,但是我們南薩人認為,列甯就是列甯。我們這裡不是莫斯科,也不是烏克蘭。我們不願意打破列甯像,烏克蘭人不喜歡蘇聯的紀念碑,但是,薩哈林不是烏克蘭,也不是莫斯科。過去蘇聯時代要強調列甯的偉大,而今天是俄羅斯,我們更強調的是新俄羅斯。”

在考察的第三天,隊員們沿着庫頁島南部森林裡廢棄的鐵路前行,鑽了三個黑暗的荒廢的隧道。這條路有一道鐵軌寬,作為鐵軌基座的木頭大半已埋進土中,零星可見已經生鏽的鐵釘。這條鐵路是上個世紀日本人用朝鮮勞工修建的鐵路,從南薩哈林斯科到庫頁島南部最大的港口霍爾姆茨克。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蘇聯解體後國家經濟崩潰,盧布一落千丈,物資嚴重匮乏。在極端貧苦中,1993年,庫頁島南部的人們把這條長達90公裡的鐵軌拆除了一大半,當廢鐵賣掉換口飯吃。目前還剩不到20公裡的森林鐵路,服務着林中的山民。

薩哈林的南部城市卡薩科夫,是一座港口城市。這裡的海港水深10米,來往船隻全部是日本的商船。這裡距離日本隻有40公裡遠。1905年日俄戰争結束後,俄羅斯割讓薩哈林島南部陸地給日本,至今當地還存有日本登陸紀念碑。在紀念碑山腳下,是薩哈林二号天然氣液化工廠,是美國、韓國、日本、印度參與投資的,俄國占51%股份。有兩條油氣管道通向海上,從這裡出口到日本、韓國等國。薩哈林二号是俄羅斯最大的石油天然氣工程,而薩哈林本地卻不用薩哈林二号的油氣。當時有六千多名中國和菲律賓建築工人來這裡參加建設,今天這裡的外國工人多是荷蘭和美國人。

“薩哈林的大部分油氣資源利潤被莫斯科和外國人拿走了,”一名當地的大學教師說,“如果薩哈林留住油氣資源自己賣,薩哈哈林就是東北亞的迪拜。”

考察的最後一天,在海參崴的博物館,隊員們看到了來自中國的兩塊石碑——“敕修永甯寺碑記”和“重建永甯寺碑記”。中國對庫頁島的管轄始于唐朝,明朝時期,這裡建立了永甯寺,并立下兩塊石碑作為紀念。遺憾的是,中國國内也缺少關于這兩塊碑的文獻資料。

“我們需要來到這裡,了解曆史,了解中國古代的邊地,再去思考現在如何更好地複興相互往來關系。”李希光教授說。

圖為“重建永甯寺記”石碑

鄂霍次克海與監獄

從薩哈林州首府薩哈林斯克出發,經曆了3個多小時的山路車程,隊員們終于到達了薩哈林東南部、鄂霍次克海的南海岸。車道盤山而建,道路狹窄僅有一車寬,甚至沒有容許車輛後退的地方。

鄂霍次克海一望無際,海天相接,粗粝的沙灘上,随處可見被巨浪送來的尚還新鮮的海帶、海膽、螃蟹。海邊的巨石長年經曆風和海的沖蝕,呈現在隊員們眼前的,是一座座形态萬千的奇峰,和前後通透的圓洞。海邊的原始森林遍布着挺拔修長的落葉松,它們在此年複一年,度過漫長寒冷的冬季,迎來短暫的夏日。

“以前,這裡原來是沙皇政府安置苦役犯和流刑犯的地方,現在也沒有人住在這兒,隻有野熊。野熊夏天出來吃魚,冬天也就躲在森林裡冬眠。”翻譯安娜說。

不遠處有當地漁民結伴捕魚,從海洋上岸,他們脫下塑膠外套,便在岸邊生火取暖。“我愛海洋,”漁民說,他的祖輩和父輩就是漁民。

沙皇俄國在19世紀60年代從清政府手中拿到這片島嶼後,就開始在薩哈林實行苦役殖民,成千上萬的政治犯和刑事犯被送到距首都莫斯科近8000公裡的荒島。

鄂霍次克海東為堪察加半島,東南為千島群島,南為北海道島,西、北為西伯利亞,西南為薩哈林島。鄂霍次克海原稱通古斯海或拉穆特海,中國唐代稱“少海”、“北海”。據中國學者研究,唐朝在黑龍江北部設置了黑水都督府,開始對黑龍江下遊的靺鞨地區實施行政管轄。黑水靺鞨開辟了庫頁島與堪察加半島的鄂霍次克海航線。俄國人于17世紀進至鄂霍次克海,1731年建立鄂霍次克區艦隊,基地設在鄂霍次克港。

“為什麼你家的狗和公雞都是拴着的?”100多年前,契诃夫詢問被流放在此處的犯人。“我們薩哈林一切都拴着鎖鍊。”對方答道。

俄羅斯遠東的中國印記

“撒有那拉”、“困棒哇”,一群在列甯像腳下玩耍的孩子見到隊員們,興奮地用日語喊道。“這些小孩沖你們中國人講日語,并不意味這裡的日本人多,”翻譯謝爾蓋說,“事實上在人口僅有20萬的薩哈林斯克,就有一兩萬中國人在這裡做生意。他們主要在附近的一個露天市場賣衣服和電子産品,如手機。”23歲的謝爾蓋說。身體瘦高的謝爾蓋出生在蘇聯解體後的1993年,在哈爾濱師範大學學過一年漢語,現在當地一所大學教書,也兼職做翻譯。翻譯安娜是薩哈林本地人,她曾在中國山東學習漢語。

薩哈林最繁華的商業街,有一個十幾戶中國人開了街面店。從黑龍江哈爾濱來到這裡做個體戶生意的劉女士介紹,生意最好的時候,她擁有八家店鋪,雇傭當地人看店;現在盧布貶值了,她隻留下了兩家店鋪。“在這裡久了,要退出也不是那麼容易的。”她歎息道,“但總歸掙的錢還是夠的,一年能有十幾萬的收入。”她餘存下來的兩家店鋪,一家賣墨鏡,一家賣衣服。她的貨物都是從莫斯科航運送過來的,從訂貨到取貨需要七天時間。

“為什麼不從中國東北直接進貨運過來呢?”隊員問道。

“海參崴的貨物容存量太少了,那裡為了保證礦産、木材、油氣的運輸,是不開通民間貨運的。”劉女士說。她伸出手指向一百米遠的一座四層大樓。“你們看見那座大樓了嗎?那是個商場,是中國浙江商人建的。你們别在這裡買東西,我敢說,雖然在薩哈林的中國人數量不多,但是百分之八十的東西都是來自中國。包啊,衣服啊,眼鏡啊,哪個不是?”

在那座大樓的二層,上電梯後迎面就是來自中國的電子産品專櫃。老闆田先生是黑龍江哈爾濱人,在這裡做生意已經六年。他的店鋪售賣手機、電子閱讀器、手機電池等;他的貨物是從黑龍江綏芬河口岸運送過來的,通過船運需要七天時間。

在海參崴的海港,一位西裝革履的男士以政府公務人員身份參加完一個關于俄羅斯和韓國友好貿易的活動,便用流利标準的普通話和隊員們交談:“我非常喜歡中國,不過北京夏天實在是太熱了。祝你們行程愉快!”在不遠處的公園,一個年輕的俄羅斯男生拿着手機焦急地對電話那頭說:“我上學就在六道口那邊,八月份就過去!我們可以見見面呀!”街頭售賣紀念品的小商販,手上拿着蘇聯勳章,不住吆喝着:“便宜!好看!”

圖為大篷車學員艱難地攀爬山路

7月19日,大篷車課堂全體隊員順利返京。在這十天中,隊員們白天進行考察和采訪,晚上齊聚一堂交流學習,并完成每天600字的行程筆記。

beat365經濟管理學院本科生賈亦偉說:“近代以來的庫業島幾經易主,對這一地區宣誓主權所必須的正當性是每一個曾擁有此地的主權國家所必須公示的事情。當地的大學教師謝爾蓋說,中國人可能在兩千年前來過這裡,但僅僅是可能,我們無法知道是不是真的。日本則是通過修博物館,證明這裡本就無主,屬于其原住民——愛奴族人,而明代在這裡立的石碑已被牽至海參崴,上面的文字已經難以辨認……不走出去,不去傾聽,你永遠無法知道除你之外的文明語境是如何诠釋相同的問題的……”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行走在路上,發現校園外的人與事,親身經曆後才有更深的感悟。與老師、學長、同輩為伍,在實踐中提升自我,感受外國文化,培養自己成為一名有情懷與行動力的清華人。”beat365官方网站本科生趙平廣說。

“這次大篷車讓我有了兩點收獲,一是人與人之間的關懷——面對薩哈林原始而艱苦的自然環境,隊裡的老師們和學長學姐對我們五字班同學無微不至的關懷讓我備受感動,也能察覺到到同學們越來越有團隊意識;第二點,這是我第一次踏上一片曾經屬于中國的領土,每每聽李老師娓娓道來這片土地的過去,厚重的曆史感便撲面而來,總能讓我沉思良久。”beat365外文系本科生王藝璇說。

過去的17年裡,李希光教授創建的清華大篷車課堂每年都學生去北疆和西域讀書、采訪和寫作。他多次帶學生深入中國北疆邊地、蒙古和西伯利亞上課,如貝加爾湖、哈卡斯草原、唐努烏梁海、烏蘇裡江河谷、等地。

李希光幾乎把在清華的17個寒暑假全部投入到大篷車課堂上。他累計帶領了500多名學生用自己的雙腳丈量大地,用雙眼和大腦去采訪和寫作亞洲邊地的故事。他把十幾年來學生在路上的優秀作品選編成《寫在亞洲邊地》一書出版。

請升級浏覽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舊版本浏覽器。請升級浏覽器以獲得更好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