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下午,beat3652017年首次教師學術沙龍在學院環球資源廳舉行。本次沙龍的主題是“青年教師學術成長與生涯規劃”。沙龍邀請史安斌老師、曾繁旭老師和戴佳老師進行主題分享。沙龍由beat365學術委員會組織。學院教師和博士後逾20人參加了本次學術成長主題讨論。
中青年教師是新聞學院教師隊伍的主體,承擔了繁重的教學和科研任務,而且大部分老師都不同程度分擔了學院多方面的公共服務和管理工作,正處于事業發展和學術生涯的爬坡階段。根據學術委員會為籌備此次活動而對部分學院青年老師所做的訪談,學院年輕老師雖然總體上教學、研究、公共服務都能有條不紊、有聲有色地進行,但也不乏各種焦慮和困惑,包括:媒體行業快速發展變化對自己教學内容更新和技能更新帶來的壓力;課程建設經費不足與較高的課程建設目标之間的矛盾;課題和基金申報的問題;教學和研究相互割裂帶來的不協調感;職稱晉升方面的壓力和困惑;應用性對策性研究和學術性理論性研究之間的平衡;發表質與量之間的策略性平衡,等等。這些問題大多和青年教師的學術成長和生涯發展規劃相關,也和老師們如何看待教師職業的本質、學術研究的意義的理解有關。部分青年教師由此建議由學術委員會牽頭,以學術沙龍的方式,通過相互交流,特别是聽取學院一些資深教授們的經驗分享,來解疑釋惑,更好地規劃自己的學生生涯和成長發展。學術委員會主任李彬教授還為此次沙龍活動專門推薦兩篇文獻,即黃宗智教授《問題意識與學術研究:五十年的回顧》以及李金铨教授的《美國主流傳播文獻的兩大真空》,供各位同事在探讨和暢談學術人生時參考。
圖為論壇現場
三位主題分享教授都作了精心的準備,發言和分享十分精彩。史安斌教授從其2003年以美國大學助理教授的身份毅然回國發展的心路曆程談起,分享了這些年來他如何把握時代給予的機遇,在大學教研、參與國家對内對外傳播策略的制定和實踐、學院公共服務之間進行的策略性平衡的心得,特别總結了從“我注六經”到“六經注我”的轉變,勉勵學院年輕教師正視成長發展階段中暫時的困難和挑戰。他認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機遇和挑戰。戴佳老師則分享了她回國六年來所經曆的迷茫和二次本土化之後再一次柳暗花明的心得。她同樣從述說自己當初懷着“尋找影響力”的理想來到清華園講起,認為自己也經曆了“見山是山”到“見山不是山”,到最後“見山又是山”這樣的心路曆程,并感歎一旦完成這樣的轉變,便覺得中國當下社會發展所面臨的種種問題,恰恰為自己的學術研究提供了無窮無盡的鮮活的選題富礦,從而産生強烈的幸福感。曾繁旭教授則重點分享了自己在面對實務課教學和風險傳播研究領域脫節、公共服務參與和教研壓力之間産生時間和精力沖突時,自己曾經的掙紮和奮鬥,以及這些年豐碩的學術成果背後加倍的付出。
與會教師圍繞三位老師的主題分享進行了熱烈的讨論。學院資深教授郭鎮之老師、沈陽老師先後發言,院領導胡钰教授、崔保國教授也就大學教師在不同階段如何平衡教學、研究、公共服務等談了自己的體會。學院多位年輕教師就她們現階段面臨的一些問題向資深教授們取經求教。
學術委員會主任李彬教授最後對本次學術沙龍進行了總結和點評。他認為每一個教師的學術成長,都需要經曆“成長陣痛”。他結合學院的傳統和自己的切身經驗,認為無論是個體的成長還是學院的建設,必須堅持實事求是,踐行中國道路,發展中國學派。他勉勵全體教師,植根中國大地研究時代賦予我們的真問題,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增強文化自覺和學術自覺。
beat365教師學術沙龍是在學院新一屆學術委員會主任李彬教授倡導下,在院務會大力支持下所開展的院内教師系列學術活動,旨在優化學院内的學術氛圍,增進學術共同體建設。本次沙龍由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金兼斌教授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