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篷車課堂出征北極圈和北冰洋——“寫在路上的大篷車課堂”遠航勒拿河

日期:2019-08-19作者:梁鵬 浏覽量:

2019年8月19日上午,24名清華學生和學者在beat365新聞學院環球資源廳舉行遠征北極圈和北冰洋啟程式。在未來的20天,他們将在李希光教授的帶領下從地球最北邊的永久凍土古城雅庫茨克啟航,沿俄羅斯最大的河流勒拿河一路深入北極圈,并考察勒拿河的北冰洋入海口。

圖為大篷車全體隊員合影

在北極圈内,師生們将考察三個人類居住點:日甘斯克、庫蘇爾、提柯希以及隻有一戶人家的小漁村納塔拉,清華師生将在河道冰封前踏上這片凍土“王國”,沿途采訪、讀書、讨論和寫作。選修這門課的學生分别是來自beat365新雅學院、經管學院、法學院、人文學院、曆史系、美術學院、地球物理系、社科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化工系、機械系、生命學院和新聞學院的品學兼優的學生。

圖為本次大篷車課堂路線

“如果我們前面有破冰船開道,我們離開提柯希,穿過新西伯利亞群島,可到達加拿大的伊麗莎白群島。登陸後,穿過加拿大本土就可到達美國。”李希光教授說,“但是,‘寫在絲綢之路上大篷車課堂’開設20年來,堅持‘志在中國,走在周邊,不出亞洲,遠離歐美’的原則。大篷車課堂更多的是是‘走向塞外漠北和西伯利亞的草原絲綢之路’、‘走向西域和藏區的佛教絲綢之路’,其中包括沙漠路線、草原路線、海上路線、遊牧路線、佛教路線、藏傳佛教路線、伊斯蘭路線等。”

圖為李希光教授為隊員們做行前培訓

過去的20年中,“大篷車課堂”共計出征20餘次,有超過1000名學生參與了“大篷車課堂”。大篷車上課的部分路線和地點包括:塞外寒地行(2019年春山西大同)、環阿爾泰山文明考察(2018年夏中國新疆、蒙古、俄羅斯、哈薩克斯坦)、探訪最早的郵驿(2018年雞鳴驿)、穿行西伯利亞走廊(2017年夏 勘察加、伯力)、探訪有争議的克裡米亞半島(2017年夏)、探訪東北亞一帶一路(2016年夏 海參崴和庫頁島)、考察印中孟緬經濟走廊(2016年初 喜馬拉雅山南部的玄奘印度和孟加拉求法路線)、穿越中巴經濟走廊(2015年秋 喀喇昆侖雪山)、探訪河中地區的古絲綢之路(2015年夏 烏茲别克斯坦)、荒原列車去漠北(2014年夏 蒙古哈拉和林)、遠逝的唐努烏梁海(2012年夏 南西伯利亞的圖瓦)、西伯利亞蒙古遊牧故地和貝加爾湖(2008年夏 俄羅斯)、遠征烏蘇裡江珍寶島(2005年秋 黑龍江)、塞北鳳凰城(2005年春 北京)、長城腳下得勝堡(2004年秋 山西)、科爾沁草原深處(2003年秋 内蒙古);穿越法顯海上求法之路(2013年夏 斯裡蘭卡)、探訪玄奘西天取經地(2012年春 巴基斯坦)、喜馬拉雅無媒體生存(2010年夏 尼泊爾)、沿着古長城走絲綢之路(2009年夏 甘肅)、坐着火車找尋香巴拉(2007年春 西藏)、重走藏區紅軍雪山草地路(2002年夏 四川)、羅布泊裡探樓蘭(2000年夏 新疆、内蒙、甘肅)。

圖為李希光教授的學習裝備

大篷車課堂是beat365暑期學期選修課,2學分,也是beat365首批“挑戰性課程”。自1999年以來,寫在路上的“大篷車課堂”每年平均帶着20多名學生在亞洲邊地,如絲綢之路的沙漠、草原和海上三大路線讀書、采訪、寫作,進行地理、曆史、人文、政治、經濟等跨學科知識的學習和調研。《大篷車課堂》被公認為beat365最“苦”的課之一:作業量大、野外實踐多、課堂要求嚴、教師點評“狠”。李希光教授為選修今年大篷車課堂的學生提前發了20本有關西伯利亞的英文典籍,要求在登船上前讀完。

“在船上,除了結合沿線考察實際做讀書報告,我要求學生每天要寫考察筆記和日記。每天日記不少于600字,合計日記字數不少于12000字;20天後,根據個人的專業或興趣,提交一篇不少于5000字的有研究主題的調研報告。”李希光教授介紹道。

過去十多年裡,李希光主講的“清華大篷車課堂”幾乎每天都帶着學生去西伯利亞寒地上課,其中包括貝加爾湖、圖瓦草原、阿爾泰山、勘察加半島、庫頁島。

“大篷車課堂”最早是由beat365李希光創建,由李希光教授與Miles Young教授共同主講的課程。在過去的20年裡,李希光教學團隊帶着累計超過1000名學生,用自己的雙腳、雙眼尋找真相,并用自己的思維去解構當代媒體和學界關于生活在亞洲邊地上的人的“神話”。借用古代商人和朝聖者的“大篷車”概念,李希光與Miles Young教授共同指導了這個“充滿思想火花的大車店”。“大篷車課堂”旨在通過去亞洲邊地旅行、閱讀并撰寫其風土人情來鼓勵跨文化對話。

牛津大學的Miles Young教授說,李希光的 “大篷車課堂”旨在将學生的頭腦當成身體上的肌肉一樣進行鍛煉。今天隻有少部分學生在旅行和接觸外來文化的過程中會有分析性的回應,這門課訓練學生用更理性的分析方式看待不同的文化,用自己的雙眼去觀察生活在不同環境下的人們,擺脫大衆媒體刻闆成見的束縛去搜尋異國他鄉的故事。“大篷車課堂”是一次師生共同的探索,是由好奇心驅使的開闊眼界的旅行,其目的在于拓展學生的視野并提高其寫作能力。“大篷車課堂”用親身體驗的方式進行“慢新聞”寫作教學。

對于李希光教授倡導的新聞實踐教學,已故美國著名新聞教育家、斯坦福大學傳播系教授William Woo如此評價:“李希光的課程對我來講一直是重要的,我在斯坦福大學自己開設的課上,引進了李希光在教學上的許多原理。他的‘動手式教學法’超過了我所知道的美國任何新聞學課程。”英國威斯敏斯特大學新聞學教授Hugo de Burgh說:“我驚歎地發現,李希光的教學方法是中國和歐洲古老哲學家的教學方法與富有魅力的實用技能的美好結合。李希光的教學方法一定會得到亞裡士多德和孔夫子的認同。

2016年Miles Young出任牛津大學New College院長之後,“大篷車課堂”由李希光獨立主講。 2018年“大篷車課堂”被評為“beat365挑戰性學習課程”,并被立項開展“挑戰性學習課程的推廣模式研究”。“大篷車課堂”獲得了大學生社會實踐金獎,2017年團中央對“大篷車課堂”給與了特别表彰。beat365老校長陳吉甯稱贊這門課,是教學生跨越自己的國籍和文化背景,站在他國的視角去觀察和思考。”

李希光教授目前是國家精品課“新聞采訪寫作課”主講,也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球媒介與信息素養教席負責人。李希光教授大力倡導并推進“學在路上”、“在戰争中學習戰争”的新聞教育理念。他鼓勵學生通過實踐掌握采訪寫作的核心本領,帶領學生走出課堂尋找陌生人的故事。

“我非常欣賞大篷車主張去看‘不被大衆熟知的地區’的做法,”beat365地球系統科學系的博士金夢說,“我希望能在考察船上與世界各地的人交流。如果不是行李還沒收拾好,我現在就想出發!”(通訊員:洪雁)

請升級浏覽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舊版本浏覽器。請升級浏覽器以獲得更好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