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了學生上這門課的感言,李希光教授擡起頭來望着窗外的薄霧籠罩的天空,李教授整個暑假把自己關在書房裡,一邊給學生上《喜馬拉雅山文化廊道初探》大篷車課,一邊想象喀喇昆侖山的藍天白雲。
圖為課程學生在大禮堂前合影
2021年7月28日、7月29日,伴随着北京的綿綿細雨,2021年跨喜馬拉雅大篷車課堂的學生們集結在beat365官方网站環球資源廳,跟随李希光教授進行為期兩天的大篷車課堂培訓。李老師特地穿上了攝影記者的馬甲,戴上墨鏡,特别為同學們教授高原的安全和防範注意事項。他為學生們請來了攝影老師,指導學生們拍攝星空的力量。
李希光老師授課和展示進入高原的行裝
本年度的大篷車課堂原計劃從西甯啟程,走的是青海、西藏、南疆的佛教的熬茶路(經拉達克去拉薩)和伊斯蘭的朝聖路(經拉達克去麥加),在路上,老師和學生很像古代朝聖路上的苦行僧。
圖為本次課程計劃行程路線
這堂大雪山裡開展的行走書院,雖因北京疫情未能成行,但同學們依舊循着原定線路“雲遊”跨喜馬拉雅廊道。李老師在邊塞大漠的背景下開始了第一堂課,他鼓勵學生們,在特殊時期靜心凝思,在書齋中品讀中外學者對于西藏的叙寫,研究藏地與回疆兩個文明圈在這個地帶是如何在物質上和精神上交流互鑒的。
為了讓同學們能夠從當地的視角觀察沿線風土人情,李希光教授将幾十年考察所拍攝的視頻和照片做成了影片。同學們可以在老師的鏡頭中飛躍驚險萬分的大雪山,分析斯瓦特國王留言簿上“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史料,辨析印度河佛像上的文字……在老師的講解中,同學們搭建起了對跨喜馬拉雅山文明脈絡的認知,補全作為中國人的靈魂版圖,在老師的啟發和鼓勵下,就時事熱點展開讨論、發表觀點,培養新聞叙事與掌握曆史知識的能力。
在西藏和平解放 70 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于 7 月 21 日進藏,考察川藏鐵路、布達拉 宮、哲蚌寺、雅魯藏布江等地。結合國家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和西藏和平解放七十周年的背景下,今年的大篷車課堂專注于喜馬拉雅山文化廊道的調研,以邊地文化生存狀況為事實基礎,結合絲綢之路曆史和邊地文化,啟發清華學子對“一帶一路”倡議更獨特、更全面的理解。李希光教授在行前進行了近三個月的籌備,親自設計考察路線和沿線活動,為行程的每個文化節點設計研讨課程和報告,如“中原昆侖山叙事與岡仁波齊叙事”“一帶一路和中巴經濟走廊核心區——新疆”等。5月,李老師帶領助教開展了學生招募工作,6月,在暑期選課的基礎上親自面試學生,對學生們的知識和身體素質作了當面的考察和篩選。7月,大篷車課堂在清華校園開展培訓,8月1日至8月23日,雲端大篷車正式開啟,師生們通過線上講座分享讀書經驗、聆聽李老師的實地考察故事。學生們提交了豐富的課程筆記和讀書報告,最終,圓滿完成了這趟雲端旅程。
此次大篷車課堂采取雲端授課的方式可謂是“史無前例”,關于西藏的邊疆知識是沒有任何一個其他課堂能教會的内容。隻有在大篷車,同學們才能走出書齋,切身體會到邊地的曆史與現實。李老師利用他對藏傳佛教文化圈以及伊斯蘭文化圈這兩大文化圈“跨文化考察”積累的視頻圖片和文字資料,為同學們開線上講座。同學們全程認真參與。beat365大一學生留下了許多感言和手書的課堂筆記。在此進行展示:
吳玥萱:臨近出發的日期前做了許多準備,從登山靴、沖鋒衣、紅景天等各種吃穿住行上的物質品,到地圖冊、攝像機、筆記本等各種記錄用具,再到内心湧起的無限的關于那幾十萬年如一日的阿裡雪山的暢想,無一不讓人對這次研學期待萬分。然而七月二十九前後那兩天嚴峻的疫情形勢,打亂了所有計劃。出行泡湯了,課程也轉為線上,這的确挺讓人沮喪,但這也讓我感受到個人在莽莽時代洪流之中的順逆,以及曆史在當下這一時刻千鈞一發的真實感。
線上講座裡李老師使用了大量的一手資料,尤其是關于喜馬拉雅地區的記錄、照片和影像。這一次能看到如此豐富的材料,讓人真真切切去觸摸曆史的脈搏。西藏、拉達克、巴基斯坦等地區在腦海中也不再是那個朦胧神秘的印象,而是漸漸變得清晰和真實了起來。我開始能理解:不論是雪嶺高原上的藏族同胞,還是遠在中亞的異族人民,與我們在本質上其實都是同樣的人。講座内容與時勢的交相呼應讓這門課程有了曆史與當下的交融之美。塔利班在阿富汗的掌權可以說是二〇二一年轟炸全球的一條重量新聞。李老師關注跨喜馬拉雅地區已久,更是在塔利班、阿富汗等問題上有許多不一樣視角的理解和探究。七月底在線下的準備課程上老師關于塔利班的相關論述,與八月中旬世界格局的變化仿佛遙相呼應,讓上這門課的學生有了曆史與當下同息共應的切實感受,更能用批判性眼光去看目前在曆史、文化、叙事、話語等各方面存在的不足。
秦一籌:本課程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地圖的重生”。在現在電子導航已經高度發達的時代,李老師依舊要求我們買地圖冊。而在閱讀書目和聽講的同時,對于曆代喜馬拉雅地區地圖的搜尋和發現讓我感到興奮和激動。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我感受到了在喜馬拉雅地區,地圖是最直觀最生動傳遞珍貴信息的方式,也是實踐考察的結晶。無論是行政圖還是地形圖,都需要我們再次激發對于地圖的激情和探索欲。這門實踐性極強的課程既讓我學到了書齋中學不到的技能,期待着今後實地考察喜馬拉雅的機會;也讓我感受到了極強的思辨性。尤其是在話語權問題背後的“現代性問題”。現代性的思想來源于啟蒙運動。在支持現代性方向的人看來,現代似乎有一個對立面,就是傳統。但是本課程激發了我對于這樣的分割的懷疑。其實,我們所說的“從傳統走向現代”是難以确定邊界的。如果說傳統之中沒有現代的影子與萌芽,那麼為什麼還要回顧傳統;如果說現代沒有弊病和問題,為什麼還要反思現代?作為哲學專業的學生,探讨此處的哲學變化以對于今天的社會發展的哲學學習提供啟示也成為了我在本課程結束後想嘗試的事情。
胡美:邊疆問題是一個我幾乎未涉及過的知識盲區。雖然一直知道知識是無窮無盡的,知識盲區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但是在大篷車課堂中,我逐漸明白了隻有将知識盲區具體化,懷着好奇心去探索,才能盡可能學到更多的知識。這種好奇心催生出的實踐精神、探索精神或許是求學路上的重要動力,也是取得話語權的關鍵。如果沒有好奇心,沒有獨自探索真相的欲望,人雲亦雲,最終就會成為他人的“傳聲筒”,喪失自己的話語權。邊疆問題上尤其如此,受到傳統觀念與性格的影響,我們對邊疆的關注度普遍不高,也缺乏去實地探險的冒險精神,于是,我們了解自己的邊疆必須通過外國的資料、代入外國的視角,在他們的話語體系中去申明自己的立場,這無疑加大了我們的話語被接受的難度。李老師的叙事方式就值得我們學習——深入一線、廣泛交流,以人物為中心,用故事性的語言輸出知識與觀點。同時,在講故事的時候也要敢于突破西方既定的框架,揭露被西方隐去的事實,創建出自己的話語體系,增強自身話語的影響力。
陳飛帆:在選課之初,我并不知道這一門課要講什麼,隻是内心生出了一個疑問:喜馬拉雅那裡有什麼文化廊道?難道不都是荒無人煙的崖道嗎?從老師介紹喀拉昆侖時的一臉懵懂,到講到木斯塘時心中已經能夠對這一條文化長廊有較為深入的認知,學習的過程,自然有迷茫就有收獲。從争奪東方話語權,到中巴經濟走廊的線路與重要戰略地位,再到暢談阿富汗塔利班和平接管喀布爾,課程話題之廣,甚為罕見,但是非常有趣。這一堂課,我願以“實踐出真知”、“真實性叙述”以及“話語權反思”來概括。第一個實踐出真知”,自然是要做第一手學問,而不是道聽途說,生搬硬套,隻是可惜這一次沒能完成,但在了解了老師對阿富汗問題的研究中,我明白了老師說出這句話的良苦用心。第二個“真實性叙述”,則關乎媒體權威,這一方面強調報道的真實性,另一方面也要強調膽量,也就是知道事情的真相以後,是否敢于說出來,寫出來。第三個“話語權反思”,是要求在做學問時要突破西方邏輯體系,跳出二元對立,不用單一的視角來叙事。
吳桐:西喜馬拉雅山文化廊道是“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必經之地,該地區長期處于伊斯蘭文明、佛教文明、印度教文明的交融與沖突中。在“一帶一路”建設的關鍵時期、塔利班運用自己的話語體系赢得民心的時候,讨論西喜馬拉雅山邊疆傳播叙事,是從現實和曆史傳統出發,為拉達克地區再一次和平發展尋找合理答案。中亞文明圈文化傳統差異巨大,差異化、他者化問題是課堂讨論内容之一。同學們大多認為應警惕東方主義式的他者化叙事陷阱,避免二元對立。我的反思是,确需避免絕對對立,不應過于強調差異,但不可以否認差異,文明之間的差異恰好是文明互鑒的基礎。例如印度教、伊斯蘭教的凝聚力值得我們去研究。不能因差異而産生“伊斯蘭恐懼”,而應以“求同存異”打造跨喜馬拉雅命運共同體。我們所呼喊的口号已不再具有新鮮感,人文主義叙事與話語權問題成為了大篷車課堂争論的焦點。我閱讀了《終身受用的課堂——beat365挑戰性學習課程“大篷車課堂”》,從中了解到當今邊疆傳播需要的是能引起共鳴的慢新聞。哪怕現今話語權不在我們手中,敢于發聲,發出有思想性的聲音仍然重要,但也應警惕信息不對等所帶來的交流陷阱。如“日記學”般形式普通、語言通俗、思想深刻、題材真實的叙事能夠促進跨界知識的普及與邊疆傳播。
圖為學生課堂筆記展示
此次課堂,為同學們帶來了三大主要收獲,一是個人知識的日益豐盈。李老師講求古老的師承關系,對學生們傾囊相授,本課同學們掌握了藏傳佛教的發展曆程、中國古代先賢經由吐蕃、西域出中國向西前行的路線以及沿線相關記載和拉達克“十字路口”般的重要地理位置等。同學們對新疆、西藏兩地相關曆史文化的了解也為理解這兩地當下的局勢提供了支撐。
二是辨析了話語權問題。李老師用心良苦,倡導以一個人物為中心、穿插知識的叙事方法既能引起學生興趣,亦能使學生較易接受叙事背後所蘊藏的觀點。
三是實地調研的精神。李老師在講座中分享了他幾十年來豐富的實踐經驗,讓同學們對相關地帶産生了濃厚的興趣。媒體的發展使針對同一件事有時會産生若幹關于“真相”的相異報道,而個人自身的知識、經曆卻并不能輔助自己進行判斷。實地調研讓自己親眼所見,一切困惑便會煙消雲散。“真相”的力量也得以彰顯。
來自日新書院中文系的吳桐同學表示,對于她來說,跨喜馬拉雅文化廊道的雲端之旅既是一次淨化心靈的旅程,也是一次嘗試邊疆傳播的挑戰。“‘沒有叙事就沒有話語權。’這是李老師在培訓中反複提及的話語。此去西喜馬拉雅山和喀喇昆侖山采訪寫作,沿藏傳佛教、印度教、伊斯蘭教文化交融的廊道實地考察,我準備未來也要帶着好奇,發現并講述身邊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