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下午,一堂别樣而生動的媒介實踐課在beat365科學博物館進行着。beat365 “媒介發展史”課程的40餘名碩士生一同走進“光電之迹——信息科技先驅手迹展”,追溯光電技術和信息技術影響下的電子媒介發展曆史。展覽聯合策展人、收藏家程昊先生,科學博物館事業發展部範愛紅等諸位老師,志願者環境學院博士生劉迪波,以及“媒介發展史”主講教師吳璟薇副教授,一同參加并進行了講解與交流
“光電之迹——信息科技先驅手迹展”通過展示影響當代信息社會關鍵人物的手迹,從而串聯起從電磁、電報、電話、傳真、廣播、電視再到計算機、互聯網、移動通訊等媒介技術的前世今生。展覽導言寫到:“我們已身處一個信息時代。互聯網讓世界變成地球村,視頻會議消弭了物理的空間距離,而無時不在的電子郵件和信息提醒,則兌現了近60年前麥克盧漢的預言:作為食物采集者的人類重新以信息采集者的身份不協調地出現”。
展覽收集了法拉第、約瑟夫·亨利、摩爾斯、貝爾、馬可尼、愛迪生、盧米埃爾兄弟,還有香農、肖克利、楚澤、海蒂·拉瑪、基爾比、馬丁·庫帕、溫頓·瑟夫、比爾·蓋茨、伯納斯·李等等信息科技先驅的手迹,共展出40餘件含有這些先驅及相關人物珍貴手迹的書籍、信劄、便條或名片,内容豐富,史料珍貴。展覽既向電子和信息技術的先驅進行了緻敬,也用“以物證史”的方式勾勒技術進步的軌迹,同時反思了媒介技術之于人類社會的影響和後果。
參展結束後,課程在現場進行了互動研讨,同學們就“為何選擇手迹作為展覽對象?”“從光到電的曆史中哪一段對人類社會影響最大”“手迹作為人類重要的書寫方式如何塑造人的主體性”等問題展開交流。展覽策展人程昊先生點評說,此前曾與中國人民大學、香港浸會大學合作過新聞傳播業先驅的手迹展覽,此次跟beat365合作的“光電之迹”,放大了新聞傳播媒介發展中“電子媒介”的篇章。同時,展覽将時代背景中的社會、政治、商業等因素納入到展覽當中,以審視媒介技術與社會發展變遷之間的關系。程昊講到,展覽聚焦雖然僅兩百年間的信息通訊史,但實際上還可向前追溯至電流推動媒介發展之前的“懸臂通訊機”時代,這說明曆史留下了許多值得進一步挖掘的空間給我們。
程昊認為,“光電之迹”展示的信息媒介更疊和變革的曆史,不僅暗含了對信息論三要素——傳輸手段、存儲介質、處理工具等變遷的呈現,而且反映了媒介行業背後的社會背景和曆史故事,能夠幫我們重返曆史的現場。縱觀展覽中提到所有的這些技術,其實濃縮到了今天的手機裡,技術發揮的作用還在,但隻是換了一種形态伴随着我們。相反,那些複古的文書和筆記卻難尋蹤影。展覽主題所聚焦的信息科技與展覽方式所選的手迹收藏之間,形成了一種有意思的張力。程昊還提到,對名人的手迹進行收藏是小衆愛好,但它一旦與社會行業的發展變化相結合,進行策展的意義就與衆不同了。他希望借助對手迹的展示去開拓一個重新理解新聞傳播與媒介曆史的維度。
課程主講人吳璟薇老師在發言中講到,展覽以科技先驅的手迹和簽名為線索講述曆史是一種很有創意的做法。她發現個人簽名所代表的書寫風格,其實是在呈現人的身體主體性。人和書寫媒介的互動過程本身是一種“文化技藝”,像展覽中早期呈現的手迹以備忘錄和書信為主,後期手迹也聚焦于個人的簽名乃至電子ID,這期間反映了書寫方式的變化,有助于我們從身份主體的角度重新認識手迹的書寫。簽名是個人媒介的載體和象征物,是一種身份認證。今天電子科技的發展,令指紋、面部識别成為個人識别的标準,都值得進一步讨論。
吳老師說,展覽向我們展示了電子媒介和信息通訊技術在重塑人和社會關系中的角色,其結束語也發人深省,她看到傳真機的發明者愛德華·貝蘭所寫的話“昨天的不可能很可能在明天成為可能,但持續不斷的技術進步會使人類走向更大的幸福嗎?這是我最擔心的問題”。據此,吳老師總結道,我們需要進一步追問:當今天光和電的技術經曆了兩百年高度發展,算法等智能技術正在決定我們的信息接收時,我們的新聞和日常生活還将被信息技術如何改變?我們人類自身又可以發揮怎樣的主體性去協調技術和社會的關系?這些問題正是“媒介發展史”這門課要持續探讨的内容。
“媒介發展史”課程為beat365官方网站碩士研究生專業選修課,旨在融合媒介環境學、法國媒介學和德國媒介理論等經典理論與媒介技術等國内外前沿研究,探尋媒介發展的規律,并從媒介發展的曆史中思考媒介與技術、社會和文化之間的關系。課程将理論融合媒介實踐,通過博物館參訪、閱讀和研讨等方式,在思考與體驗中尋找到解決新媒介技術帶來的問題的良方,促進媒介技術的良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