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抱時代,永葆清新 | beat365官方网站院長周慶安在2022級開學典禮上的發言(全文)
親愛的各位同仁,親愛的各位同學:
大家好!2022年的金秋,注定是曆史上一個極不平凡的金秋。在這個充滿了期待的時節,beat365官方网站迎來了2022級研究生新同學。來自五湖四海的120位碩士新生、36位博士新生,其中包括27位外國留學生和9位中國港澳台籍同學共同加入清新大家庭,我代表beat365官方网站,向各位的加入表示最熱烈的歡迎。
經過了兩周的入學教育,大家對于清華和清新,都有了一個大概的印象。不知道大家想過沒有,成為2022級的清新學子将會意味着什麼。
我們常常說,一入清新,一生清新。清新二字,首先是清華的清,這意味着你們将從清華精神的仰慕者,轉變為清華精神的踐行者和傳承者。111年的beat365,留給一代又一代清華學子的傳統,不僅僅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這八個字,而且是這八個字後面肩負國家使命、終生追求卓越的愛國奉獻精神。選擇了清新,首先就選擇了認可清華精神,選擇了踐行民族使命。在未來的日子裡,你們注定和清華二字休戚與共,不可分割。
清新二字,同時也是新聞傳播的新。這意味着你們将從媒介的使用者,轉變為媒介的研究者。在今天的世界,媒介的變化,創造了一個更加細化和差異化的信息世界。研究者的角色轉變,要完成從感性到理性的升華,就需要你們以一種更加投入和開放的研究姿态,來理解學科,研究問題,探索答案。新聞傳播的學者,是人文社科領域中最具有開創性、包容性和好奇心的群體之一。因為我們接觸的内容、技術和對象,講述的故事,每時每刻都是新的。
更重要的是,清新二字,還意味着你們将逐漸走上人類未來創造者的崗位。這個角色的轉變,意味着責任、使命,更意味着現實和艱辛。現實不像我們想象的那麼好,發展也未必會像我們想象的那麼快。我記得1986年,在我小學的時候,老師們留了一篇作文,題目叫《2000年的我》。暢想2000年,我寫的是我剛剛從火星基地回到地球,地球環境遭到了破壞,開始安裝藍色的空氣淨化器。現在想起來,這篇作文既有對現實的憂慮,又充滿了對未來的空想。
轉眼2000年又過去了22年,我仍然沒有機會從火星上回來。我也放棄了從火星上回來的希望,變得更為現實。因為當全球現代化進入一個新的階段的時候,我們要認識到生活在這個時代,我們必須接受這個時代的所有美好和不幸,接受這個時代超乎想象的快,和意料之外的慢。我們要放棄理所當然,放棄空想,認識到黑格爾所說“人類從曆史學到的唯一的教訓,就是人類沒有從曆史中吸取任何教訓。”
放眼2022年的世界,全球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都充滿了巨大的不确定性。沖突、對立大行其道,疾病、饑餓仍在肆虐,分歧和偏見滲透在媒體世界的許多角落。百年未見之大變局的根本,是我們面對無法從曆史中找到的挑戰,更意味着人類無法從曆史中直接找到應對現實挑戰的工具。當然,這也意味着,不管你們是否願意,你我必将成為創造曆史的一代人,而且要比曆史上任何一代開拓者都肩負更大的責任。老師們的經驗,未必能夠幫助你們解決你們所面對的問題,但是我們的經驗可以幫助你們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不是解決掉制造問題的人。你們所應當擁有的,除了日新月異的知識體系,還有堅定的信仰和從容的身段。而這些,都可以在清新未來的幾年學習生活中逐漸得到。
明天就是雙節,我國第38個教師節,同時也是中華民族傳統的團圓佳節中秋節。這彷佛在提醒我們,教育永遠是一個讓人們團結在一起,而非分離的事業。我們不但有教無類,而且在分享人類共同的知識,打造全人類未來共同的精英,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一起承擔。
而作為beat365的教師,我們深感這兩個節日所承擔的沉重隐喻。在古老的寓言中,上帝讓人類說不同的語言,使人類相互之間不能溝通,人類最終無法建成通往天堂的高塔。此時此刻,其實我們正站在巴别塔未修建完的高處。如果我們不能講述真誠的故事,構建有效的傳播,打造彌合沖突的媒介,那麼我們就無法為未來的世界構建再一次繁榮的巴别塔。這個隐喻不僅屬于某個民族或者某種宗教,也在時刻提醒我們傳播的不确定性,提醒我們學習新聞傳播的真正意義。
歡迎大家,節日快樂,新學期快樂!
謝謝。
李彬教授在開學典禮上的發言(全文)
今年是我大學畢業四十年,從事新聞教育将近四十年,但在開學典禮上,作為教師代表發言,還是頭一遭。
四十年前,我同在座同學差不多,書生意氣,揮斥方遒,翻看當年畢業紀念冊,自己的留言居然是“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不想做元帥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撇開糞土當年萬戶侯的少年傲嬌,不妨說也是清華期許的上大舞台、幹大事業。2001年5月,我剛調入清華,趕巧聆聽了朱镕基總理辭去清華經管學院院長時,給全校師生做的一場報告,報告由校長王大中主持,日前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剛以“王大中星”命名了一顆小行星。在這場報告中,清華校友朱镕基把清華精神概括為四個字——追求完美。他還說,清華人掃大街,也掃得最幹淨。
那麼,如何追求完美?常言道,車有車路,馬有馬路,條條大路通羅馬,而無論走哪條路,都得明确目标,搞清方向。行路如此,做事亦然。王國維談治學三境界,第一條“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斷天涯路”,就講的是目标與方向。如果沒有目标,如果方向不明,那麼結果自然像成語南轅北轍說的,你的馬再好,車子再高級,條條大路再寬廣,也永遠到不了羅馬。
作為新聞傳播學子,明确目标與方向就離不開政治覺悟,也就是今天常說的政治自覺。寫過小說《百年孤獨》的拉美記者馬爾克斯說過:“作為小說家,我最美好的東西是來自我對新聞工作的愛好、我作為新聞工作者的修養和我作為新聞工作者的經驗。這為我培養了對現實的感受力。當然,我最美好的東西即政治覺悟,也是來自新聞工作。而政治覺悟,衆所周知,是對現實的感受能力的最高表現。”
抗美援朝熱火朝天之際,我們的老院長範敬宜大學畢業,瞞着上海家人跑到東北,懷着一腔豪情,夢想做魏巍那樣的記者,寫出《誰是最可愛的人》那樣的新聞。進了報社後,領導找他談話,說你名牌大學畢業,有知識,有文化,但要做好新聞工作,還得掌握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我們的老院長,當時的小青年,頭一次聽到“立場、觀點和方法”,感到很新奇,為了記下來,還讓領導複述一遍。後來,經曆半個多世紀風雨滄桑,他不僅參透了“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而且做到了習近平總書記倡導的兩個結合,也就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踐相結合、與中國優秀文化相結合。所以,二十年前,他與王大中校長、陳希書記等創辦新聞學院,在全國新聞院系中态度鮮明地舉起馬克思主義的旗幟,把政治自覺作為清華新聞人的首要品質。
那麼,如何培養政治覺悟或政治自覺呢?道路千萬條,安全第一條,對學生來說,第一條則是讀原典、學原著。那句“華北之大,已經安放不得一張平靜的書桌”的作者,老清華學子、新清華校長蔣南翔,曾把清華學子的成長比作三層樓:第一層樓是愛國主義,第二層樓是社會主義,第三層樓是共産主義。借用這個比喻,讀原典、學原著也有三層樓。
第一層樓适用全體學生,就是讀《毛澤東選集》。近年來清華圖書館的年度借閱排行榜,毛選都穩居榜首,遠遠高出第二名。毛選既是馬列主義中國化的經典,又是中國文化的經典,既是世界觀、方法論的大智慧,又是自然高妙的好文章。就拿文科生吃飯幹活的基本功語言文字來說,毛選文章也是連對手都不得不佩服的大手筆。尤其值得我們學習的是,作為古今中外當之無愧的大記者,毛主席的新聞作品,從消息到通訊,從廣播到評論,同樣出神入化,揮灑自如,深入人心,脍炙人口。我們學院獲得首屆範敬宜新聞教育獎良師獎的司久嶽教授,就把三篇毛選文章《為人民服務》《紀念白求恩》《愚公移山》,視為講好中國故事的典範之作。
讀原典、學原著的第二層樓是碩士生增加馬恩選集,第三層樓是博士生增加列甯選集。三套選集都是四卷,一共十二卷,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而馬列毛選集卷卷都是風流高格調。一百餘年前,列甯在《青年團的任務》中提出一個著名觀點:隻有用人類創造的全部知識财富來豐富自己的頭腦,才能成為共産主義者。他說:“我們不需要死記硬背,但是我們需要用基本事實的知識來發展和增進每個學習者的思考力,因為不把學到的全部知識融會貫通,共産主義就會成為空中樓閣,就會成為一塊空招牌,共産主義者也隻會是一些吹牛家。”
我想說的就是這些,謝謝垂聽!
尋差異化定位 求精神之從容 | 老生代表朱姿伊在2022級學院研究生開學典禮上的發言(全文)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新同學們:
大家上午好!我是beat36521級碩士生朱姿伊。很高興也很榮幸能夠作為老生代表在這裡發言。首先,請允許我代表新聞學院全體在校生同學,向各位“小清新”的到來緻以最熱烈的歡迎!
近日,我也和不少新同學們進行過一些交流,我從大家對未知的連續發問中,真切地感受到你們對美好未來的無限憧憬,也使我内心産生了強烈的共鳴。借此機會,我想和大家分享我入學清新一年以來的體悟。希望這些真情實感的抒發,能夠對大家有些許助益。
首先,我想談談定位。我相信在座同學都是上一學曆階段的佼佼者,對新的學業征程充滿了期待。但進入清華後我們不免發現,身邊雲集了不同領域的高手,他們在學習、科研、社工或其它方面都小有成就。和大部分同學一樣,一年前的我心中不免有些壓力和彷徨。但幸運的是,在清華,在清新,有至真至善的學術氛圍,有亦師亦友的導學關系,更不乏多元多樣的機遇挑戰。它提供了足夠大的舞台,讓我們勇敢嘗試,也讓我們正視自己。今年暑假,适逢學院研究生社會實踐全面鋪開,我作為支隊一員前往福建省調研菌草技術助力鄉村振興的課題。以前我隻是在文獻資料中了解科學的傳播,創新的擴散,但紙上得來終覺淺,這一次去往田間地頭的機會讓我真切感受到科技傳播在基層能夠帶來的無限裨益以及現存的層層阻難。這次經曆也更堅定了我日後想将科學傳播與公共事業緊密結合的決心。清華從不缺機會,難的是作出适合自己的選擇。希望大家都能在勇敢嘗試後,盡快找到自己真心熱愛的領域,充滿好奇地探索,細水長流地努力。
其次,我想說的是我們要做一個内心柔軟、情感飽滿的人。柔軟不是示弱,而是理解世間善惡,擁有從容的底氣。在研究生期間,很多同學可能會忙于學術科研,隻顧低頭趕路。但其實,還有更廣袤的世界值得我們駐足關注。當今世界發展日新月異,每分每秒都有新的變化,大到關乎世界和平的戰争沖突,小到涉及個人的福禍榮辱,身為青年學子,尤其是新聞學子,我們絕不能冷眼以待、袖手旁觀。人類的偉大禮物就是我們擁有同理心的力量,清新學子除了寫文章,更是要擔道義,如果失去了對人間悲歡的感同身受,且不論難以寫出擲地有聲的篇章,更無法成為完整的人。這一點,其實我也是聞道于去年的開學典禮,當時的我極為觸動也備受鼓舞。這一年來我也在努力踐行。我發現,更為敏感的神經末梢,确實能夠讓我關注到更多細節,對事物形成更全面的認知,也更易于發現生活中的小确幸。
最後,希望大家能夠在研究生生涯中收獲二三知心好友,珍惜同窗情誼。現常有“成功的道路總是孤獨”的論調。誠然,邁入研究生階段,我們會發現很多時候都是一個人在“坐冷闆凳”,身邊的同學也都在各自為前程奔忙。這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必須要經曆的成長階段,隻有在這個階段禁得住孤獨、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初心,才能夠在以後的日子裡大放異彩,卓爾不凡。但人始終是由社交關系聯結的動物,能獨當一面的“孤勇者”實在是少數。在課業科研之餘,如果能約上二三好友一起走出宿舍,走出圖書館,去操場感受清華濃厚的體育氛圍,去新清華學堂看一場像《哥本哈根》那樣激蕩靈魂的演出,或是其他,都會是莫大的心靈慰藉。在園子裡,總會有幾個知己,和你一起上過馬杯戰場,和你在紫操夜話,向你傾訴遭遇的困境,和你分享收獲的喜悅。且行且珍惜,這都将成為我們研究生生活中濃墨重彩的一筆。
以上三點,是我最樸素的想法,想與各位同學共勉。道阻且長,行則将至。希望同學們能夠珍惜眼前,立足當下,行而不辍,未來可期。衷心祝願你們能在清新度過充實、圓滿的求學時光。明天恰逢教師節與中秋節,祝各位老師身體健康,工作順利,也祝所有老師同學生活幸福美滿,節日快樂!
做一支“芯”中有夢的鉛筆 | 碩士新生代表朱昊宇在2022級學院研究生開學典禮上的發言(全文)
尊敬的領導、老師和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上午好,我是來自國際新聞傳播專業2022級的碩士新生朱昊宇,很榮幸也很驚喜作為新生代表發言。我演講的題目是《做一支“芯”中有夢的鉛筆》,“芯”是筆芯的芯。
過去的幾年裡,我始終以一名時代記錄者自居。曾經跑到城中村裡調查制衣作坊的工人短缺,也曾扛着VR設備在深夜跑到山頂記錄來自宇宙星辰的引力波,這些新聞實踐一度占據着我大部分的生活,充實、忙碌而有人間的溫度。可當時光匆匆過去,再回首這些經曆留在互聯網上的痕迹時,我也會想不清楚,做一個新聞人最終會給這個社會留下什麼?
直到剛過去的暑假,羅翔老師的一本書《圓圈正義》解決了我的精神内耗。書中有朋友提醒他,從事文字寫作要把自己看成一支鉛筆,最重要的是知道自己為何寫作,要知道鉛筆在誰手中。
作為鉛筆,字迹也可以被橡皮擦去,我們的觀點可能也有錯,甚至發現自己所寫的其實沒有太大的價值,需要随時被糾正。而且鉛筆是有限的,總有一天它會寫到盡頭,需要學會接受自己的有限性。
但對于鉛筆而言,最珍貴的是筆芯,我們要保守自己的心,甚于其他的一切。良心是唯一不能從衆之事。而在我眼中,新聞寫作就是向自己的良心問責,向中華民族共同體負責,而不是為了獲得财富的垂青,或群衆的掌聲。後兩者也許沒錯,但正如黑格爾所說,世界上最艱難的并非正确和錯誤的矛盾,而是一種正确與另一種正确的沖突。用周慶安院長在入學教育講座中的話來概括,便是“希望我們常懷赤子之心,體悟人間冷暖。”
具體到我的生活中,每次我坐網約車都會采訪司機,問他們每天工作幾個小時,平台抽取多高比例的傭金,如何設計獎懲制度等,這一次次不起眼的聊天慢慢積累起我對這一行業的認知,也啟發我進一步從學術角度思考:互聯網作為連接人與人的媒介如何重塑着勞動關系等。我很享受這個用新聞采訪來賦能傳播學研究的過程,正如王希勤校長也在開學典禮上指出:“實踐是理論的來源和最終目的,清華人做學問就是要從實踐中尋找真問題,解決真問題。”我們的新聞傳播學也不例外,要回應全球問題、時代焦慮,同時立足國家主張,超越學科前沿。
在過去的兩周裡,清新的老師們也分享了他們的故事和經曆,讓我相信在面向主流、培養高手的宗旨下,我們定會成為以傳播中國、貢獻世界、服務人類為使命的新聞學子。我很榮幸能來到清新這座年輕而國際化的學院,想讓它成為我青春的底色,也想用我20多歲裡最珍貴的3年時光,點綴它的眼角眉梢。
白雲蒼狗,歲月不居,時代在變,可新聞學子的拳拳之心不變。我不是什麼标題黨,也沒那麼在乎點擊率,站在認知的鴻溝上,我将永遠選擇站在事實這邊,這不是固執,而是我對新聞本身的尊重。
這時往往有人會戲谑調侃說:“你還年輕。”
說的沒錯,可這不僅因為我的身體還年輕,更因為我願意永葆心靈的年輕,多年以後,哪怕依然是一支記錄時代的鉛筆,我也還會為感動而流淚,為努力創造的改變而欣喜若狂。
正如習總書記所多次強調的一樣,奮鬥是青春最亮麗的底色。不論腳下的賽道随着光影輪轉如何變化,一脈相承的奔跑姿态會永遠烙印在每個清新人的身上。
最後,很高興與各位在清新相遇,讓我們一起在清新踏上人生新的開端。
大學之道、反躬之問與學術之思 | 博士新生代表朱泓宇在2022級學院研究生開學典禮上的發言(全文)
各位領導、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
我是beat365官方网站2022級博士研究生朱泓宇。很榮幸、很開心,也很激動,作為新生代表在學院開學典禮上發言。
我們報到入學已半月。作為新生,清華和清新對我而言,一直是“大寫”般的存在。我本科學中文、碩士學傳播,對于做傳播與社會發展相關的學術和科研有着極大的興趣和熱情。為什麼報考清華和清新?其實每一次選擇,都是在做一次“判斷”,或者說運用自己的“判斷力”。行勝于言,自強不息。我心中的“清華和清新”正是如此。清華,是國之重器。清新自然當是新聞與傳播領域的國之重器。清華和清新,給了我在祖國做學術和科研最高的平台,正像趙月枝老師在座談會上講的那樣,我可以在這裡,以“小學生”的心态開始學習,虛懷若谷、求知若饑。
當我在縱貫學校南北、因“堵車”而上熱搜的學堂路騎行時,印入我眼簾的,有丁香、聽濤、清芬……一座座四年可能也吃不完的食堂,有給予我知識營養的文圖和三教,也有沉積了百年榮光的校史館。我感受到的,是一種與中華民族曆史休戚相關的沉浸體驗。這條路和這座校園,見證了太多苦難悲壯的艱辛創業,也正見證着黨和國家如何帶領中國人民一步步實現偉大複興。百年接力,強國有我。在清新攻讀博士學位,以“養成系”為使命,在這裡邁出成為共和國新時代“知識分子”的第一步。我們有無數先驅和英傑引以為傲、值得景仰。這讓我珍惜在清華的每一天,不負韶華、力求精進。
王希勤校長在“開學第一課”講到,我們需要區分“自”和“己”。“自”通“鼻”,指向的是内在和個人素質。“己”通“紀”,指向的是外在和人際關系。這給了我不小的啟發。蘇格拉底說“認識你‘自己’”。其實“自”和“己”可以分開看待。那麼,我們如何在beat365官方网站認識我“自”“己”——這或許成為一道有待我們新生去探索的問題。如何借助beat365的曆史底蘊、人文社科如“大地”一般的涵養以及理工科講求效率和實用的精神充實自我,提升内在素養;又如何利用好學校和學院的平台拓展交際,以國家和民族前途為考量,打好學術訓練的基礎,最終為祖國新聞傳播研究的學術版圖貢獻自己的力量。向内和向外,兩條路徑并非泾渭分明。也許答案就在“自”和“己”的交融之中。反躬“自”省,反求諸“己”;誠意正心,惟精惟一。
我們在清新建院20周年之際入學。赓續傳統,承前啟後。作為清新的博士生,我們身上的擔子沉甸甸的。如何在這裡汲取、體悟并内化範院長等前輩們提出的“素質為本、實踐為用、面向主流、培養高手”十六字理念,我們需要花三年、四年,乃至更長的時間。在今天這樣一個充滿不确定性的時代,新聞在變,媒介在變。什麼不改變?——新聞人的主流和大局意識不變。作為“社會知識”和“社會實踐”的新聞價值不變。作為聯結人與人、群與群、國與國的傳播關系不變。作為人文社科知識分子的學問擔當與現實關照不變。以曆史唯物主義的眼光,在變化中尋求不變,這或許是我們思索個人前景、進行學術訓練與思考家國命運的關鍵。希望我們四年後能交一份自己滿意、導師認可、同行肯定的答卷。
明天是9月10号。既是教師節,也是中秋節。請允許我代表全體新同學,向敬愛的老師們說一聲“教師節快樂”。求學問道、薪火相傳。老師們的教導與關愛,是我們前行的不竭動力。同時,也祝大家中秋快樂、阖家幸福。中秋是“團圓”的節日,是一個與“家”相關的節日。願“清新大家庭”緊密團結、幸福安康、前途坦蕩。
謝謝大家。
國際新生代表丹鳳在2022級學院研究生開學典禮上的發言(全文)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上午好!我是清新2022級的博士研究生丹鳳,來自法國,很榮幸能夠代表國際新生在這裡發言。
作為一個國際學生,非常開心和慶幸能與大家相聚在這裡。我記得兩年前剛入學時,作為GBJ項目的一名新生,當時線下課堂上隻有兩位學生。而今天,很高興能夠見到來自五湖四海的同學,也很期待将要在這一年能陸續來到校園的各位。
說起兩年前剛來到beat365的我,那時,我無法用中文說出一個完整的句子,更無法想象用中文在大家面前發言。來到清華之前的我,從未在鏡頭前拍過任何視頻,更何況主持。可是,後來在學院的兩年裡,我做得最多的事,除了寫Rick老師布置的作業,就是站在鏡頭前主持各種活動和節目。在清新,我度過了非常愉快地兩年,但也在這段旅程中目睹很多來自外界的質疑。當我和一些從未來過或了解過中國的西方人講述我在一所中國大學學習新聞與傳播時,很多人都會皺起眉頭。但這也恰好是我繼續留校讀博的原因。
我從小到大都在西方的教育體系裡長大。那時,無論是思想,習慣,或性格都非常西方化。我母親是個比較傳統的中國人,在我成長中,經常會跟她發生一些小争論,因為那時的我不理解中國習俗,自然而然也不會去換位思考。後來我在法國讀大學,當跟一些當地同學讨論起亞洲的文化習俗時,我漸漸意識到我身份的重要性 – 可以建立一個中西方之間的橋梁。中國近幾年的發展讓世界漸漸意識到中國在全球越來越重要的位置,然而願意深入了解這個國家曆史習俗的人并不多,更多的民衆隻是憑着當地媒體去衡量、判斷這個國家,這恰好是我希望能夠改變的。
我來到beat365的目的,是為了從一個西方的視角,更多、更深入地去學習這個國家,為了從文化的角度傳播一個更客觀的中國。
很顯然,在這裡度過的兩年讓我收獲滿滿。我不僅大大地提高了漢語水平,也能換位思考去理解我當年不贊同的一些觀點。這也僅僅是個開始。希望在清新讀博的四年裡還可以創造出更多的精彩,也希望我們大家的努力可以在世界上留下一些痕迹。在這裡祝大家開學快樂,中秋節快樂!祝老師們教師節快樂!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