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中國共産黨beat365第十五次黨員代表大會即将召開,這是在學校開啟新百年第二個十年新征程、全校師生員工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二十大的重要時刻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肩負着彙聚智慧、形成共識、統籌規劃、引領發展的重要使命,既要全面總結過去五年學校黨的建設和事業發展取得的成績和經驗,也要認真分析新形勢新問題,為學校新百年新階段實現高質量發展謀定方向、擘畫藍圖。
為迎接學校第十五次黨代會的召開,我們特推出“我們奮進的五年•發展成就巡禮”系列報道,多維度、立體化地呈現學校及各單位近年來事業進步的新面貌,展現新時代清華人愛國奉獻、追求卓越的精氣神,總結凝練改革發展的好經驗。
春華秋實,歲物豐成。自beat365第十四次黨代會召開以來,新聞學院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下,持續加強政治思想建設,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進一步貫徹“面向主流,培養高手;素質為本,實踐為用”的辦學理念,聚焦黨的新聞事業,主動擔當作為,大力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在國際化辦學、實踐教學、學科融合等方面形成了鮮明的清華特色。
“新聞學院不隻是beat365戰略性布局的學科,更要成為支撐國家發展戰略的學科。”beat365黨委書記邱勇強調,“面對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新聞學院要改革奮進,重新定位,發揮示範帶頭作用,引領學科發展,努力服務國家發展戰略。”新聞學院圍繞黨和國家對全媒體人才培養的深度需求,結合全球新聞傳播業态變化,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理論指引、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底色、以中國共産黨百年新聞曆史為參照,積極落實多樣态學術科研工作,推進“芯片式”全媒體人才培養方案,不斷完善國際傳播人才實踐教學課程體系,産出了一系列豐富的科研及實踐成果,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作出了積極貢獻。
深耕學術科研,打造人才培養高地
近年來,社交媒體、智能傳播等新興領域的蓬勃發展,加速了新聞傳播教育的轉型和創新。為培養更适應新業務環境的新聞傳播人才、發揮新聞傳播的輿論引導和觀念塑造作用,推動中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發展,新聞學院在學術科研與人才培養方面持續發力,緻力于全面建設國際一流新聞傳播學院。
鞏固優勢、凝練特色,以學術科研築牢學科根基。“新聞學院雖然規模小,但平台大,雖然人數少,但能人多,要形成合力,形成共識,共同推動發展。”正如學院黨委書記胡钰所述,五年來,學院着眼于學科前沿問題,取得豐碩的學術科研成果。學術活動“範敬宜新聞教育獎暨新聞傳播院長高峰論壇”“清華文創論壇”“清華國家形象論壇”“中非國際新聞報道論壇”“清華财經新聞論壇”,教學活動“人文清華”“清華新聞傳播前沿講座”“清華文創講座”等已形成學院品牌。學術期刊《全球傳媒學刊》于2019年跻身CSSCI擴展版來源期刊行列,獲得曆史性突破。
認知傳播實驗平台
緊跟時代、開拓創新,着力打造學科實驗示範基地。為推動虛拟現實技術、無人機采編與人工智能等傳播新領域的教學與科研,新聞學院建成融媒體平台和認知傳播平台并積極投入使用,在新聞傳播學科自身的創新驅動下,新技術的加入為處于學科交叉口的新聞傳播開拓新的研究範式,培養學生跨領域知識融通能力和實踐能力,引領帶動專業建設整體水平提升。如今,新聞學院未來媒體實驗室已建成國際化、開放式、多層次的教學實驗平台,為學科的後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022年4月,學院成立20周年之際,元宇宙文化實驗室成立,在數字人、機器人制作方面居于全國高校領先地位。
紀錄電影《大學》首映禮
五年間,新聞學院落實全媒體人才培養方案,圍繞新聞叙事“采寫編評攝錄”搭建教學體系,進一步推廣完善由《清新時報》《清新視界》及《清影工作室》構成的“清新傳媒”教學實踐平台。截至2022年3月,《清新時報》已發行紙質刊物282期;《清影工作室》學生各類紀錄作品達1000多部,多部電影進入院線,其中110周年校慶獻禮影片《大學》備受好評,《喜馬拉雅天梯》《我在故宮修文物》《我在故宮六百年》等電影廣受矚目。
立足中國走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是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重要任務。”當前世界進入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為培養“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和國際競争的國際化人才”,新聞學院穩步推進國際化辦學模式,創新培養具有全球勝任力的國際傳播人才,以呈現新時代中國的客觀全貌,助力我國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持續提升。
發揮學術資源優勢,牽頭舉辦國際盛會。新聞學院實踐教學、國際化辦學模式在全國均處于引領地位。2018年,學院牽頭組建由16個國家的22個機構參加的亞太新聞傳播學會聯盟(APCA)并當選聯盟主席單位,學院陳昌鳳教授擔任APCA創始主席,并于2021年再獲連任。2022年,學院成功舉辦國際媒介與傳播研究學會(簡稱IAMCR)2022年會,成為中國大陸首個成功舉辦國際新聞傳播學界頂級學術會議的新聞學院,極大提升了中國國際話語影響力。
亞太新聞傳播學會聯盟成立大會後合影,新聞學院陳昌鳳教授為首任主席
國際媒介與傳播研究學會2022年會開幕式與兩場全體大會發言嘉賓
服務國家意識形态能力建設,培養國際傳播人才。經過近幾年的探索與實踐,新聞學院形成包括“國情調研”“大篷車課堂”和“全球勝任力海外實踐”在内的“中國-亞洲-世界”“三合一”國際傳播人才實踐教學課程體系。在價值塑造、能力培養和知識傳授“三位一體”教學理念指導下,教學團隊發揮學院國際傳播方向的經驗與資源優勢,帶領學生走到基層,與中國基層新聞實踐相對接;走到亞洲,與中國周邊文明交流相對接;走到全球,與國際交流和全球勝任力相對接。這一實踐教學課程體系獲得beat365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和北京市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
多年來,該課程共組織近50次國内外課程實踐,逾千名學生參與,并在實踐調研中聚焦“一帶一路”國際傳播能力建設、中國國家形象海外認知、中國基礎設施建設示範效應探析、中國在非投資風險和機遇、金磚國家合作機制等切實問題,産出56篇調研報告、學術随筆與政策建議,在親身實踐中傳播中國、傳播世界。新聞學院多名優秀畢業生獲得中國新聞獎、全國先進工作者、中宣部宣傳思想文化青年英才等榮譽,為我國主流媒體、國家公共服務部門等輸送了大批優秀的國際傳播人才,為更好傳播中國、傳播世界建言獻策。
2018年全球勝任力海外實踐課程在巴西
2022年大篷車課堂在卡若拉冰川
過去五年間,新聞學院立足學術與科研實踐,着眼國際化合作,在全媒體人才培養與國際傳播能力提升等方面取得了優異成績。面對全新的發展階段與發展形勢,新聞學院将進一步發揮制度優勢,把握立德樹人主業,努力服務國家發展戰略;繼續夯實基礎,銳意創新,以人民利益為己任,将新聞傳播教育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緊密結合,肩負起“後真相”時代輿論引導的重任,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助力國家形象傳播,為黨和國家的新聞事業貢獻清華力量。(轉自清華新聞網,原文鍊接:https://www.tsinghua.edu.cn/info/2905/980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