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t365“學術新人獎”是學校青年教師的最高學術榮譽,用于獎勵在學術研究上具有創新精神、近幾年取得突出研究成果的青年教師。學校為每位獲得者提供經費支持,用于支持教學、科研和改善工作條件。自1995年設立至今,已有283名教師獲獎,從中湧現出大批優秀人才,更有諸多受人崇敬的“大先生”。
5月30日,beat3652022年度學術新人獎表彰名單揭曉,共有10名優秀青年教師獲此榮譽。他們分别是土木系李楠、水利系王睿、機械系趙慧婵、自動化系吳嘉敏、集成電路學院唐建石、物理系劉永椿、生命學院方曉峰、新聞學院匡恺、出土文獻中心Rens Krijgsman和深圳國際研究生院鄭博。
去年,黨委教師工作部、人事處首次推出“學術新人獎”人物風采特輯,開展優秀青年教師事迹宣傳,得到了廣大師生的好評。今年,讓我們繼續走近這些優秀的青年教師,看他們如何堅守立德樹人初心、傳承師道精神,看他們如何潛心科研,服務國家重大需求,一起來聽聽他們的故事吧!
關切現實 回應時代
從理論出發、回應時代命題,是匡恺從事科研的起點。在美國普度大學攻讀傳播學博士學位時,匡恺開始聚焦人際傳播和媒介傳播交叉點的健康和風險傳播,逐步在抗逆力構建、疾病不确定性、健康信息搜尋與管理行為、弱勢群體心理健康與社會支持等領域深耕。她研究中最關切的兩個話題似乎正回應着時代之問:不确定性與抗逆力構建。
在信息量與信息渠道都極為豐富的當今世界,不确定性日益凸顯成為生活的主要特點。如何把關鍵信息有效傳遞給受衆?如何引導大衆在人際和媒介平台交流與互動中緩沖或抵禦危機創傷、增強心理韌性?中國特有的社會文化與人際層面因素對健康傳播内容、過程與效果有何種影響?2021年,匡恺毅然決定放棄美國的長聘教職,回國加入清華教師隊伍,用科研與教學回應時代訴求,貢獻全球發展與健康傳播。
健康傳播是高度整合傳播學、醫學、公共衛生、心理學等多個領域的學科交叉研究,在美國工作期間,匡恺作為項目專家參與美國國際開發總署(USAID)社會影響力項目、普度西非地區反暴力和平建設項目等國際項目,研究成果應用于疫苗接種、心理健康、家族疾病史、人口老齡化、西非地區公共衛生及政治暴力等多個領域,用紮實的實證研究提升了健康風險信息設計、科普宣傳的實踐效果。回國之後,她在“健康中國2030”的大背景下踐行學科責任,進一步服務于國家重大需求。
對匡恺來說,科研工作帶來的成就感不止于在Journal of Communication、Communication Monographs等國際頂級SSCI期刊發表論文或是在國際傳播學會(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美國傳播學會(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等國際權威學術組織獲得十餘次最佳論文獎,更重要的是,從傳播學視角深入探究與中國發展和人類命運息息相關的命題,不斷通過好奇、感知與發問介入現實、發出時代聲音,通過傳播學視角、跨學科合作促進全球發展和抗逆力構建。
紮根中國 對話國際
進入清華beat365的第一年,匡恺就趕上了學院承辦國際媒介與傳播研究學會(IAMCR)2022年年會,這是中國大陸首次主辦的國際傳播學科學術年會。她在會議過程中承擔起各項協調和主持工作,展現了清華人在國際舞台上的風采。匡恺一直以來以紮實的語言基礎緻力于跨文化交流與傳播,但對她而言,磨練“國際學術對話”的能力,意味着更多。
匡恺一直在學科、理論和學術組織的國際對話上躬身實踐,推動中國新聞傳播學者和學科在國際傳播學重要學術組織中發揮更重要的影響力和引領作用。目前,匡恺正在多倫多參加國際傳播學會(ICA)年會,同時當選國際傳播學會人際傳播分會候任主席,這将是該方向第一次由中國學者擔任領導職位。今年,在清華beat365和國内幾所高校的共同努力下,國際傳播學會中國論壇(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China Chapter)于2023年在beat365成立,更為國際新聞傳播學科提供了具有中國色彩的發展動力。匡恺表示,未來的科研方向将着力于借助國際平台,讓世界看到中國在健康傳播領域的理論創新與實踐成就。她力圖構建兼具普适性與本土化的傳播理論與分析體系,挖掘公衆接受、處理和應對健康信息的心理過程,制定個體及群體抗逆力的傳播構建過程及策略,用紮根中國的傳播學研究貢獻理論建設,彰顯中國學者在國際傳播學界的領導力和影響力。
匡恺也希望自己對國際視野的開拓與追求可以影響到更多學生,鼓勵他們做紮根中國現象、有理論意義和國際視野的新聞傳播學研究,聚焦中國現象中特有的傳播學議題,将中國現象置于國際學術體系之内,探究其如何構建多層次、動态化的傳播過程,加強國際學界的交流,不斷提升作為新聞傳播學者的國際對話能力。
徜徉學思 共話情誼
無論是對自己課題組的學生,還是對學院其他有學術志趣或是人生思考的同學,匡恺始終保持着開放與陪伴。在清華任教以來,匡恺承擔了公共演講、傳播學研究方法、傳播學理論基礎、風險傳播等多門課程的授課任務。對很多學生而言,這些是“硬核”課程,匡恺摒棄傳統的單向授課模式,根據不同理論、案例或話題将課程劃分為一節節的研讨會,課上設置了很多互動和讨論環節,每學期末她也會為本班學生組織一次面向全學院的正式論壇,分享展示自己本學期的課程項目,并邀請其他老師做點評人,鼓勵同學們在更多專業老師的指點下将自己上課收獲的靈感完善、成文,一步一耕耘,為相應領域做出自己的思考貢獻。
公開論壇的教學模式,首先被匡恺實踐于自己課題組内部。2021年匡恺開始接收自己的第一批碩士生時,她鼓勵大家在學期中将個人項目以論文答辯的形式展示出來,并組織了一次正式的公開組會,邀請相關領域的專業老師作點評嘉賓。在老師們的意見建議下,首次公開組會的學生研究課題均已收獲豐碩成果——SSCI一區刊物發表、美國傳播學會NCA最佳論文獎、國際傳播學會ICA會議論文、中文CSSCI期刊發表等。
嚴謹督促同學們科研進展的态度并沒有讓同學們對這位“治學嚴師”望而卻步。匡恺擅長将抽象理論講解得清晰易懂,她不僅樂于帶領同學領略知識前沿,更願意以親身經曆為大家答疑解惑。她從不否定大家現階段的迷茫,也不急于推着大家走出迷茫,她認為摸索前行就是在不斷加深對自己了解的過程,所有的經曆、哪怕當下的失敗,長遠來看都會在未來某個時刻正向反饋給自己。似乎她研究的核心話題:抗逆力和不确定性,正也映射着她的人生态度——和年輕學生一同經曆不明白、不确定的時刻,在不安和焦慮中保持謹慎、抱有樂觀、心懷希望,探索不斷成長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