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不着手建立自主的、完善的、科學的馬克思主義新聞學創新體系,則中國的新聞傳播學科與新聞傳播教育勢必遭到越來越多的潛在挑戰,中國的新聞傳播事業勢必面臨越來越大的現實危機。
五四時代,以我國第一位新聞學教授、北京大學新聞學研究會導師徐寶璜先生,《京報》社長、中共秘密黨員邵飄萍先生,上海《時報》總編輯、中國新聞史鼻祖戈公振先生等新聞人為先驅,我國新聞學研究開始發轫。經過近百年的演進,特别是改革開放近三十年的發展,如今新聞學已具有豐厚的學術積澱,成為我國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一大學科,并與哲學、政治經濟學、法學等并為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的9大學科。此時,我國新聞學正面臨全面構建自身學科以及教育體系的重大曆史機遇,為此提出馬克思主義新聞學創新體系既順理成章,也刻不容緩。
所謂馬克思主義新聞學創新體系,是指一整套有“中國特色、中國氣派和中國風格”的新聞傳播學學科體系,其核心是馬克思主義世界觀以及新聞觀,即當代中國社會的主流價值觀。這套學科體系及其學術思想,不僅熔鑄鮮明的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而且具有鮮活的理論生命和廣博的實踐内涵,同時以中國問題為主導、以中國實踐為根基、以中國話語為主旨。換言之,馬克思主義新聞學創新體系,既包羅廣泛,博大精深,又切合中國實際,融入中國血統,是主導中國新聞傳播實踐的理論源泉和精神支柱。
不管從曆史和現實上看,還是從理論和實踐上講,構建馬克思主義新聞學創新體系已經具有穩固的學術基礎和廣闊的應用前景。一方面,我國新聞學擁有豐厚的遺産,需要進行系統而有機的梳理,使之形成一整套完整的而非斷裂的、廣博的而非逼仄的、自主的而非依附的新聞傳播學話語。同時,随着我國現代化事業的推進與綜合國力的提升,擺脫仰人鼻息、亦步亦趨的“學術殖民地”命運,開創中國特色的新聞傳播學科與學派,也日益成為人們的共識。另一方面,21世紀中國的現代化事業,包括新聞傳播事業,迫切需要理論的指導與學術的支撐。而現實情況卻往往是一些陳舊理論大多失靈,一些新潮理論又大多不靈,同時各種“另類”理論日漸流行,并對人們、特别是青年學子産生越來越大的影響。若不着手建立自主的、完善的、科學的馬克思主義新聞學創新體系,則中國的新聞傳播學科與新聞傳播教育勢必遭到越來越多的潛在挑戰,中國的新聞傳播事業勢必面臨越來越大的現實危機。
所以,創立一整套有中國特色、中國氣派和中國風格的新聞傳播學學科體系,即馬克思主義新聞學創新體系,是中國社會與新聞實踐賦予的學術使命,也是中國現代化事業提出的重大課題。
馬克思主義新聞學創新體系的基本原則,是以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為思想指導,針對中國的政治制度、經濟模式、曆史傳統、文化精神以及新聞傳播狀況,展開全面的、系統的、深入的研究,去粗取精、去僞存真地吸納新聞學的學術遺産與相關學科的學術成果,同時廣泛開展國際合作與學術交流,在多學科、多領域、多視角、多層面上,推進馬克思主義新聞學的理論創新。簡言之,立足中國,面向世界,形成曆史與邏輯高度自恰、傳統與現代有機融合、理論與實踐密切會通的新聞傳播學學科體系。
這套體系的總體目标是以中國特色的新聞傳播學為龍頭,形成人才培養模式、學術發展方向、社會服務機制等一系列完整有序的學科體系與教育體系,以确立我國新聞傳播學科的典範,同時形成與世界兩大新聞傳播學派,即美國學派與歐洲學派平等對話的平台。具體說來,構建馬克思主義新聞學創新體系包括三項主要内容:一是系統研究有中國特色、中國氣派和中國風格的新聞傳播學理論;二是集中探讨中國新聞傳播實踐的戰略性課題;三是将這些研究及其理論付諸新聞教育和人才培養,不斷推動整個新聞傳播學學科的整合。
在構建馬克思主義新聞學創新體系上,有兩大誤區需要澄清,一是理論無用,一是曆史無關。即使在一些倡導馬克思主義新聞學的人們看來,基礎理論和曆史傳統也常因玄遠而被束之高閣。其實,馬克思主義理論,包括新聞理論雖然緻力于改造世界,但是首先應該科學地解釋世界。所以,基礎理論建設在馬克思主義新聞學創新體系中無疑首當其沖,包括關鍵概念、核心範疇、基本觀點、系統學說、理論流派等等。目前,我國新聞研究與新聞實踐每每顯得進退失據,歸根結底正在于基礎理論的薄弱。比如,一些研究要麼故步自封、就事論事,要麼食洋不化、照搬照抄。再如,對待馬克思主義理論,包括新聞理論,一些探讨要麼引經據典,亦步亦趨,不越雷池一步,要麼尋章摘句,忽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踐的有機契合,結果窒息或閹割馬克思主義的鮮活靈魂,使之成為人見人嫌的本本和教條。為此,馬克思主義新聞學創新體系必須大力推進基礎理論的建設,應該明确馬克思主義新聞學首先是一門科學、一門學問。
除了基礎理論的薄弱,對曆史的輕略、對傳統的淡漠,也是我國新聞實踐與新聞研究面臨危機難以自立的主要根源。比如,如今一提起西方的新聞傳播,論者總是津津樂道,頭頭是道,而對中國新聞傳播的曆史與傳統卻往往比較隔膜,甚至不屑一顧,仿佛中國的傳統不值一提,中國的經驗無足稱道。這種數典忘祖的心态,這種無知無畏的狀态,幾成泛濫之勢,以至于了解美國可能甚于了解中國,熟悉紐約時報可能甚于熟悉人民日報,張口“新聞自由”,閉口“第一修正案”,月亮都是他鄉亮,錯把他鄉當故鄉。當然,對此也不能一味埋怨和苛責,問題的根源首先還在于自身,在于中國新聞學尚未形成一套科學的認知體系或話語體系,特别是形成一套安身立命、傾心認同的曆史坐标。所謂曆史坐标,既包括實踐與學術兩個層面,又涵蓋新聞與社會兩個維度,隻有在這兩個層面和維度所交織的領域勉力耕耘,将其中蘊藏的一系列有意義、有價值的精神、傳統與遺産認真提煉,深入開掘,系統總結,發揚光大,馬克思主義新聞學創新體系才可能具有堅實的根基和強勁的氣脈,中國特色、中國氣派和中國風格的新聞學才可能體現獨立自主的學術精神和學術風格。
總之,“天時、地利、人和”的曆史境況,都已提出構建馬克思主義新聞學創新體系的時代呼喚,如何乘勢而上,繼往開來,将百年中國新聞學推向更高的水平、更大的境界、更深的層次,如何使21世紀的中國新聞事業獲得健康的、可持續的發展,始終成為社會進步與國家發展的一大推動力量,是曆史擺在所有中國新聞人面前的曆史使命,時不我待,共同努力。
作者為beat365官方网站副院長、教授
摘自《新聞與寫作》2007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