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周三)14:30——15:30,人民網傳媒沙龍邀請到人民網傳媒沙龍邀請到beat365官方网站院長助理 史安斌副教授作客人民網傳媒沙龍視頻訪談。
主持人:各位網友大家好,歡迎收看人民網傳媒沙龍視頻訪談,6月20号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胡錦濤通過人民網興緻勃勃的和廣大網友進行在線交流,他談互聯網是了解民情、彙聚民智的重要渠道,他還說互聯網是屬于年輕人的事業,這使得以年輕人為主體的兩億多網民深受鼓舞,網民通過互聯網建言獻策的熱情被極大的激發了起來。胡錦濤總書記和網友的交流,對下一步的網絡在輿論格局當中會有什麼樣的變化,在今天的“傳媒沙龍”中我們請到了beat365官方网站院長助理史安斌副教授和大家進行在線交流。歡迎史老師,和網友打招呼。
史安斌:各位網友大家好。
主持人:史老師,媒介和政府關系是您研究的主要領域之一,您是怎樣看待這次總書記和網友的在線交流的?
史安斌:從我個人的感覺來看,這次總書記發表了一篇非常重要的講話,而且,特别是對于我們研究新聞傳播學者來講是很重要的。就我個人的觀察來看,胡總書記迄今為止唯一的一次專門就媒體和新聞這個問題發表講話,我覺得這是一篇非常重要的,對于我們新聞人和從事新聞研究的學者來講很有啟發的意義。我個人的解讀,胡總書記這是一種表态性的講話,中國多政治體制來說,任何一個現象,不管它是一個政治的現象、經濟的現象、社會的現象,還是文化的現象,一般來說,最高領導人對它的一種表态是為它赢得了一種合法性。我想網絡媒體到今天為止在中國起碼已經有了将近十多年的曆史,但是最高領導人專門就網絡媒體發表講話,專門到人民網來視察,這本身是對這個媒體的一個充分的肯定。我想這是他的講話的第一層意義,就是對媒體,特别是網絡媒體的一種肯定。當然,也對都市類的媒體,市場化的媒體,也有一些肯定,所以我覺得第一層意義在媒體方面。
第二個意義是對政府官員的一個表态。就是說長期以來,因為中國的媒體被定為黨和政府的喉舌,所以政府和媒體之間的關系完全是一種相對來說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關系。胡主席這次的講話實際上對政府官員也是一個提醒,就是說在網絡時代,或者說是面對日益複雜的輿論環境,政府對待媒體的态度應該發生一個轉變,我具體概括為,在美國政治傳播學當中經常有一個說法叫做“媒體執政和新聞執政”。
就是說實際上過去更多的政府是管理媒體,一個是管理者,一個是被管理者,因為媒體是為政府服務,但是現在在新的傳播環境下,可能更多是希望政府官員能夠把運作當做執政的工具,特别是提高目前黨和政府執政能力,在這個過程中,媒體應該發揮更多的作用。所以我覺得胡主席的講話,一方面是對媒體喊話,一方面是對政府官員喊話,所以兩個方面都兼顧到了,所以這個講話之所以在海内外引起這樣大的反響,在觀點和立場上有一定啟示意義的講話。
主持人:接下來史老師能不能給廣大網友解釋一下什麼叫做輿論格局?目前的輿論格局是什麼樣的?
史安斌:你說的輿論格局有不同的定義。對于中國這樣一個共産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的政治生态,而且又由于中國是一個以集體主義文化價值觀念為主的國家,實際上,這樣的一個輿論格局,是三方共同博弈的一個結果,這三方,一個是來自官方的主流話語,第二方是來自精英的,比如專業的知識分子,包括記者,我覺得這是屬于精英層面的話語,第三個層面就是民間的話語。過去傳統媒體時代,可能前兩個層面,就是官方的話語和精英的話語占一個絕對的主導地位,但是随着網絡媒體和其他的一些新媒體的興起,民間的話語力量越來越強,所以我們現在在整個的輿論格局,在中國這個社會生态之下,一定是在政府、媒體、公衆,或者是在官方、民間和精英之間三者之間相互博弈、相互互動的結果,所以我覺得這是我們目前面臨的輿論格局。
主持人:與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在輿論引導方面能夠發揮哪些作用?
史安斌:剛才我已經說過,在傳統媒體生态之下,相對來說像廣播、電視、報紙這樣的傳統媒體更多的是一種單向度信息的傳遞,而且它的信息的發布權或者主導權是集中在少數精英的手中,在中國的情況下,所有多媒體都是黨和政府多喉舌,所以官方和精英是傳統媒體話語的主導者。在新的媒體生态下,特别是網絡、手機,特别是新媒體的興起以後,民間越來越多顯示出他對話與的主導權。新的媒體生态之下,民間通過新媒體這樣一個新型的信息傳播方式,一方面赢得了話語權,這就改變了我們傳統的一種格局。剛才我已經說過了,民間或者草根作為一個很重要的力量,加入了這樣一個輿論格局的博弈當中。另外一方面它又改變信息傳遞的方式,在傳統媒體環境中,更多的信息是上情下達,或者是單向度的信息傳遞,體現了一定權力關系,但是在多媒體或者新媒體的環境當中,這種信息的傳遞更多的呈現出多向度的姿态,就是說實際上信息可以雙向互動,或者多向的互動的過程。
我想這可能從本質上也把我們傳統的信息傳遞的生态改變了。所以我有一個觀點,就是說實際上新媒體的出現改變了我們以往對于宣傳這個概念的認識,其實宣傳是傳遞信息非常特殊的形式,它的特點就是單向度的信息傳遞,但是傳播這個概念更廣泛。所以我注意到這次胡主席在講話當中,我的統計他一共大概有10次提到了傳播這個詞,當然他也大概有5、6次宣傳,從這個角度,我們可以說,作為黨的最高領導人,他已經開始接受了傳播這樣一個新的理念,傳播是多向度的信息傳遞,從這個角度來說,新媒體的優勢就在于,一個是以民間的聲音得以放大,再一個優勢是改變了傳統多信息傳遞生态,把整個的信息傳遞從宣傳單一狀态過渡到傳播多元時态。
主持人:結合您的研究,您認為在那些事例上優勢表現的更多?
史安斌:這半年來,大家看到很多事件,像“華南虎”事件、奧運火炬傳遞,我覺得這些都是很顯著的例子。這樣的事件如果發生在過去,或者是前網絡時代,甚至在網絡發展的初期,我覺得這樣一些類似于“華南虎”事件或者“奧運火炬傳遞”事件,可能就是完全官方或者精英為主導的。受衆隻有被動的接受信息。但是我們看到,在這兩個事件當中,實際上網民扮演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為什麼舉這樣的例子?當然“周老虎”事件是國内的事務,“聖火傳遞”是一個面向國外的事務,在這兩個活動當中,網民都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而且我想胡主席這次這樣一個時機來講話,或者對網絡媒體進行一個肯定,也就是說實際上網民的作用,特别是說他們在信息發布和輿論監督這兩個方面的獨特作用,在這兩個事件中得到了很好的發揮。我想包括最高領導人在内,也改變了他們原來對網絡的一些認識,也可以說改變了我們政府官員對網絡的認識,因為原來大部分的人認為,包括從事傳播學研究的人,認為網絡的信息是不可信的,或者網上的信息都是不理性的,或者網上的信息都是非常搞笑的東西。但是實際上我們看到在這樣嚴肅的政治事件,包括我剛才說到的“華南虎”事件這樣一個對内的事件,還包括火炬傳遞這樣一個對外的事件,包括在大地震期間,網民的作用已經看到,就是他們作為一種公共政治力量的崛起,所以他不再是一支完全的草根媒體,或者是烏合之衆,如何搞笑的一個媒體,起到這樣一個作用,實際上它在公共的生活領域中發揮了非常重大的作用。
主持人:現在有人提議要把6月20号胡總書記和網民交流的那一天,定義為中國“網民節”您怎麼看待?
史安斌:我看到了這個帖子,好象一位網民和胡主席有了對話的機會,他非常興奮。作為網民來說,這樣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搞這樣一個“網民節”,可以值得讨論。實際上這個節日本身不那麼重要,更重要的是網絡将來究竟在中國的公共政治生活中發揮多大的作用。當然,胡主席的表态可以說是一個開始,但是我覺得更重要的意義,像“周老虎”的事件,像火炬傳遞,像大地震,這些事件本身開始已經表明網絡已經作為一種非常重要的傳播力量,或者公共政治的力量。我覺得不見的從6月20日開始,可以說這種網民的節日很早就開始了。所以我個人感覺,當然這是一種動力,但是更重要的是更多地看到網民所起到的實際的作用。胡主席的講話隻是對這種網民的地位或者他們的作用的一種肯定。
主持人:胡總書記有關網絡媒體的講話對更新我國各級領導幹部的執政理念會起到什麼作用?
史安斌:我剛才已經談到了這一點,中國的政治生态還有社會的生态,和西方有一些區别。我覺得在西方的傳播環境當中,媒體是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所以我們把它的叫做“第四權力”。如果看美國的經驗來說,美國每一個媒體的時代都有一個對應的政治家,而且這個政治家非常善于通過媒體達到他的政治巅峰,比如報紙的時代就有傑克遜,他本身就是一個報人,所以他被稱作是“報紙總統”。到了羅斯福的時代,二次大戰期間,羅斯福有一個著名的“爐邊談話”,他被稱為“廣播總統”,因為他每個星期通過這個談話和美國公民進行談話。到了肯尼迪時代稱為“電視總統”,這次奧巴馬和希拉裡、克林頓的對決很多人有不同的解讀,但是我們作為媒體學者研究,希拉裡在網絡傳播的方面輸給了奧巴馬,因為他是以一個變革形象出現在美國的所有民衆面前,所以他被稱作為是“網絡總統”,當然他還沒有成為總統,隻是一個候選人。
我舉這些例子說明,在美國的政治傳播史上,凡是善于利用媒體的政治人物都能夠把自己的執政能力放大很多,也是這次胡錦濤主席所說互聯網有一個放大器的作用。再回到中國的政治生态當中,中國的政治生态和美國不一樣,我覺得媒體不一定非要達到我們剛才所說的媒體執政和新聞執政的理念,這畢竟是西方的理念,至少可以說胡主席的講話給各級政府官員一個提醒,就是說實際上網絡是一個非常能夠利用的一個新型的執政工具,而且我們如果對網民正确的引導,讓他們幫助政府更好的完成執政的任務,或者提升政府的執政能力,我想這一次很多的例子,我剛才已經舉過了,都說明了這一點。過去很多的官員,因為我們在傳播學上有一個說法叫做“網絡土著”或者“網絡移民”。什麼叫“網絡土著”就是從他開始可以讀寫開始,就上網,所以和網絡是與生俱來的,網絡沒有這種天然的隔閡,現在絕大多數當政的,或者精英人士、政府官員叫“網絡土著”、網絡移民。為什麼叫網絡移民,因為他們40歲以後才開始接觸網絡,甚至有的官員根本不接觸網絡,這就有一個天然隔閡。在這個意義上來說,胡主席的講話說作為一個官員來說,要正确的把握民意,就應該做一名網絡移民,應該主動的和網民溝通,這是對各級政府官員的一個執政理念上的改變。
我注意到我在胡主席講話之前,利用網絡和民衆進行溝通的政府官員非常少,我個人掌握的材料可能有限。汪洋也在網絡上接觸過,但是這次講話以後,我想會使更多官員更加主動的和網絡接觸。因為有總書記這樣一個“尚方寶劍”,有很多更多官員會去做這樣一件事,因為這是我們國家的國家生态所決定的。
主持人:史老師,總書記這次和網友進行在線交流,這不僅僅是對億萬網民的一種巨大鼓舞,而且是對網絡事業的一種巨大鼓舞。随着網絡媒體的主流化的進程,它對傳統媒體會帶來哪方面的沖擊?
史安斌:胡主席選擇人民網、強國論壇進行一個溝通,他也有他的深意。我覺得胡主席的意思,不希望看到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出現斷裂。我看到他的講話當中更多的強調的是傳統媒體和新媒體之間有一個優勢互補。所以我想人民網就是一個非常好的例子,人民日報既然是我們黨中央的機關報,而且作為中國發行量最大的日報,而且又是它所創作的網絡媒體,而且有強國論壇自己獨特的影響力。
因為我那時候在美國做研究的時候,做中國所謂漢語學研究,當然現在更多的是做中國研究的學者,每天都要上這個論壇。我覺得這就是胡主席選擇人民網的一種姿态,說明傳統媒體和新媒體,政府媒體和公衆之間可以達成一種非常和諧的默契的關系,所以我想他選擇人民網而不是一家商業網站,有他的深意。
回到你的問題上來,網絡的挑戰大家說的很多了。我覺得人民日報作為中國的一個龍頭媒體,可能還沒有意識到新媒體對印刷媒體的競争,因為人民日報的發行量還是無可抗衡的。但是《紐約時報》作為美國最有影響力的報紙,它75%以上的廣告收入是來自它自己創造的網站,當然它更多的是品牌效應,但是更多的是通過新媒體和美國的受衆進行溝通。所以我覺得,美國這樣一個變化,遲早會在中國發生。當然中國現在的網民隻有2億多,不到人口的10%,或者多一點,但是我想随着新媒體的崛起,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相互結合,優勢互補的道路,是應該是我們未來的一個前進道路。
從這一點來講,我比較推崇人民網這樣一個模式,我不是推崇完全的商業門戶網站的模式。我覺得傳統媒體的優勢在于它有品牌效應。現在在美國影響比較大的仍然是《紐約時報》、《華人郵報》這樣的網站,當然也有自己獨立的草根新聞網站,從新聞的角度來講,它的影響力不能和傳統媒體相比。我想人民日報做好人民網,包括貫徹胡總書記提出優勢互補的要求,也是對整個媒介生态發展的必然趨勢的适應。
主持人:互聯網作為新媒體更多的可以傳達來自各個方面的聲音,互動性也非常強。您能否根據您的研究,預測一下中國将來的媒體的格局是什麼樣子的?
史安斌:我經常看到很多的學者不斷地為他們的預測失誤而道歉,中國的事情很複雜,而且中國的國情和别的國家很不一樣,特别是我們剛才說了很多美國的例子,并不是說中國多道路和美國的道路我是一樣的。我想有一點不容否認,中國這種傳媒的格局應該是相互競争、相互互補,所以我們有一個競合:競争、合作。傳統媒體和新媒體一定是競合的關系。新媒體有非常多的優點,但是傳統媒體也有很多優點。特别是目前中國這麼大的國家,我們隻有2億的網民,如果将來的全民上網或者包括整個所謂“網絡城市”,甚至“網絡鄉村”的發展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如果在這樣一個前提之下,我個人感到我們的傳統媒體,也就是報紙、廣播、電視,還有我們的新興媒體—網絡、手機,他們之間還是競合的關系,競合的趨勢應該是未來媒體發展的格局。
主持人:史老師是怎樣看待,我國政府新聞發布和輿論引導關系的?
史安斌:這胡主席的講話當中特别提到了要完善新聞發布制度,特别是加強在突發性的公共事件當中政府第一時間發布權威信息。因為人民網是一個媒體,我體會胡主席為什麼要說這個話,還是回到一開始說的,胡主席這個講話更多的有一個喊話的作用,一個是向政府喊話,黨和政府在新的傳媒生态當中一定要調整以往的理念,包括對新聞發布的理念。新聞發布的工作,我在過去五年當中參與了這方面的培訓和咨詢的工作,從中央到地方,到省一級的層面,基本上建立了一套比較成熟的新聞發布機制,當然胡錦濤總書記說還要完善,因為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我認為胡錦濤總書記講話是對新聞發布制度本身的一個肯定,因為新聞發布制度其實起源就我個人來看,也是我們在國際和國内輿論改變下進行的,比如非典以後,我們看到新聞發布制度的全面鋪開,這次汶川大地震是我們五年來新聞工作的檢驗,這次汶川大地震取得這麼好的輿論傳播效果和四川省、和中央各部門及時的新聞發布是有非常密切的關系。所以我想從這個角度來說,胡主席的講話本身是對它的一個肯定。包括我看到這兩天大家非常關心的“6·28”貴州的事件,昨天發生的上海襲警事件,相關部門的信息發布都是非常及時的。我想這一點都是對胡主席的講話的一個具體貫徹和實施。因為隻有在信息的發布當中,政府始終掌握主動權,才能談得到輿論引導。因為危機傳播有一個最基本的理念,用英文來說就是“TTT”,首先要“說真話”、“比較迅速地說”、“首先來說”。這“3T”的原則貫徹得好,政府始終能把握住新聞主導權。失敗的例子有很多,我們都沒有貫徹這三個T,所以我們始終處在步步為營、被動挨打的這樣一個局面,但是隻要我們貫徹了三個T,我們就能夠把握輿論的主導權。
這次汶川大地震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我們新華社能夠在十幾分鐘之内發布權威的信息,我們的地震局能夠在一個多小時之内開新聞發布會,包括這兩天上海襲警事件我們都是第一時間向海内外的媒體發布新聞,這個時候,胡主席的講話也對政府新聞發布提出了要求。之所以胡主席還說了“完善”這兩個字,實際上我們的新聞發布工作剛剛開始,現在外界,包括海外的輿論把我們新聞發布的工作有一個評價,就是“形式大于内容”。就是說我們現在有這個形式了,我們發布的東西,是不是适合國内外傳媒的需要,我們是不是還堅持胡錦濤主席所提出的“對象化、分衆化”,我們能不能尊重這樣的一個信息發布的原則,我認為這有進一步探索的空間。但是起碼,現在有了這個制度,我想未來的幾年内,我們更多的要完成完善新聞發布制度,我覺得完善的方向就是我們要堅持對象化、分衆化,我們把中國政府的聲音通過有效的方式發出去,不僅入腦、入眼、入耳,因為我們現在可能做到是入眼、入耳,就是聽到和看到了,但是還需要大家相信、接受,就是所謂的入腦、入心,這是更高的要求,也是對政府新聞發布未來這段時間我們提出更高的要求在于入腦、入心這個層面上。
主持人:聽了史老師這番話對政府的新聞發布和輿論關系有了一個簡單的概念。下面想問一下新媒體在輿論引導方面還可以做哪些工作?
史安斌:一方面從胡主席的這次講話來看,給我們的主流媒體提出了一個新的要求,比如人民網作為一個龍頭的,或者作為一個主流媒體在輿論引導方面發揮什麼作用?我覺得是多元化,一方面人民日報作為黨中央的機關報,人民網作為中國最大的或者是最有影響力的門戶網站之一,他們其實發布的信息在這個形式上可以說是有區别的,比如有些話是人民日報來說的,當然是代表中央的聲音,但是有一些聲音在人民網上可以用不同的形式、不同的内容、不同的渠道進行傳遞,所以我覺得,總的目标還是我剛才講的,達到胡主席說的“分衆化、對象化”,因為我們的網站更多面對的是所謂的18到35歲的年輕人,或者所謂的網民,這樣一層受衆,他們更多的是從網站上接受黨中央的信息,過去黨中央的信息在這個渠道上傳遞的不夠。人民網和人民日報很多時候形式上趨于一緻,這樣的話對受衆就沒有影響力了,未來改革的方式,人民網當然有人民網自己的獨特形式,不同于人民日報的形式,當然還是傳遞黨的聲音、政府的聲音,但是可以采取更為靈活的方式。
比如,我個人經常舉的一個例子,就是美國國防部的網站,美國國防部的網站,應該說它是一個非常高端的,而且是少數人關注的網站,或者是隻有一些我們想象當中的專家學者或者軍界的人士才會關注,但是,美國國防部的網站居然有一個叫做“101”頻道,這個“101”是什麼頻道呢?全部都是動漫的形式,把美國的軍事部署,包括它整個的格局,軍隊的組成,以動漫的形式向兒童進行傳遞,所以現在這個頻道居然在美國的網站浏覽量上是相當大的,而且很多是兒童在看。所以我覺得這真是互聯網從娃娃抓起了。所以我認為這是我們未來引導的方向。我們一定要把胡主席的指示,就是所謂的“分衆化、對象化”,我個人具體的理解就是青少年,其實青少年是輿論引導當中最難的,或者最去做的東西。
因為中年人或者老年人已經很難改變他們的觀念了,其實他們更多的是接受信息,知道了、聽到了、看見了。但是年輕人叫做“灰色人群”,18到35歲的年輕人,甚至年齡更小的一些青少年。這些“灰色人群”,我覺得應該是我們未來做好輿論引導工作的重點,因為過去我們在這方面,由于種種原因重視不夠,可以說我們把這塊陣地基本上放棄了。過去傳統的宣教方式,我覺得可能不太适合于現在的灰色人群。所以我們要在網絡的傳播當中探索一些新的方式,所以我覺得這可能是很重要的一點。
主持人:這一次總書記和網友的在線交流,也是給互聯網的發展帶來了一陣新的“春風”。您認為新媒體應該采取什麼樣的措施抓住這個有利時機,趁機發展自己呢?
史安斌:我想更多的是在新聞這個領域。新媒體本身是一個新生事物,國家,包括老百姓,包括各級的政府官員對這個事物本身的認識還在一定的初級階段。所以,現在很多的網站為了所謂的“安全起見”,所以他們在娛樂、商業方面花了很大的力氣,但是不敢涉足這種新聞和公共事務領域,這次總書記的講話,就是給網站一個很好的契機,就是實際上網絡應該大膽地介入公共事務領域。因為隻有這樣,才能夠提升你自身的社會影響力和形象,否則的話,隻是一些搞笑的東西,隻是一些商業化的東西,永遠做不成一個高品位的、高品質的媒體。
這次總書記的講話,一方面肯定了網絡本身的特點,因為這次我注意到胡總書記提出了很重要的理念,是以前中共領導人很少見的提法,他說按照新聞傳播規律辦事,我想這就是給網絡媒體一個很好的機會,因為網絡媒體和其他的傳統媒體有非常獨特的規律,所以把胡主席的話解讀一下就是按照網絡傳播的規律辦事,這就給網絡駕馭公共事務讨論提升很大的一個空間,所以我覺得網絡應該充分利用這樣一個機會,無論是像人民網這樣的主流媒體,就是這樣一個與傳統媒體相結合新媒體的機構,還是一些商業門戶網站,我覺得應該積極引導網民加入到公共事務的讨論當中。當然這個引導,本身不是一種非理性的,或者說完全是盲目的,我覺得應該建立在以事實、數字為基礎的基礎之上。這次胡主席講話當中特别提出了這一點,要求我們的新聞工作者要用事實說話,用典型說話,用數字說話。我想這其實也是對我們新媒體提出的要求。就是我們網上的以後,包括網民一定要用數字、事實、典型說話,不要發表一些完全不負責任的言論。
從這次“周老虎”的事情來說,我個人感覺,實際上大部分的網民保持理性的态度。而且包括各階層的人士都是在拿數字和事實說話,沒有發表一些完全情緒化的輿論。包括這次和以前所謂“人肉搜索”不同,因為“人肉搜索”還是一個值得研究的概念,比如說“人肉搜索”給當事人、家屬帶來一定的痛苦,這次“周老虎”這個事件隻是針對周正龍本人,沒有針對他的家人,也沒有針對與這件事無關的人,我認為這點還是很理性的。一方面培養公共事務的參與意識,再一方面培養理性議政的意識,我認為這是未來我們新媒體面臨兩種很重要的任務。
主持人:非常感謝史老師。節目的最後,希望史老師通過我們的節目對互聯網下一步的發展作一個祝願。
史安斌:今天是第一次做客人民網,希望人民網的未來能夠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因為我們中國最高領導人的表态,實際上是給網絡媒體正了名,所以我們說中國是名正言順了,所以以後人民網可以大膽地宣傳自己是最主要的或者主流的媒體,我覺得這也沒有争議了。類似于人民網這樣很多的傳統媒體興辦的網站應該大膽地肩負起輿論引導的任務,應該在新媒體的競争當中,起一個領頭羊的作用。我想,這一次胡主席的這樣一個講話,實際上給我們由傳統媒體興辦的新媒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于廣大的網民來講,還是我剛才說過的話,一方面我們要看到最高領導人的宣誓,其實我覺得胡主席講話之前,溫總理每一次記者會上都講到他對網民意見的關注,我們可以看到網民實際上在中國不僅僅是一個完全沒有任何影響力的群體,實際上他們對中國整個政治公共事務産生很大的影響,所以我們說,一方面權力大,義務也大,有這麼大的話語權,你的責任也就更大。所以在未來的日子裡,我們希望網民把權力和責任的意識更好的做一個平衡。一方面我們赢得了更大的話語權,一方面我們會負起更大的社會責任,我們網民應該更負責的表達自己的意見。
主持人:非常感謝史老師做客人民網傳媒沙龍,今天節目到這裡就要結束了,感謝各位網友的關注和支持,我們下一期節目再見!
(史安斌現任beat365官方网站副教授,院長助理。轉自人民網-傳媒頻道 2008-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