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胡錦濤總書記到人民日報社進行考察,發表了重要講話,并通過人民網同網民進行了網上對話,表明了我國領導人的高度開放與自信。筆者認為,胡錦濤總書記通過人民網強國論壇與網民交流,向外界宣告中國政府高度重視網絡媒體在現代執政中的作用,向各級政府官員提出積極使用網絡媒體、不斷提高執政水平的要求。胡錦濤總書記與網民的在線交流,為中國各級官員作出了表率。
胡錦濤總書記表示:“平時我上網,一是想看一看國内外新聞,二是想從網上了解網民朋友們關心些什麼問題、有些什麼看法,三是希望從網上了解網民朋友們對黨和國家工作有些什麼意見和建議。網友們提出的一些建議、意見,我們是非常關注的。我們強調以人為本、執政為民,因此想問題、作決策、辦事情,都需要廣泛聽取人民群衆的意見,集中人民群衆的智慧。通過互聯網來了解民情、彙聚民智,也是一個重要的渠道。”
黨的十六大以來,新一屆政府明确提出以人為本,執政為民,建設公共服務型政府的方針。政府的職能就是為民衆服務,關注民生,解決公民的生存和社會全面發展問題,每個官員都應自覺履行這一崇高職責。一些來自人民群衆的批評,是公民切身要求的反映,大多數都有積極、建設的意義。在網絡傳播時代,公衆使用網絡行使表達權,可以直接、全面、方便地把自己的想法向官員們訴說,這是公衆參政的最好形式,也是政府求之不得的執政資源。既然是服務型政府,做好服務的标準就是廣大人民群衆對政府的工作滿意不滿意,通過網絡了解人民群衆的意見,特别是反對的意見,是構成執政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檢驗官員執政理念和執政能力的義中之事。
網絡媒體是全方位開放的媒體,網民可以自由地在網上發表自己的意見。他們對政府的工作,在成績方面當然會肯定,對一些缺點、不足,也會毫不客氣地提出批評建議。少數官員,采取了“堵”的辦法,壓制民衆發表意見,引起網民的強烈不滿。這些官員沒有理解公共政府的實質,更沒有認識人民公仆應有的誠實的政治品格,不了解服務型政府應當随時聽取人民各種聲音的重要性。政府在為百姓服務中,貫徹以人為本,必須聽取民衆的批評,随時改進工作中的缺點。少數官員轉不過這個彎子,對人民群衆的意見,特别是對嚴厲、尖刻的批評接受不了,總是左右躲閃、堵塞或壓制。
而今年一系列突發事件具有重大的警示意義:政府官員不把發生的重大事件告訴國人,會造成很大的危害和慘重的損失。政府在政治上開放,在信息上更要開放,誠實、坦率、公開地把面臨的問題告訴大衆,調動國民的積極性和創造力,凝聚全體人民共同解決公共問題,是政治上有力量、有信心的表現。對公共利益問題,政府沒有必要隐瞞信息,更沒有必要壓制群衆發表意見。如果官員确實有錯誤,公開把錯誤告訴大家,群衆的批評使官員找到錯誤的原因并認真改正錯誤,群衆實現了參政、議政,政府官員也表現出真誠、坦蕩的政治品格,最終赢得人民的贊賞和愛戴。這是現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特征。
網民在網上即興發表意見不可能100%的正确,有些觀點過激是正常的,作為官員,不能要求人民群衆提的意見完全準确、用詞恰當。因為許多公民對政府工作的失誤、疏忽、特别是造成重大損失的執政措施,往往帶有強烈不滿的情緒,發表意見難免尖刻。網民的意見隻要有部分積極因素,就應認真聽取。有些觀點現在看來錯誤,在将來可能是正确的,或許符合網民生活的實際環境,有它存在的事實根據。即使非常荒謬的觀點,也要通過網上讨論弄清是非,無須大加撻伐。李大钊說,言論本身是沒有危險的,思想自由也是沒有危險的,恰恰壓制思想自由才有真正的危險。壓制人民的表達,就可能讓錯誤的思想大行其道,得不到正确思想的糾正。官員要尊重群衆的表達權,對正确的意見要認真接受,對錯誤的觀點可以作為今後工作的勉勵或警惕。
當前網民成分比較複雜,認識能力參差不一,網絡媒體上還有謠言和非理性言論,在突發事件發生時,這種情況就更為突出。産生這類問題的多數原因是政府披露信息不及時,群衆又急于想知道事件的原委,隻好猜測、聯想,最終釀成謠言和不健康的情緒。突發事件發生後,如果政府能在第一時間披露信息,造謠的人就少了。大量謠言是因為網民對信息不了解,妄加猜測,在傳播中又不斷增加虛構的内容,最終背離了事實的真相。
當前,越來越多的各級政府官員把互聯網作為了解民意、彙集民智的重要渠道,特别是國家的最高領導層利用網絡傾聽和尊重民意,執政活動紮根于廣大民衆的心中,各項工作取得良好的成果。廣大民衆利用網上論壇、聊天室等網絡交互平台踴躍參與國家經濟及政治生活,表達不同的訴求,對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建設具有重大作用。
網絡媒體和報刊、廣播、電視一樣,作為黨和政府的宣傳工具、動員群衆的工具和有效管理國家的工具,各級官員要正确地使用,積極地引導。胡錦濤總書記在人民日報的講話中強調,大衆傳媒必須不斷改革創新,堅持用時代要求審視新聞報道工作,按照新聞傳播規律辦事,努力使新聞宣傳工作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于創造性,不斷提高輿論引導的權威性、公信力和影響力。為了達到這一目标,必須加強主流媒體的建設和新興媒體的建設,從社會輿論多層結構出發,把握媒體分衆化、對象化的新趨勢,努力構建定位明确、特色鮮明、功能互補、覆蓋廣泛的輿論引導新格局。新聞輿論處于意識形态領域的前沿,對社會精神生活具有重大影響,各類媒體宣傳黨的主張、弘揚社會正氣、通達社情民意、引導社會熱點、疏導公衆情緒、搞好輿論監督,是新聞界履行社會責任的重大使命。(作者為beat365官方网站教授 轉自《新聞與寫作》2008-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