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格局”有兩個含義:一是強調與“舊媒體格局”判然有别,即不是以前的媒介分立,而是如今的媒介融合;二是突出“新媒體”在輿論引導中的重要地位。總的來說,如今的“新媒體格局”,呈現出“新舊媒體融合、行政與市場博弈”的景觀。
2008年6月20日,胡錦濤總書記在人民日報社考察工作時指出:“必須加強主流媒體建設和新興媒體建設,形成輿論引導新格局”;“以黨報黨刊、電台電視台為主,整合都市類媒體、網絡媒體等多種宣傳資源,努力構建定位明确、特色鮮明、功能互補、覆蓋廣泛的輿論引導新格局。”這是對“輿論引導新格局”的首次明确表述。同時,“以黨報黨刊、電台電視台為主,整合都市類媒體、網絡媒體等多種宣傳資源”的提法,也是對建設“新媒體格局”的一個指導性闡述。
20世紀90年代後期,随着網絡媒體的強勢介入,推動了中國媒體格局的巨大變化。原有的報刊、廣播、電視三類傳統媒體主宰市場的“超穩定”結構,由于網絡媒體的介入,而催生由網絡技術主導的多媒體變局。其中,電視媒體因為視頻與網絡的高度融合而獲得新的競争優勢;報刊和廣播因為介質的限制而風光難再,尤其是過去作為“媒老大”的報紙,更面臨着“消亡”與轉型的危機。雖然“報紙消亡論”的提出者——美國學者菲利普·邁耶教授認為新聞界對他的“假說”多有誤解;我國報業集團的長足發展,也使“報紙冰河期”、“消亡論”難有太大市場,但對于傳統報業來說,“甯信其有”畢竟沒有什麼壞處,至少可以樹立憂患意識,多從媒介融合的角度去考慮報業的未來。
在未來的30多年時間裡,一個可以預見的趨勢是:由新媒體培養出來的“下一代受衆”,其對網絡媒體的接觸偏好,決定了其首選媒體不會再是今天主流人群所選擇的報紙、廣播和電視,而是“三網融合”技術下的網絡媒體。“三網融合”增加了新媒體的強勢,加劇了紙媒的危機;同時也為傳統報業挖掘品牌和内容資源的優勢,以及進一步轉型提供了新的機遇。
近年來開始流行的“媒介融合”一詞,在我國報界已進入“實戰”階段。一些城市黨報銳意推進“全媒體編輯部”、“24小時滾動編輯部”的建設,完成了從單一的紙媒編輯部向音頻、視頻、手機報、超文本鍊接等複合媒體編輯部的轉型。更重要的是,很多媒體利用黨報的品牌,衍生出網站、網絡電視、手機報等多種形式的“媒體産業鍊”,這是一種産生于報業内部的“結構性融合”的新格局。
“新媒體格局”的第二個特點,是市場化的力量在媒體中日益凸顯。除了市場機制的都市報,還有包括新銳期刊在内的“新紙媒”、衛星電視與社會影響力較大的網站等“城市新興媒體”。它們以社會主流人群或潛在的主流人群為受衆對象,議程設置突出國計民生等主流話題,在新聞理念上突出社會責任和大衆立場,在運作方式上突出市場化的操作,在形象包裝等方面刻意創新,因此在赢得了社會效益的同時也赢得了市場,實現了“叫好”與“叫座”的統一。
值得注意的是,在“城市新興媒體”家族中,還包括一些“城市黨報”。它們兼有黨報的黨性和主流色彩,同時又具有市場化運作的某些特色。例如,《廣州日報》在新聞内容的選擇與呈現,報紙發行,人才機制等方面,都體現了黨報與市場的結合。在未來黨報的發展過程中,這一模式将為更多的城市黨報所選擇。但是,承載主流意識形态的主流媒體,畢竟要受到行政力量的左右。因此,在建設“新媒體格局”的過程中,隻有以具有較高公信力和品牌資源優勢的“黨報黨刊、電台電視台為主”,整合其他新興媒體,才能使行政與市場這兩股力量統一于“新媒體格局”的框架之内。
(作者王君超系beat365官方网站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在“新媒體格局下城市黨報發展戰略與體制創新”高峰論壇的書面發言,《新聞戰線》2010年第6期摘編部分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