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的話
本版今日起開辟“文藝新亮點”專欄,約請專家學者探讨近兩年來文藝創作新動向、新收獲、新體會,比如“互聯網+”背景下的文藝生态、“中國風”的新興、主題性創作的新表現等,以期有所提煉,有所沉澱。
核心閱讀
傳統的創作門檻被互聯網穿透,許多“業餘作品”不僅滿足了創作者自己的創作和審美需要,還可能被廣大的受衆所接受,甚至獲得遠超過傳統作家、藝術家的影響力
從來沒有一個時代像今天這樣,受衆的口碑比權威的傳播渠道具有更大的影響力和滲透力,也從來沒有一個時代,大衆的喜怒哀樂能夠如此直接地影響到文藝創作
互聯網的出現,為人群的“重新部落化”提供了可能性,一些過去受衆規模很小、很難進入市場的文藝作品,借助互聯網的分衆營銷能力,獲得了觀衆的認可
互聯網文藝産品可以根據接受者的反應來調整和優化,最近湧現出來的一些作品,在主流價值觀的傳達、制作的品質等方面都達到了與傳統影視劇相當的水準
經過20多年的迅速普及,超過60%的互聯網覆蓋,超過7億的互聯網用戶,超過6億的在線移動互聯網使用者,平均每天超過3小時的互聯網用戶使用時間,百度、阿裡巴巴、騰訊以及衆多的互聯網平台“連接一切”的普遍應用,使互聯網作為一種“技術生态”和“社會操作系統”,正在并且已經深刻地影響着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和人際交往方式,并且把連接、分享、交互作為一種現代社會的哲學,用無邊無際的點對點的信息之網,使“互聯網+”成為全社會的創新引擎。在這種背景下,文藝生态也發生了明顯變化,傳統的“我說你聽”的線性傳播模式受到挑戰,由信息看門人把守的覆蓋和渠道決定傳播效果的大衆傳播模式也被改變,廣泛的參與和分享、用戶對信息的選擇和接受、信息在網絡環境中的多次傳播,使得當前的文藝創作生态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新的特征。
大衆創造能力釋放
在傳統模式中,文藝創作是由專業作家、藝術家主導的,即便經過體驗生活、民間采風的過程,最終的文藝文本還是由“專業化”的精英完成的。在互聯網背景下,這種創作模式發生了重大變化,包括網絡文學網站、視頻網站、音樂網站、自媒體網站等在内的互聯網平台的出現,為大量不同年齡、不同職業的文藝愛好者們提供了創作和發表作品的機會,他們拍攝影視作品,演奏自己的音樂,發表自己的小說詩歌,在互聯網上,“用戶生産内容”在數量上已經遠遠超過了“專業生産内容”。這些文學藝術創作的參與者除了廣大的青少年學生,還有公司白領、退休工人、鄉下農民和機關幹部。傳統的創作門檻被互聯網穿透,許多“業餘作品”不僅滿足了創作者自己的創作和審美需要,還可能被廣大受衆所接受,甚至獲得遠超傳統作家、藝術家的影響力。
互聯網平台不僅推出了許多被稱為“IP”(Intellectual Property,指具有相當社會影響力的知識财産)的網絡文藝作品,而且也湧現了一大批“網生代”的作家、藝術家。雖然網絡平台推出的作品良莠不齊,甚至泥沙俱下,但“網生”的方式的确打破了傳統的創作門檻,給了更多人以自由創作和成長發展的機會。許多網絡文藝作品通過網絡發酵,也進入了傳統的報刊出版、電影電視領域并産生了巨大影響,其中就包括近年來被改編成電影的《鬼吹燈》《盜墓筆記》,被改編成電視劇的《琅琊榜》《歡樂頌》等等。網生代作家、藝術家享受了互聯網帶來的平等機會,成為新時代的受益者。雖然由于專業和業餘、精英與草根的混雜,網絡文藝有時在通俗和庸俗之間失去平衡,但互聯網對大衆文藝創造能力的釋放,更突出地體現了文藝不僅“為人民服務”,而且由人民創造和主導的時代特征。
創作與生活關系更密切
互聯網點對點的傳播模式,完全改變了曾經由覆蓋、渠道所決定的傳播模式。當文藝作品遇到互聯網的時候,出版社、發行公司、頻道頻率都不能完全決定一部文藝作品的傳播速度、規模和效果。文藝作品的傳播越來越依賴于互聯網上由用戶所構成的“點”的選擇、反應和擴散,傳播的主導權在很大程度上回到了受衆手裡。社交媒體的推介、各種自媒體的态度、網站上的評分,共同構成了主流的“口碑輿論”,盡管有網絡水軍等不正當手段的幹擾,互聯網的各個節點仍會形成相對平衡的張力,影響大衆口碑的形成。一些名不見經傳的作品,可能因為網絡正面口碑的形成而産生“星火燎原”的效果,一些沸沸揚揚的大制作則可能因為網絡負面口碑的傳播,而産生虎頭蛇尾的結局。受衆的這種反應能力,促成了将受衆接受作為“情感衆籌”的網絡IP改編的繁榮,也促進了文藝作品與接受者之間更加直接的互動,還促進了充分考慮受衆信息的“大數據”創作和營銷的興起。
從來沒有一個時代像今天這樣,受衆的口碑比權威的傳播渠道具有更大的影響力和滲透力,因而也從來沒有一個時代,大衆的喜怒哀樂能夠如此直接地影響到文藝創作。雖然有人說“觀衆就是上帝”,但隻有在互聯網時代,這個“上帝”的地位和影響才真正有可能實現。雖然文藝創作可能受到用戶趣味下沉帶來的某些消極的文化影響,例如創作者為了迎合網絡用戶而違背藝術規律去追求極端性、怪異性,但從整體來看,互聯網用戶對文藝創作的互動參與,使文藝創作與現實生活、大衆情感、時代脈搏有了更加密切的聯系,藝術創作因此吐納着鮮活的氣息。近年來,國産電影之所以能夠在票房上與席卷全球的好萊塢大片分庭抗禮,很大程度上就因為國産電影這種“互聯網氣質”帶來的本土性、親近感,這是好萊塢電影難以比拟的創作優勢。
中國曆史上的每一次文藝變革,幾乎都是從民間文藝中找到創新的源泉,而今天民間則直接參與到文藝創作之中,這種參與、分享、互動的趨勢體現了現代社會中大衆文化話語權的提升。
内容和形式分衆化
傳播學學者麥克盧漢曾經預言,信息化社會不僅使世界變成了一個雞犬之聲相聞的地球村,而且也會因為信息使用形成各種超越空間距離、民族差異的新的虛拟部落,信息将使得人群“重新部落化”。互聯網的出現,就為這種重新部落化提供了可能性。圍繞一個明星,可以形成粉絲部落,圍繞一首歌,可以形成發燒友部落,圍繞一款遊戲,可以形成玩家部落,圍繞一部漫畫,可以形成同人部落,圍繞一部小說,可以形成書粉部落……互聯網不僅滿足着傳統意義上的“大衆”需求,同時也滿足着各種不同的“小衆”需求,甚至能夠将那些分散在全國各地、世界各地的用戶聚集為小衆,再從小衆聚集為相對的大衆。
互聯網的這種聚集能力,使得專業和業餘的作家、藝術家不僅能夠創作“大衆内容”,而且能夠創造“分衆”和“小衆”内容。這些年,一些過去受衆規模很小、很難進入市場的文藝作品,借助互聯網的分衆營銷能力,獲得了觀衆的認可。比如,4年前拍攝的電影《百鳥朝鳳》正是借助社交媒體的口碑影響,創造了超過8000萬票房的市場奇迹。互聯網對文藝創作在題材、樣式、風格、類型等方面的豐富,可以說也是前所未有的。哪裡有需求,哪裡就産生文藝。網絡電影、網絡劇、微劇、微視頻、長篇小說、微小說、同人文,各種形态琳琅滿目;長期低迷的科幻題材作品,也因為網絡産生廣泛影響,《三體》因此受到了國際關注;各種幻想類、懸疑類、青春類、穿越類文藝作品更是如雨後春筍。雖然這些作品的宇宙觀、世界觀、人生觀等方面還存在種種争議,但從多樣性和豐富性來說,互聯網的确極大地解放了文藝創作的内容和形式。
創作生産走向互動化
互聯網時代,文藝創作與接受從過去的線性垂直關系變成了同步交叉關系。創作者不僅可以在創作前收集用戶的興趣愛好,聚集網絡上流行的熱點、警句、趣味點,通過大數據了解接受者的需求和願望,也可以在創作過程中與接受者保持密切互動,實現同步反饋和同步調整。許多網絡文藝作品都是在互聯網上一邊寫作一邊修改,一邊發表一邊延展,接受者與創作者不斷交換信息、交換角色,保持了創作與接受的分享。在互聯網上,還有一種所謂同人文創作,當年的《盜墓筆記》就曾被許多人看作《鬼吹燈》的同人文,創作者根據一個已知文本的設定,按照自己的想象創作出不同走向、不同設計的文藝作品,這種同題不同文的模式,就是創作互動化的典型寫照。而當下流行的彈幕,也是創作與接收互動的一種方式。如今,不僅網絡文藝家采用這種互動方式創作,許多傳統文藝家也更加重視與接受者的互動,主動收集和分析網絡上受衆的反應,使其作品更好地滿足接受者的精神文化需求。
最近一段時間文藝創作中流行的“IP熱”,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資本對文化市場利益的追逐,但從創作生産觀念來說,也是文藝創作從過去的作者主導向互動分享的轉化。幾乎所有的互聯網IP,都是創作者與接受者長期互動的産物,這些IP所反映的不僅是創作者的情感,同時也是接受者的智慧。
近年來,互聯網IP改編逐漸成為一種創作生産熱點現象,雖然有因為不尊重藝術規律而失敗的例子,但也湧現了衆多成功的案例。互聯網文藝産品越來越系列化、品牌化,其中很重要的促成因素,就是可以根據接受者的反應來調整和優化。正是在這種創作生産方式的推動下,最近湧現出的網絡劇《最好的我們》《餘罪》等,不僅體現了與接受者的良好互動性,而且在主流價值觀傳達、制作品質等方面達到了與傳統影視劇相當的水準。
任何變革都可能是把雙刃劍。互聯網對于文藝創作的影響同樣如此。一方面,“互聯網+”解放了文藝創作的生産力,促進了文藝創作與生活、與大衆的密切聯系,豐富了文藝創作的内容和形式,推動了文藝創新和藝術活力,另一方面,“互聯網+”也沖擊着長期形成的審美傳統和藝術标準,強化了文藝創作的媚俗、庸俗化傾向,沖擊了社會文明長期形成的穩定性和習慣性;一方面,“互聯網+”使得更加多樣化的文藝作品有機會被傳播和接受,同時通過互聯網網狀過濾之後湧現出一批創作和制作品質上乘的優秀作品,另一方面,也因為互聯網的海量信息,會出現衆多低劣、低俗、冗餘的文藝作品,拉低文藝創作的平均水準;一方面,“互聯網+”給予了更多網民更大的選擇空間和話語空間,另一方面,各種力量又會利用網絡傳播規律,去影響、幹擾和控制網絡輿論,使得網絡的自由成為一種“僞自由”。所以,當我們在看到“互聯網+”對文藝生态帶來的積極影響的同時,應該保持一種高度的文化自覺。在文化政策、互聯網管理、創作觀念讨論、文藝批評等方面,我們都需要一種清醒的認知。無論如何,文學藝術推動人、幫助人、促進人更加全面、自由、健康的發展,促進社會更加公正、平等、包容的目标是終極性的。(來源:人民日報,轉自清華新聞網,文章鍊接地址:http://www.tsinghua.edu.cn/publish/thunews/9663/2016/20160816163224321209089/20160816163224321209089_.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