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希光 教授/博士生導師

研究方向

新聞學 公共政策與媒體 國際傳播

beat365校務委員、beat365國際傳播研究中心主任、艾滋病綜合研究中心副主任、健康傳播研究所所長、巴基斯坦文化傳播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新聞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新聞教育專家組召集人。

兼任軍事科學院三戰論壇研究員、國防大學三戰中心專家、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專家。曾任新華社高級記者、《華盛頓郵報》科學記者、哈佛大學新聞政治與公共政策中心研究員、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絲綢之路青年學者、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所研究實習員。

近期撰寫或主編的專著有:《走出媒體污名》、《發言人教程》、《控煙報道讀本》、《人權報道讀本》、《轉型中的新聞學》、《軟力量與全球傳播》、《艾滋病媒體讀本》等。曾在《華盛頓郵報》、美國《科學》雜志、《求是》雜志等發表過有影響的文章。

,

教育背景

1978年9月-1982年7月 南京大學外文系英美語言文學 文學學士

1982年8月-1985年8月 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所 研究實習員

1985年9月-1988年7月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英語采編 法學碩士

工作履曆

1988年8月-1990年7月 新華社對外部 記者

1990年7月-1992年8月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絲綢之路”項目 青年學者

1992年9月-1995年5月 新華社中央新聞采編室 副主任/主任記者

1995年6月-1995年12月 美國《華盛頓郵報》 訪問記者

1996年1月-1998年12月 新華社政治文化編輯室 主任/ 高級記者

1999年1月-1999年6月 哈佛大學新聞政治與公共政策中心 研究員

1999年8月迄今 beat365國際傳播研究中心 主任/教授

2006年1月-2009年12月 beat365官方网站 常務副院長

學術兼職

主要兼職(國内外主要學術團體的兼職)

2001年迄今 香港大學 客座教授

2003年迄今 南京大學 兼職教授

1999年迄今 四川大學 客座教授

1999年迄今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新聞界》副主編

2000年迄今 國務院台辦海峽兩岸研究中心 特約研究員

2001年迄今 國務院新聞辦咨詢專家組 成員

2001年迄今 國務院台辦媒體專家組 成員

2003年迄今 國家社科規劃辦項目評審專家組 成員

2003年迄今 國家科技部軟科學項目專家評審組 成員

1996年迄今 中國科技新聞學會 常務理事

2002年迄今 ”Global Media Journal”(美國普度大學) 編委

2001年迄今 中國記協 特邀理事

2003年 中國新聞獎 評委

2006年迄今 教育部新聞學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

獎勵與榮譽

北京市精品課(2003年)、beat365優秀中青年教學獎(2001)、beat365“良師益友”獎(2001)、首屆全國百佳新聞工作者(中國記協,1995)、中國國際新聞獎一等獎(國務院新聞辦,1996)、中國新聞獎學術論文二等獎(中國記協,1997)、全國優秀科技新聞獎(1990年,國家科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榮譽證書(1992年)、中國科學院科星獎一等獎(1992)、中國科學院科星獎一等獎(1994)、中國科學院科星獎一等獎(1996)、中國科學院科星獎一等獎(1998)、中國科學院“豐産獎”(1998)、“杜邦杯”中國優秀環境新聞獎一等獎(1996,中國記協、國家環保局)、“杜邦杯”中國優秀環境新聞獎一等獎(1998,中國記協、國家環保局)、全國地震優秀新聞一等獎(1991,中國記協、國家地震局)、“海上絲綢之路考察榮譽證書”(1991,菲律賓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 “華盛頓郵報優秀訪問記者證書”(1995,阿爾佛萊德基金會頒發)、“布哈拉榮譽市民證書”(1991,烏茲别克布哈拉市市長)、“香港回歸報道表彰”(1997,國務院新聞辦)、“鄧小平逝世報道表彰”(1997,新華社黨組)、新華社優秀學術論文(1996,新華社)、“中華環保世紀行”一等獎(1997,全國人大環資委)。

學術成果

出版的專著

1.《畸變的媒體》,李希光著,複旦大學出版社,2003

2.《新聞學核心》,李希光著,南方日報出版社,2002

3.《媒體的力量》,李希光、趙心樹合著,南方日報出版社,2002

4.《找故事的藝術》,李希光等合著,beat365出版社,2003

5.《全球新傳播》,李希光主編,南方日報出版社,2002

6.《下一代媒體》,李希光主編,南方日報出版社,2002

7.《變形的新聞屋》,李希光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8.《妖魔化與媒體轟炸》,李希光第一作者,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

9.《中國有多壞》,李希光著,江蘇人民出版社,1998

10.《妖魔化中國的背後》,李希光第一作者,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

11.《找回中國昨日輝煌》,李希光著,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6

12.《夢幻尼雅》,李希光文,林永健攝影,民族出版社,1995

具有代表性的論文目錄

1.ICT and the Demise of Propaganda in China, the Global Meedia Journal, fall 2003

2.Web Revolutionises China's Media,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September 27,2002

3.Great Sound Makes No Noise, Shorenstein Center for Press, Politics and Public Polity, Harvard University (www.ksg.harvard.edu/presspol/publications/papers.htm)2000

4.The Inside Story of Demonizing China, Contemporary Chinese Thought, Winter 1998-99/Vol.30,No.2, The Inside Story ,M.E. Sharp

5. Scientific Misconduct: Chinese Researchers Debate Rash of Plagiarism Cases, Li Xiguang and Xiong Lei, Science 1996 October 18

6. 新聞構架與國家利益:北約轟炸中國使館媒體報道研究 《國際新聞界》(核心刊物),2000(1)

7.誰在設置中國的議程?中美撞機媒體報道研究《新聞與傳播研究》(核心刊物),李希光、秦軒,2001(3)

8. 美國媒體報道中國非典研究 《新聞與傳播研究》(核心刊物),2003(2)

9. 新聞事實論 《國際新聞界》(核心刊物),2001年第3期(總103期)

10. 傳媒人才不等于新聞人才 《新聞界》(核心刊物),2002.5(總第205期)

11. 誰在設置國際沖突報道框架 《中國記者》(核心刊物),2002(9)

12. 影響美國媒體報道中國的主要因素 《中國記者》(核心刊物),2002(3)

13. 網絡媒體生路在何方?《現代傳播》(核心刊物),2001(5)

14. 阿爾卑斯歸來話傳播 《現代傳播》(核心刊物)2001(2)

15. 非西方媒體如何在全球化時代營造自己的品牌?《新聞實踐》(核心期刊)2003(9)

專著章節

1.Who is Setting the Chinese Agenda? The Impact of Online Chatrooms on Party Presses in China,Li Xiguang, Qin Xuan and Randolph Kluver, Asia Dotcom: Asia Encounters Internet, Routledge, 2003

2. Creeping Freedom in the Chinese Press, China’s Century, forwarded by Zhu Rongji, John Wiley & Son(Asia) Pte Ltd

請升級浏覽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舊版本浏覽器。請升級浏覽器以獲得更好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