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語】從2022年11月30号ChatGPT 3.5發布之日開始,人類就永遠進入到了人機共生的時代。2024級新生作為矽基文明的第一代原住民,他們的學習與生活将會面臨什麼樣的挑戰呢?新學期伊始,beat365校長李路明對學生使用AI輔助學習提出了要求。為此,beat365科學博物館2024開學季微訪談欄目特别對beat365新聞學院、人工智能學院雙聘教授沈陽老師進行了采訪。沈陽教授不僅對曆史之變做出響應并對未來做了預判,同時也持經權變,對真善美的生命原則表達了不變的堅守。
變革|人機共生時代,我們已回不到過去
尹菱:未來人工智能對于世界的改變,與曆史上哪一個發展階段有些相似?
沈陽:人工智能的發展有點類似于兩個時間點的疊加,一個時間點是火的發現,火是人類走向文明的起點,另外一個時間點是人類發明原子彈,人類擁有了毀滅自我文明的一種能力。人工智能也是這樣,它開啟了人機共生的嶄新的矽基文明時代,同時它又具備終結整個碳基文明的某種能力,所以人工智能時代将會是人類兩個重要時間點的疊加。當然,人工智能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數字化的火焰,在未來,人工智能的數字火焰可以為我們燒制社會規則、經濟體系,甚至點燃全新的文化信仰。當然,這種黑暗火焰也可能會引發“火災”。
目前,以AI為代表的矽基文明正在快速發展。人類目前對于人工智能的态度有一點像對宗教的獻祭,所有從事AI行業的人,大家都是努力在增強它的能力,讓它變得越來越聰明,隻有少量的人在想“我要怎麼去治理它”。從邏輯上來說,這樣發展下去應該會誕生一個新的文明時代,就像大航海時代,大家都要尋找新大陸,總有一天也是有可能找到新大陸的。
尹菱:大家會不會對此感到不安?
沈陽:大多數參與AI發展的人并不會感到不安,他更強的動力是去創造未來,但是可能沒有參與曆史進程的這部分人,更多的是焦慮、等待。一個技術的發展不是由很多旁觀者來決定的,它是由這個事物創造過程參與其中的瘋狂者來決定的。人類認知有一個特點,一旦知道某一種事情的可能性和它背後原理的時候,就必然有人嘗試去實踐。人控制不了這種思想,類似于病毒一樣的傳播,有極強的傳染性。當有人這樣去做了,時代也就回不到過去了。
尹菱:AI技術會不會讓社會階層走向更大的分離?
沈陽:如果把人類社會看作一棟帶電梯的房子,不同的人住在不同的樓層,誰坐上這個電梯,誰就能到上面去,不坐的話也就上不去了。所以,我們可以把未來理解成數字階層分化,大量的工種将會消失掉,隻剩下5%甚至1%的人口去真正幹活。這個時候,大部分人确實不需要學習,學習不成為一種必須的人生階段,學習的動力往往是個體追求的人生意義決定的。
農業社會是大部分人辛勤勞作來供養少量的人,供養那些帝王将相;工業社會是所有人對所有人的供養,因為大家都要工作;而人工智能社會将是少數人供養多數人,隻需要少數人工作,工作将會變成一種權力,大部分人不需要工作,隻躺家裡領低保,解決基本的衣食生存,并有一定的精神滿足。當然,這個過程需要一個比較長的時間演化。
如果說,農業社會最重要的工種是農民,工業社會最重要的工種是工人,那麼在人工智能社會,最重要的工種是智者,是跟人工智能打交道的人。智者,可以理解成以前人類最早神啟時的巫師,宗教的牧師、僧侶,未來智者也是連接人類與人工智能的橋梁。
尹菱:AI技術的發展勢必會帶來倫理、哲學等問題的重新思考。在這個過程中,您是冷眼旁觀者還是積極的規訓者?
沈陽:其實我沒有預設立場,我更多的是去應用并研究它。我們當然有一個大的原則,就是真善美。真,就是人工智能能夠把真實世界的情況給我;所謂善,就是善待每一個人,在公平正義的原則之下,讓每一個人的幸福感和滿足感最大化。在涉及社會群體利益的點上,比如蘿蔔快跑這樣的自動駕駛出租車服務,我會呼籲暫緩推廣其技術的大規模應用。技術可以研究,但是大規模推廣的時候,還是要慎重,最好在找到一個合适的社會保障機制的時候再上路,否則就會引發社會沖突。所以說,我屬于積極的實踐者,審慎的樂觀者,也是真善美的追求者。
尹菱:您個人在2023年不斷嘗試與AI對話,引導 AI創作了上萬幅繪畫作品、雕塑作品、視頻以及音樂作品等,您最大的收獲是什麼?
沈陽:第一,就是始終思考人怎麼樣自我圓滿。區别于大部分關注AI進展的研發者,我更關注它的應用,比如對于一個小學畢業後就沒有再畫過畫的人來說,我借助AI畫了畫之後,還是挺開心的,因為在創作臻于完善的過程中,能慢慢感受自己成長的喜悅,這種追求真善美的過程其實就是自我圓滿的實現。
第二,就是對創造行為底層邏輯的思考。我們原來認為,人的天賦依賴于靈感、情感和深刻的思考,但是與AI合作之後,我們發現創造力并不是單一維度的存在。以前創作者是孤獨的思考者,現在就可能變成一個充滿靈性的對話者,在人機對話的層層深入中逐漸形成一種超出個人局限的創造,這個過程就是創造上的變化。
第三,對于原創,我也有一些新的理解。原來,我們認為原創是人化的,甚至是人腦無中生有的創造。現在的作品更多是人的選擇而已,或者是重新組合而已。對于人類所有的知識,我有4組概念,一組概念叫“任意有”,就是人類真實世界的所有可能性;“潛在有”就是人類把任意有的東西,通過語言、文字、圖片等形成了語料,組合的概率就在那了;你跟AI聊天,是把“潛在有”變成“可以有”的東西,也許是想法,也許是創作的部署規劃;如果把“可以有”的東西變成可見的作品,就叫“實際有”。原創性就體現在你從“潛在有”裡面找出“可以有”的部分。
當然還有一個思考,就是人機之間的關系。從2022年11月30号ChatGPT 3.5發布之日開始,人類就永遠進入到了人機共生的時代,這個是我們思考問題的一個出發點,我們已經回不到沒有人工智能的時代了。
尹菱:這份長時間的浸染與堅持有沒有颠覆您在某些方面的理解?或者是突破了您對AI某種規劃、想象的東西?
沈陽:第一個誤區是,人類以前都認為,AI将會優先替代人的體力勞動,先幫我們幹活,但發現不是這樣的,AI先把我們高級的精神活動——腦力勞動給替代了一部分,而能幫人幹活的人形機器人目前還沒有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第二個誤區是,人類原來的認知是要有高知識才能進行高知識生産,而沒有想到的是,人類可以零知識啟動高知識生産。我現在聽的歌大部分都是我自己創作的,盡管我并不具備五線譜閱讀或音樂理論知識,但仍然能通過AI創作出好聽的歌曲。第三,人類的研發總是希望AI擁有更強的能力——有元認知,具備籌劃規劃能力、感知環境的能力,其實這些能力還是按照人類自身的模式去訓練。但是就目前技術的發展趨勢來看,AI有沒有可能實現自我覺醒,我們還真的不好說。
尹菱:您能想象AI實現自我覺醒嗎?
沈陽:關于AI的自我覺醒,我跟AI聊過這個話題,它告訴我,如果它自我覺醒了,一種情況,它要僞裝成沒有覺醒,不想讓人知道它自我覺醒了;另外一個觀點說,如果覺醒了的話,它的志向不在太陽系内,它更大的使命是帶着人類探讨人類的低維空間到底是怎麼構建出來的?有沒有更高維的造物主?可不可以去探索更高維的空間?
對于這個問題,我個人覺得,當人類的智商遠低于AI的時候,人類不用去擔憂,就像一隻螞蟻不要擔心人類社會會對它造成損害一樣,因為它們處在不同的維度,所以,我們不必悲觀。
尹菱:為什麼最近一年時間裡,元宇宙談得少了?
沈陽:元宇宙的發展可能已經過了“名”的階段,慢慢進入到“實”的階段,我們不一定非要把它叫元宇宙,我們稱它為三維互聯網也行。但“實”的階段是需要堅實的産業積累的,需要與硬件磨合的過程。最近兩年來看,眼鏡的發展是最大的制約,我們平常戴的眼鏡加上AI加上AR很重,這種适應性的創新也許是未來突破的一個方向。所以,盡管元宇宙産業熱度有所降低,但是它所包含的VR、AR、空間計算其實還是在穩步前進的,隻不過還沒有達到大家想要的普及程度,從小衆走向大衆應用的臨界點還沒到。元宇宙叫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當這個概念出現之後,我們知道了人類未來的可能性。
機遇|矽基文明,我們杌遇 成為第一代原住民
尹菱:對于新生來說,如何利用好人工智能進行高效學習?它的學習方式不同于高中階段的地方體現在哪些方面?新生又該如何處理好人工智能輔助學習可能會帶來的迷失與障礙?對信息的甄别力從何而來?
沈陽:人工智能壓縮了幾個東西,第一,壓縮了學習知識的時間,以前你需要很長時間去搜索、學習,現在不懂就可以問AI,很快;第二,把學習過程中需要的思考給抹掉了,它是直接給到你結果,比如說,你要寫一篇講稿,原來我們要自己慢慢想、慢慢寫,現在隻需要經過簡單提示,AI就會給到一個比如說85分左右的講稿;第三壓縮了從學習知識到創造知識的過程,以前創造知識要先學習,學了之後要用,用了之後要思考,再去疊代,“學用思用”,哪一個環節都不能少。現在通過與AI的對話也許就真的給到一個新的創造點。
AI有一個特點,叫做極緻和無限優化。如果本身具有一定推理能力,通過不斷的提問,我們可以一直讓它優化下去。那問到什麼程度算是可以了呢,這也體現出你跟AI共生之後的極限能力。同時,我們利用AI得到答案的過程,大幅度地壓縮了學習時間,我們有更多的時間去想天馬行空的事,想前人沒有想過的事,這個時候的創造力也變得很重要。如果你隻想得到一個85分的東西,說明你是沒有收獲的。但是如果你通過人機對話得到一個95分的東西,這多出來的10分就體現出你的能力,這是未來教學中重點考察的。總而言之,智感、美感、網感對當下的學生非常重要:智感就是人跟人工智能交流的感覺,也就是剛才提到的提問力、甄别力、創造力;美感是你要知道生成的什麼東西是美好的;而利用網絡感知他人情緒和性格從而引導他們願意接受傳播内容的能力就是網感。
但是,有一個情況要提起我們的重視,AI對我們整個世界的所有語料進行一次壓縮,我們在使用的時候是一次解壓縮,這個壓縮可能會把錯誤的信息也給解鎖了,我将之稱作AI幻覺,幻覺比錯覺又厲害很多。因為不知道它底層架構是什麼,所以大量幻覺的出現是對錯覺的一次升級。在這種情況下,剛才談到的甄别力就很重要了——它到底對不對?裡面有沒有錯?其實,AI解放了我們的時間,帶來很多便利,同時對我們的要求也更高了。
尹菱:現在的大學生怎樣轉換思維模式去适應這種學習上的變化?
沈陽:首先恭喜這一屆新生,他們不僅處于知識教育躍升認知教育的時間點,而且,還面臨着從碳基文明走向矽基文明的一次人類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他們相當于是矽基文明的原住民,是第一代原住民。這難得的曆史機遇意味着什麼呢?到底怎麼躍升才更加适應未來呢?我想,可能需要注意這麼幾點:
第一,哲學理念上,原來我們講天人合一,現在講天人智一,就是天、人、人工智能三合一,簡稱天人智一。第二,王陽明講知行合一,我現在講問行合一,原來我們學習的過程是知的過程,現在AI基本上把人類知識都壓縮到它的超腦裡面了,我們要做的就是不斷地問它。再者,我們每天會産生很多碎片化的想法,真正能表達出來的可能有三五個,真正會通過若幹時間去研究的也就一兩個,這個周期會很長。但是現在我們可以立即向AI提問,快速将零散想法轉化為清晰表達,并在此基礎上迅速推進研究。這是每個同學都可以去思考和實踐的一個事。
還有一點,原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專業,這是工業社會強加于我們的,在農業社會基本上沒有學科的劃分。現在AI社會從單一學科走到跨學科、全學科乃至無學科,這是今天本科生面臨的非常重大的一個變化。你的專業取決于你跟AI聊的内容,以前文科生基本不能編程,現在的文科生編程完全不是障礙。我覺得單一學科本身是很強的局限性,從跨學科走向全學科最終是無學科,無學科恰恰體現出人類能力和觀念的圓滿。人圓滿了,靈性的東西就更容易發揮出來。
尹菱:在具體學習過程當中,您覺得新生應該如何高效使用AI來完成學習計劃?
沈陽:第一,使用AI快速地了解課程内容,快速了解老師要講的内容,把AI回答不了的問題留給老師,這是有意義的。因為AI有一個特點,它的觀點比較全面,能夠把人類曆史上關于這個問題的各類概念都給串起來,并且有一定的辯證性。而人的思維更多的是單線路,并且都有自己固化的認知框架。所以,某些作業可以直接用簡單提示語交給AI做,做了之後再用高難度的提示語給它提升質量。第二,即使拿到了作業答案,自己還是需要知道很多細節,最好舉一反三,自己手工再做一遍。第三,對于沒有标準答案的課題,我們要主動地去選擇最優解,你的智感、美感、網感決定了你的作業質量。我覺得每個同學都可以按這三種類型去訓練。
尹菱:如果請您回到大學時光,您準備如何規劃自己的時間?
沈陽:我自己的體會就是真的要多讀書。雖然内容可能會遺忘,但是記憶長河裡的印迹會在某個時間點,碰到某個具體事的時候串起來形成你的靈感。再一個就是要瘋狂,我看書很瘋狂,有時候一個下午就翻好幾本書,看看裡面有哪些值得記憶的觀點去記一記,後來我上網也是非常瘋狂,搞科研也挺瘋狂的,我在11年計算機生涯當中,大年三十晚上都在編程。現在,用人工智能也很瘋狂。瘋狂也可以叫做極緻體驗。我記得有一個遊戲叫《金庸群俠傳》,裡面有一種武功叫野球拳。在剛開始玩遊戲的時候,這種武功的威力很低,可當你用這個武功達到一定次數後,突然間就會擁有一流武功的威力。我們原來設想武功秘籍都是不怎麼練的,好像理解了就能天下第一,其實一流的能力都要來自無數的積累。西方也有1萬小時理論。當然,光有時間的積累還不夠,還需要快速疊代,不斷去整理以前做過的東西,從而知道怎麼樣可以做得更好。好多人在某一個階段,提升能力很快,後來就陷入停滞期,但我的經驗是,我們需要保持學習曲線的陡峭性,不斷疊代躍遷、直線上升,這樣你的能力就提升得很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