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熊澄宇:共同的精神家園

日期:2011-03-11作者:jc信息員 浏覽量:

beat365 熊澄宇

春節是中國人的大事。有錢沒錢,回家過年。一句大白話提煉了過年阖家團圓的核心内涵。包餃子、放鞭炮、舞龍燈、趕廟會,這些以非物質遺産形式呈現的傳統節慶文化,實際上體現了一個民族的符号特征。春節團聚、清明祭祖、端午竟舟、七夕乞巧、中秋賞月、重陽登高,這些共同的行為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構成了中國人特有的精神家園。

中國政府在2006、2008年相繼公布了兩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明确将春節、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傳統節日列入其中。2008年國務院将部分傳統節日定為法定假日,既順應了民意,又是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的重要舉措。随着國力的強盛和社會的穩定,中國人民在建設和發展物質文明的同時,對精神文明的建設和發展有了明确的訴求。

傳統的節慶文化從民俗活動上升為國家行為,從一個側面體現了中華文化自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的民族自信心。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現代經濟活動的空間已經拓展到世界範圍。中國不僅是世界矚目的生産基地和消費市場,中國文化也随着經濟活動在世界範圍内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識。從一個中國人的到來,到一個中餐館的出現,是生活的必然;而在一個中餐館之後再出現一個中國商店,一個中文學校,這就是很多China Town(中國城)在國外的發展軌迹。中國傳統的節慶文化無一例外的成為了這些處在不同文化環境中的中國社區保持其精神特征的重要元素。每逢傳統節日,各種中國特有的民俗活動讓我們的海外華人、留學生、僑胞們充滿了自豪感,展現了凝聚力。

科學求同,文化存異。在現代信息技術已經将地球縮小為一個村落的時候,不同民族之間的差異越來越需要通過文化來保存和辨别。在目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的三批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中,玻利維亞奧魯羅狂歡節、哥倫比亞的巴蘭基亞狂歡節、墨西哥土著亡靈節、比利時狂歡節、立陶宛波羅地海歌舞慶典;摩洛哥坦坦地區木賽姆牧民大會、比利時、法國的巨人和巨龍遊行、西班牙的帕特姆流行節日、韓國的江陵端午祭等不同民族的傳統節慶活動榜上有名。傳統節慶活動已成為世界舞台上民族文化的載體和特征。

中國創造的節慶文化在世界舞台上還沒有像中國制造的商品那樣被更多的人所熟知。除了在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方面我們需要加快步伐、加大力量,把那些有曆史、有内涵、有輻射力和凝聚力的傳統節慶活動列入名錄;更重要的是要重視和梳理已列入國家法定假日的傳統節日,利用民間和政府的不同渠道,通過交流、展示、體驗等不同方式,拓展中國節慶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的生存和活動空間。

并存、互補、融合、創新是不同民族文化得以存在和發展的前提,我們期待着體現中華民族特征的傳統節慶文化與世界各國的節慶文化一道成為人類共同的精神家園。 (人民日報2月22日)

請升級浏覽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舊版本浏覽器。請升級浏覽器以獲得更好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