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報】重制作到重創作國産片開始接地氣——尹鴻主編《2013年中國電影藝術報告》由中國電影出版社出版并發布

日期:2013-04-26作者:梁鵬 浏覽量:

2013中國電影藝術報告昨日發布———

2013第一季度國産片票房的良好走勢,也讓出席昨日發布的《2013年中國電影藝術報告》電影專家們心情好很多,提及正在上映的《北京遇上西雅圖》票房近5億,上映一周的《分手合約》票房過億,理論評論委員會主任尹鴻教授表示,一年多以來,中小成本國産片在保持藝術表達的獨特性時,沒有像以往藝術電影那樣停留在作者化的自言自語中孤芳自賞,而是通過生活化的細節主動尋求與觀衆的溝通,因此達到與觀衆心有靈犀,但與此新氣象對應的卻是古裝大片的集體失守。

《2013年中國電影藝術報告》指出,2012年是中國電影從重制作到重創作轉換的一年,也是在好萊塢電影制作水平的沖擊下國産電影尋求從創作質量上完成突轉的一年。商業拼盤似的大制作娛樂電影已經進入了窮途末路,而《萬箭穿心》、《桃姐》、《神探亨特張》等中小成本影片卻創作精細、風格各異,美學态度誠懇,充分體現了中國電影從重視制作到重視創作的轉化。

尹鴻在報告中表示,去年仍有一些過度依賴血腥動作、拳頭枕頭、明星大腕、商業炒作的急功近利的大片模式在低估中國觀衆的趣味,消解着電影原有的單純與誠意。比如,耗資1.3億的《銅雀台》縱然有周潤發的加盟,也難掩情節的斷裂與漏洞;兩部《太極》也并未給武俠片提供新鮮的叙事和價值理念。再加上《血滴子》、《大上海》等影片的糟糕表現,2012年國産大制作影片依然擺脫不了叙事情節薄弱,人物塑造不夠立體豐滿等一直被觀衆诟病的痼疾。

報告稱,張藝謀、馮小剛、陳凱歌幾位導演一統天下的局面正在改變,一批風格各異、禀賦突出的年輕導演脫穎而出,體現出2012年電影格局新趨向。而這一趨勢在今年第一季度繼續延展,甚至表現得更為突出。《泰囧》之後,《北京遇上西雅圖》、《分手合約》在票房成績上的“接力”可見中小成本電影正在尋找與觀衆的心有靈犀。

參與投資方華策影視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趙依芳昨日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影片講述的故事對活在當下的情侶在現實面前是堅守愛情還是選擇妥協具有啟發意義,主人公“羅密歐與朱麗葉”式的愛情結局催人淚下,純愛話題能喚醒人們内心被浮躁社會狀态掩蓋的真實情感。這可能是影片受歡迎的主要原因。

專家們表示,相比于大制作的浮華與淺薄,中小成本電影接人氣、接地氣、接内心的藝術氣質,顯示了中國電影整體創作水平的提高,中國電影多樣化的格局正在改變着前一階段過度商業化、娛樂化的浮躁。不過,2012年中國電影創作中也存在不少問題,比如,缺少在思想深度、藝術創新、傳播效果方面都能融合的扛鼎之作;質量上乘的影片與龐大的制片基數相比數量偏少等等。中國電影産業要在未來繼續發展壯大,必須在創作上進一步立足本土,開拓題材,關注現實,實現電影科技與藝術的同步提升。(《北京青年報》2013-04-20,記者 肖楊)

請升級浏覽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舊版本浏覽器。請升級浏覽器以獲得更好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