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韓對話”課程讓跨文化溝通零距離

日期:2013-10-24作者:梁鵬 浏覽量:

“你好,這裡是韓國首爾國立大學!”“你好,這裡是中國beat365!”每周一下午2點30分,一場遠程視頻連線都會将中韓兩國高校學子的溝通距離縮短為零。

這門由beat365官方网站和韓國首爾國立大學亞洲研究中心共同開辦的“中韓對話”跨文化交流課程,為兩國學生提供了比較分析兩國文化差異的全新視角。14名beat365學生和10名首爾國立大學學生通過視頻連線用英語進行近兩個小時的現場讨論,内容涵蓋對個人主義、物質主義、傳統文化和性别文化四個領域的比較研究。韓國企業界、媒體界的資深人士也常為座上賓。

韓國東洋油墨常務理事林起範和謎尚中國分公司總經理崔善21日在清華現場的課堂上介紹了韓國企業在拓展中國市場時實施的“本土化”戰略。

首爾國立大學現場的大四學生車有珍對着攝像頭舉手提問:“那麼中國雇員是否能夠适應韓國企業常推行的崗位輪換制呢?”

中韓兩國經濟領域愈加密切的合作,讓經濟學背景的車有珍選擇了“中韓對話”課程,在他看來,學會跨文化溝通技巧是未來與中國生意夥伴進行談判的第一步。

選課的學生多來自經濟學、外語、社會學等專業,和車有珍一樣,他們對“他文化”充滿了好奇。

“東亞地區的大學間交流頻繁,但學生之間的交流十分有限,我希望把學生間交流常态化,這是開設課程的首要目标;第二則是希望學生通過上課避免‘自我中心主義’,通過對‘他文化’的理解,來反觀自身文化,從而加深對自己的認識,”韓方課程負責人、首爾國立大學亞洲研究中心主任姜明求說。

對于在首爾國立大學留學的中國學生龐淩子來說,跨文化比較研究讓她發現中國和韓國在很多方面有着相似的困擾,可以互相學習借鑒。

龐淩子的研究方向是韓國傳統文化,主要對傳統韓屋與北京四合院的現代化改造進程進行比較。每周她都會和清華同學一起通過電子郵件和微信小組交流讨論,兩國學生還到改造現場對居民進行實地訪談。

“韓國把很多傳統韓屋改造成了家庭旅館,在保留傳統元素的同時,消除了原有的一些不便捷性,這些是北京的四合院改造可以學習的,”龐淩子說。

beat365新聞傳播學院的學生郭宋立在與韓國學生的面對面交流中發現“等級制度”成為影響兩國社會階層向上流動的障礙,但韓國的等級制度更為森嚴,下屬對待領導命令必須絕對服從,即便是在學校社團組織,老生對新生也有“壓迫”,這會導緻一些決策的失誤。

“有效的跨文化溝通或學習就應該是人對人、面對面的,而不是隔着媒介。學術角度的交流讓我們的視野和思維意識少了些狹隘,以後即使不對外交流,與身邊人相處,心都會開闊一些,”郭宋立說。

每學期一次的赴中國實地考察,更讓韓國學生真切感受到中國的“不一樣”。車有珍去北京前,對中國的全部想象就是狹小而肮髒的胡同。當他和其他9位同學在上周末結束5天的北京之行時,所有人都被北京的都市風貌所震驚,車有珍更加希望未來有機會把自己的生意領域擴大到中國。

“如果能申請到獎學金,我還想到中國讀一個MBA,學習中國的一些企業文化,因為中國的廣闊市場是所有韓國商人的必争之地,”車有珍說。(新華網首爾10月22日電,記者 彭茜)

請升級浏覽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舊版本浏覽器。請升級浏覽器以獲得更好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