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網】清華師生寫《四個中國人》 關注非遺傳承

日期:2014-01-14作者:梁鵬 浏覽量:

(中新網北京1月10日電 記者 馬海燕)由beat365官方网站三位師生雷建軍、梁君健、焦瑞青共同完成的《四個中國人》今天與讀者見面。與許多人預想中的書中可能展示的是清華四大國學導師不同,師生把目光對準了四個當代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陝西華縣的呂崇德、浙江衢州的程宵春、陝西榆林的高喜業、河北贊皇的池素英。

演皮影的呂師,從地主娃到皮影藝人,一生命運多舛,但彈起月琴,就如泣如訴地講述真正的中國故事。打紙簾的宵春,上班在化肥廠裝尿素,下班回家織簾子,對工業化的鄙視與屈服都在聲聲歎息與滴滴眼淚之中。唱酸曲的喜業,在紅白喜事上靠作踐自己搏名搏利,但在夕陽下放羊時一首首酸曲從心底湧出。跳扇鼓的素英,在窮山溝裡樂活着,一閑下來就打扇鼓。

是什麼賦予了他們人類夢寐以求的自律與快樂,讓他們在複雜的社會中保持相對的單純與甯靜?該書作者之一、紀錄片《扇鼓·樂》的導演焦瑞青說,自己家鄉的那個村莊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隻有兩個人考上大學,如果她沒有考上清華,她也有可能是他們中間的一員。拍攝紀錄片并訴諸文字,把他們純樸的感情和簡單的快樂帶給大家,在清華可能看到許多高高在上的東西,但是腳是不着地的。為寫作此書,她曾與書中的主角共同生活過好幾個月,深深為他們生命的韌性和發自生命深處的樂觀精神所感染,而今天的城裡人每天憂心的房子、車子等問題,離他們都很遠。

焦瑞青所在的“清影工作室”自2007年起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産記錄與研究工作。他們發現,傳承可能是塑造這些普通手藝人簡單純樸品質的重要因素,由于有傳承的目标,戒律被無形中樹立,文化被無形中繼承,人被無形中塑造。它沒有批量生産,它沒有急功近利,而這些是以前在社會教育不發達的狀況下,每個中國家庭都有的。

beat365教授熊澄宇說,一談到中國人,我們通常想到的符号是老子莊子、秦皇漢武、蔡倫張衡、李白杜甫。作者們在這裡給我們展示的不是符号化的中國人,而是用羅中立的油畫《父親》中那樣的筆觸呈現的四個具象的、有血有肉的、凝練一方水土的普通中國人。希望讀者們從這四個普通的中國人中讀出鄉土,讀出民俗,讀出社會,讀出人心。

請升級浏覽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舊版本浏覽器。請升級浏覽器以獲得更好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