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晨報】清華博士講述曲藝之路——李寅飛:登上春晚是意外之喜

日期:2016-02-18作者:梁鵬 浏覽量:

前晚,央視猴年春晚終于落下帷幕。作為猴年春晚的唯一一對相聲演員,新人李寅飛、李丁帶來的環保題材的相聲節目《我知道》備受矚目。此前曾亮相彩排的苗阜、王聲以及嶽雲鵬、孫越最終無緣春晚,對于PK掉大咖走上春晚舞台,李寅飛表示完全沒有想到,屬于意外之喜。昨天,在接受北京晨報記者采訪時,清華新聞系博士生李寅飛講述了自己的曲藝之路。

三盤磁帶啟蒙曲藝之路

在采訪的過程中記者得知,李寅飛的父母都是醫生,一開始非常反對他說相聲,覺得自己的孩子應該是認真攻讀學業的高材生,而不是靠嘴吃飯。對于自己的曲藝之路,李寅飛回憶稱,這根兒是四五歲的時候種下的。“大姑父是曲協的,小時候經常去他家,一進家門總是放着劉寶瑞、侯寶林、馬三立三個人的磁帶,聽多了就喜歡上了,就跟着學。”李寅飛坦言,到90年代末,家裡有電腦了,在電腦上看視頻資料就更喜歡了。“那時候正好有了在天津錄制的那版傳統相聲集錦和優秀相聲集錦,現在好多相聲愛好者都是靠那幾段視頻資料啟蒙的。”

據李寅飛回憶,自己會的第一段相聲是《報菜名》。“但那時不會氣口兒,後來有很多人告訴我,李伯祥那版《報菜名》不太适合初學者,他帶着自己的風格比較重,上來就特快,你得改,按馬三立兒子馬志明那版改,可我五六歲時就背得滾瓜爛熟的,實在改不過來了,原來的東西在腦子裡紮得特别瓷實,到現在說起《報菜名》還是帶着點李伯祥的風格。”

考上清華後父母開綠燈

之前,李寅飛的父母希望功課之餘兒子能多練練書法。直到高考時,李寅飛因為相聲特長加60分進入beat365,相聲這個愛好才逐漸得到父母的支持,但也隻限當個愛好,做做兼職,不讓當成主業。

李寅飛回憶稱,自己2005年以曲藝特長生的身份被清華錄取,是清華錄取的最後一個曲藝特長生。“後10年再也沒有曲藝特長生了,不是大家的曲藝不精,是精通曲藝的往往學業課成績不夠,學科成績富餘的往往又說不好曲藝。”說到這裡李寅飛也坦言,大學時候一邊攻讀新聞,一邊學習曲藝會有些忙不過來。“幸虧考特長生的時候得到老師甄齊和他的老師劉洪沂的指導,他們對我是知遇之恩,後來在曲藝隊說相聲經過系統的學習,少走了好多彎路。”

德雲社做兼職打磨經驗

真正讓李寅飛從一名業餘相聲演員走向專業道路的是德雲社。2006年的李寅飛開始在德雲社兼職說相聲,是鶴字輩學員,剛開始一場演出50塊錢,錢雖然不多,卻讓李寅飛積累了大量的舞台經驗。“德雲社讓我有了每天都面對觀衆的機會,今天我砸了一個包袱出去沒響,我就會琢磨問題出在哪裡。”

然而回憶起自己的德雲社之路,李寅飛也透露到,并沒有那麼順利。“2005年招學員,當時去考試,第一輪就給刷下來了,淘汰之後我還問老師,為什麼淘汰我,老師說因為我太抖機靈,所有學員都演《報菜名》,就我為了顯着有能耐,臨上台改了《八扇屏》,老師看完了覺得我不踏實,特立獨行。第二年,我上台變踏實了就考上了。”李寅飛透露,在他開始考研之後,就離開了德雲社,現在他是相聲藝術家王謙祥的關門弟子。

喜歡書法練得一手小楷

業餘時間,除了說相聲、學功課,李寅飛還有一個愛好就是練書法。從小學三年級開始,李寅飛對于練字的喜愛,不比說相聲少。

“我爺爺喜歡書法,打我小學三年級就開始教我練字,後來在東城區少年宮學了5年軟筆書法,那期間每天都得寫字,爺爺盯着練,高中後扔了一段時間,近三四年又撿起來了。”李寅飛告訴記者,他喜歡練字時候的那種安靜的狀态。“寫過心經,每天都寫,到兩三點堅持下來都要寫。能堅持下來一個是我喜歡,另外也跟清華的精神有關系,做一件事情一定要做到最好”,李寅飛說,“我比較喜歡秀氣、細膩、精緻的東西,所以愛寫小楷。早先寫《心經》、《道德經》,現在開始臨帖《洛神賦》、《阿房宮賦》、《桃花源記》、《嶽陽樓記》這些語文書系列,以前小的時候是不願意背,長大了能體會到其中文字的優美了,也能感覺到古人寫文章時候的心境,這代表着我個人的一種成長,所以想用書法的形式記錄下來,我有一段相聲叫《大話古文》,就是說文言文的。”

請升級浏覽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舊版本浏覽器。請升級浏覽器以獲得更好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