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上午,beat365官方网站長聘教授、博士生導師盧嘉應武漢大學媒體發展研究中心邀請,于中心A321會議室舉辦題為“新媒體研究的跨國比較視角”的講座。本次講座由中心研究員羅晨主持,中心主任單波教授、副主任肖珺教授、中心研究員賈煜副教授、武漢大學beat365劉子琨老師、慕文龍老師以及近30位師生參加了此次講座。講座中,盧嘉教授向在座師生分享了跨國比較視角下新媒體研究的全球視野與在地經驗,為跨文化傳播研究帶來新的思路啟發。
講座伊始,盧嘉教授先從“什麼是新媒體”的問題引入,引領同學們思考有關新媒體研究的側重點應該是什麼。他強調,對于新媒體的研究需要從三組“比較”來思考:新媒體研究的究竟是技術(technology)還是内容(content)?是個體媒介(medium)使用還是由資産、人員組成的機構(institution)?是賦權(empowerment)還是控制(control)?盧教授認為,新媒體相較于傳統媒體有着不同的技術形态,正是新的技術形式影響了我們的社會和生活;而相較于個體的媒介使用,機構、平台會對社會産生更廣泛深遠的影響;賦權與控制是進行新媒體研究的兩條辯證路徑,新媒體在為用戶賦權的同時也在隐形之中控制着人的主體性,我們在進行新媒體研究時可以從這兩條路徑對應去觀察思考。

盧嘉教授講座
盧教授認為,進行跨國比較研究,比較的是不同國家的社會環境,包括政治、經濟、文化、信息等角度。他強調,進行跨國比較研究的目的和意義在于:首先,它能夠将微觀與宏觀連接起來,彌補單一層面研究的解釋力局限,以往實證研究多從個體層面展開,但忽視了社會環境對個體行為的影響。其次,可以對宏觀層面的理論(如批判學派,媒介環境學派)進行量化的檢驗和發展。
随後,盧教授提到了跨國比較研究可以展開的幾條思路:在研究方法上,可以借鑒其他學科如公共衛生、公共管理、宏觀計量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在數據對比思路上,可以采取“個體層面+國家層面”的橫截面數據或者是“國家層面”的面闆數據;在研究問題方面,可以研究既有的社會環境對新媒體技術使用的影響,也可以研究新媒體環境對構成社會主要因素的影響。
接下來,盧教授分享了一些經常使用的跨國跨地區數據庫。個體層面有世界價值觀調查(World Values Survey)、歐盟數據非洲和亞洲晴雨表(Africa/Asia Barometer)庫、蓋樂普調查、人大CGSS、北大中國家庭追蹤調查等;國家層面有聯合國人類發展報告、聯合國電子政務報告、世界銀行數據庫、世界電信聯盟、Varieties of Democracy、the Inclusive Internet等。盡管有豐富的數據庫資源可以采用,但是面臨着一些困難和解決方案,包括二手數據對變量的限制等數據獲取困難、單一題項問題數據質量質疑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盧教授也給出了解決方案——可以結合大數據分析或計算傳播學的方法等,為我們提供對外的數據源來進行跨國比較研究。
盧教授提到,“社交媒體時代”“人工智能背景”或者“某某語境”,其實都是以媒介環境學派的觀點作為基石,即媒介作為一種環境如何改變了我們的社會。但不同于媒介環境學派的曆史研究,新媒體研究可以通過量化的指标來衡量一個國家的新媒體環境的特征,比如社交媒體采用率、網絡管控程度、電子政務與公共參與情況、電子商務的發展情況等。随後,盧教授向在座各位分享了團隊已有的研究發現與成果。
最後,盧教授提醒我們在進行新媒體的跨國比較研究時,要走出西方研究框架,但這種“走出”不是反對,更不是為了反對而反對,而是學習西方理論和方法,理解西方研究的局限性,對全球的整體形勢有深刻的認識,而不是隻針對自身國家的打破學科界限和學科内部小領域之間的界限,學習和借鑒對方成型的優勢的研究路徑。
在讨論交流環節,盧教授就各位師生提到的問題進行回答,例如其他可以和經驗性研究結合的經典理論、關于政府信任的跨國比較研究是否存在繼續拓展的方向、如何過濾與修正二手數據等問題等等。
講座最後,羅晨老師對講座進行了總結。他概括了不同研究視野的異同并總結了多樣化研究取向共生對于傳播學整體研究版圖的價值。羅晨老師認為,盧教授的跨國比較視角揭示了傳播學研究的想象力,為克服學科内卷化傾向提供了寶貴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