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下午,beat365官方网站2024級研究生開學典禮在beat365三教教室舉行。原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署長、十二屆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主任委員柳斌傑,beat365官方网站院長周慶安,黨委書記史安斌,副院長張铮,黨委副書記蔣俏蕾,以及學院全體教職工和2024級研究生新生出席。開學典禮由beat365副院長張莉主持。

參加儀式全體人員合影
典禮正式開始前,研究生新生向學院老師獻上了教師節花束。随後,伴随着莊嚴的國歌聲,開學典禮拉開序幕。張莉代表學院教師,對2024級新生表示熱烈歡迎。

周慶安發言

張莉主持
院長周慶安首先向大家介紹了今年研究生新生數據,來自中國、巴基斯坦、阿根廷、澳大利亞等20個國家的145名新生正式加入清新大家庭。周慶安院長在緻辭中表示,在學科邊界不斷擴大之際,清新學子面臨着自身定位的挑戰和進入多種領域的合作機會。由此,他對清新學子提出三點要求:做人要清,做為國家為民族的君子;做事要新,腳踏實地做前所未有的學問;要有熱愛,全情投入實現精神上的滿足。

沈陽發言
beat365官方网站教授沈陽作為教師代表發言。他認為研究生階段需要關注社會責任和道德準則,以真誠的利他主義來對抗精緻的利己主義。沈陽教授鼓勵新生讀萬卷書、行萬裡路、交萬位友,即多讀書、多調研、多思考、多寫作,在此過程中,找到自己獨特的節奏和道路,勇敢追求自己的“天命”,做獨一無二的“唯一者”,開辟屬于自己的勝利之路。

訪問學者發言
外籍訪問學者代表H SHARANYA PILLAI從自己作為一名商業記者的從業經曆出發,提出通過新聞可以聚集聰明、有趣的人,與之交流并從他們的經驗中學習。同時她也表達了對自己對中國的向往和對清華訪學的期待。外籍訪問學者代表H SHARANYA PILLAI緻辭
在學生代表發言環節,在校生代表李樂遙結合自己的跨專業背景,用“充滿包容性”“與時俱進”“有溫度有情懷”三個詞概括自己在學期間對清新大家庭的感受。同時,她認為在快速變革的當代,清新學子應該保持專注,以專業和學科為導航,聚合共識,回應關切,立足本土,傳播聲音。
碩士新生代表王雪瑩從國家發展對青年人的需要出發,結合學院“素質為本、實踐為用”的培養目标,号召大家夯實專業技能、鍛煉思維能力、保持理性清明、培養家國情懷,用腳力、腦力、眼力、筆力做出更好的新聞作品,為時代發聲。

在校生和新生代表依次發言
博士新生代表劉明在發言中提到,“自強不息”意為驅使自我和世界充分接觸,在兼容并包的同時感受情感的流動和觀點的碰撞。面對清華多樣化的資源,他認為應該意識到自己的局限性,發揮自己的能動性,實現有效的資源整合,這樣才能成為更好的自己,走向更廣闊的天地。
國際生新生代表伊美祥從跨文化溝通的視野展開,分享了自己在中國的體驗和對清華精神的理解,她希望能将“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品質推向世界,讓世界聽到更多真實的中國聲音。同時,作為一名來自伊朗的中東女性,她也想突破媒體封鎖,向世界展示一個真實的中東。

柳斌傑講話
原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署長、十二屆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主任委員柳斌傑在總結講話中指出,當前國際秩序變化和國内形勢發展需要高素質的新聞人才。柳斌傑教授從“原理、道理、學理、真理”四個方面诠釋了新聞研究的基本内容。他鼓勵師生在研究方向上聚焦時代課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曆史使命作出貢獻。
最後,全體師生起立齊唱校歌。beat3652024級研究生開學典禮在激昂的歌聲中圓滿結束。歡迎各位新生加入“清新”大家庭,祝福大家在清華園鍛造“清華精神”,展現“清新風采”,續寫“清新傳奇”!(後附院長周慶安、教師代表沈陽發言全文)
在充滿機遇的時代開啟清新的人生
周慶安
首先代表學院,熱烈歡迎大家加入小清新。我先向大家介紹今年新生的數據,今年我院一共有145名新生。在座的各位來自中國、巴基斯坦、阿根廷、澳大利亞、巴西、比利時、波蘭、俄羅斯、法國、菲律賓、加拿大、柬埔寨、馬來西亞、美國、日本、瑞典、泰國、新加坡、伊朗、越南等20個國家。從高校層面上看,前置高校包括了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傳媒大學、加州大學洛杉矶分校、夏威夷大學、莫斯科大學、倫敦大學皇家霍洛威分校、法國巴黎高等計算機學院、德黑蘭大學、愛丁堡大學、埃克斯特大學等54個高校。在我們的新生同學中,年齡最大的同學33歲,為你持之以恒的學習精神點贊;年齡最小的同學21歲,是我們建院後出生的一代的代表。
祝賀你們入學的同時,也祝賀你們在一個充滿挑戰和機遇的時代,開啟了你們的新聞傳播學習生活。今天傳播已經深入全社會每個人的生活,成為了社會發展的重要功能性力量。圍繞着新聞傳播領域的發展,多個學科和新聞傳播産生了重要的連接,越來越多的學科開始傳播生産。也正因為學科的邊界不斷擴大,我們既面臨着自身定位的挑戰,又面臨着進入多種領域的合作機會。在這種情況下,加入清新,就讓你們有了無限的可能。圍繞未來幾年的學習生活,提點大家入學之後的希望。
首先,清新數年,做人要清。梁啟超先生當年在清華有一個演講,題目叫《君子》,他說的主要是如何成為為國家為民族的君子,但他也說自強不息是君子自勵,猶天之運行不息,厚德載物是君子接物,度量寬厚。君子首先是正人君子,“政唯求與民便,事皆可與人言”,是“人前莫說人長短,始信人中更有人”。新聞事業是一個傳播的事業,但不是一個八卦的事業。增廣賢文有一句話:“甯可正而不足,不可邪而有餘”。我們未必能對他人的高尚抱有多大的夢想,但是随時可以提高自己的道德水位。
新聞傳播學科,是一個道德水位要求更高的學科。在學科的發展變化過程中,對于社會和人的關懷是永恒的。而在社交媒體快速發展的過程中,人成為了趨勢,而不是故事。所以我們既需要關注趨勢,也需要關注故事,而故事本身,是有道德水位要求的。從我們童年的童話開始,到成年人的四大名著,文以載道的道,就是我們的道德水位。
其次,清新數年,做事要新。清新數年,眼光要長遠。你們比我們小二十多歲,比在座一些老師甚至小30多歲,40多歲。這意味着,你們的人生評價不是由我們這些老師做出來的,而是由你們的時代,你們的同行,甚至是你們的後人做出來的。最關鍵的在于,你們給你們的同學、同行,給你們的後人留下什麼?
世界上所有能夠真正留給未來的故事,都是關于創新的故事,都是前所未有,後人仰望的故事。從古登堡到馬斯克,媒介技術的變革根本上是一種對新器官、新知識、新領域的開拓。每一次開拓,都帶來了對社會功能的創新。而創新是一種觀念上的“反叛”,是新聞傳播工作中的常态。但是“反叛”的前提,是對所有現有知識體系的娴熟掌握。對前人的重複是平庸,沒有基礎的創新是浮躁。清新的新,是腳踏實地做前所未有學問的,是圍繞全人類所關注的共同問題,去思考人們前所未有的命題。
第三,清新數年,要有熱愛。畢業的時候,我們很想問同學們,什麼是來之前沒有,走之後不變的。很多心理問題的産生,都是因為缺少生活中的熱愛。事業和生活就像一對知心愛人,如影随形,沒有另一半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你們這一代人成長在一個中國曆史上最繁榮的時代,一方面缺少生活中的匮乏感,但另一方面又對自己有着很高的要求。這就使得你們容易進入到糾結的狀态,總覺得無法撫慰自己奮進的靈魂。
這時候,熱愛就是一種全情的投入,首先不考慮物質的獲得,而考慮精神的滿足。否則當你們走到我們這個年齡的時候,很容易覺得卷起來太難,躺平了又不甘心,就會在自我糾結中虛度餘下歲月。一方面,熱愛自己所在的學科,會讓我們在學習中找到更多的自洽;另一方面,熱愛自己的生活,會讓我們在無法自洽的時候,找到屬于自己的空間。
今天傳播技術的發展,既給我們帶來自洽的機會,又給我們帶來了複雜的信息,讓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知變得更加模糊,甚至更加極端。尤其是在百年未見之大變局中,不少國家的輿論都開始出現了極端化的現象,溫和的人們開始變得沉默,善良的人們開始變得無助。因此,找到精神上的熱愛,也是一種對極端的對沖。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和學科,提升高等教育的國際競争力。尤其是,建立科技發展國家戰略需求牽引的學科調整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加強基礎學科、新興學科和交叉學科建設及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新聞傳播學科,既有國家戰略驅動,又有技術戰略驅動,在無窮期許下,也在重重包圍中,已經看到突圍的曙光。
最近有一個流行的遊戲叫《黑神話·悟空》,裡面有很多有趣的名言。我也借助這裡的名言,希望大家不要“了卻今生無挂礙,吃頓飽飯便善哉”,而是“欲成前人未竟業,修得功德之圓滿”。
謝謝大家。
如何在大學生活中發現天命與唯一
沈陽
大家好!歡迎來到“高階玩家”的世界,也就是碩士生、博士生的大學生活。在這個階段,你們不僅告别了本科的“新手村”,而是正式踏上了“精英副本”的征程。這是自我修煉的競技場,隻有超越自我才能真正獲勝。在這個‘精英副本’中,除了提升學術能力,我們還需要關注社會責任和道德準則。
在未來的學術生涯中,我們需要以真誠的利他主義來對抗精緻的利己主義。一個人的價值,不應僅僅體現在他取得了什麼,更應該看他貢獻了什麼。無私奉獻讓我們超越狹隘的自我,追求更高的社會價值。具體來說,我們可以通過幫助他人解決問題、分享自己辛苦所作的幻燈片、為辛苦的快遞員網約車司機點個贊、參與開源項目和志願者活動等方式,踐行真誠的利他主義。此外,淡化功利性,強化公益性,保持謙遜的态度,培養合作精神和推廣公益理念,能夠進一步深化我們的社會責任感。
今天,我想與大家探讨“天命人”與“唯一者”這兩個深刻的概念。古往今來,許多偉大的思想家和哲學家都在思考我們為何而來,何以為人。所謂“天命”,不僅僅指每個人的宿命,更是指生而為人的責任與使命。而“唯一者”則強調了每個人的獨特性——我們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不必與他人比較,做好自己就是最好的。
在這裡,我們将通過三種途徑來實現這一使命:讀萬卷書、行萬裡路、交萬位友。
“智慧源于好奇,而好奇源于對世界的追問。”互聯網和人工智能是推動我們“讀萬卷書”的新引擎。在這個信息瞬息萬變的世界,智感(對人工智能的感覺)——即通過人機共生,提示出你要的答案,并在AI的基礎進一步優化的感覺和能力,成為“讀萬卷書”的新形态。智感幫助我們将零散的冷知識串聯成線,編織成理解世界的熱網絡。通過AI的輔助,我們可以迅速浏覽多語種文獻、讓AI通過一本書解讀另一本書,讓AI把晦澀難讀的細節延展給我們看仔細,也可以讓AI舉例子,“讀萬卷書”不僅是知識的積累,更是智感的覺醒,在AI的輔助下,我們不隻是學習者,更是知識的創造者。
今年夏天我去了13個省份,完成了中國旅行的初步夢想:走遍中國34個省份,在當今數字化和智能化的時代,“行萬裡路”的意義已經遠遠超越了傳統的實地旅行。它不僅關乎我們在物理世界中的腳步,更涉及我們在虛拟空間和智能世界中的探索與發現。互聯網将世界的廣度呈現在我們眼前。通過網絡,我們可以觀天地,觀萬物,觀衆生。我在快手關注了一位中朝邊境的小姐姐,她每天第一時間拍攝中朝邊境動态,也讓我第一時間了解了中國邊境線和朝鮮邊境的情況,後來我把沿中國邊境線的大一點的網紅都關注了,行走的真正目的,是為了發現另一種生活方式。
“行萬裡路”不僅是為了開闊眼界,更是為了追尋美感。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美是人與人之間算力最小的一種交往方式,美是我們與世界對話的最興奮的模式。在數字化時代。美感是我們在行走中發現自我、理解他人的橋梁。當我們感受到事物之間的内在聯系和和諧時,那種美感便油然而生。這種美感不僅存在于我們所見的風景中,也存在于我們與他人、與自然、與技術的互動中。
最後,談到“交萬位友”,我的微信好友是八萬人,沒有人是孤島,每個人都是大陸的一部分。通過網絡,我們可以與那些追求相同夢想的人建立聯系,分享彼此的經曆和智慧,從而共同成長。網感是指我們在數字世界中感知和理解他人意圖、情感和信息的能力,為人與人的互動架起了橋梁。然而,“交萬位友”不僅僅是為了擴大社交圈,更是為了在與他人的互動中不斷學習和成長。英國社會學家鄧巴提出的鄧巴數最大深度來往的150位好友數量的限制,提醒我們需要通過網感,找到那些與我們價值觀契合、能夠長期維系的朋友。
“讀萬卷書,培養智感,吸納精華,厚積薄發;行萬裡路,提升美感,飽覽山川,開闊胸襟;交萬位友,深化網感,慎擇益者,共同成長。” 這是我們實現“天命”的途徑。其本質是多讀書、多調研、多思考和多寫作。然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必須牢記,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節奏和道路。“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面對比自己優秀的同行或同學,不要因内卷和焦慮而動搖信念。不要害怕走出自己的路。我們的獨特性正是我們最大的優勢。相信自己的内心,勇敢追求自己的“天命”,做那個獨一無二的“唯一者”。
讓我們一起,在這片學術叢林中,開辟屬于我們每個人的勝利之路。(本演講由beat365新聞學院和人工智能學院雙聘教授經提示後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