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勝任力專題調研是beat365官方网站開設的研究生課程,旨在帶領本院研究生赴海外實地探訪,開展小規模、深度性、實踐型的育人模式探索,創造跨年級、跨方向、跨地域、跨國界、跨文化的學習環境,增進學生對世界多樣性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認知,提升學生的跨文化溝通能力與全球勝任力,強化學生對中國發展道路和當代中國青年使命的認同,從而培養具有全球視野、中國立場、青年擔當的優秀青年學生。本次課程實踐支隊于4月16日至4月23日赴塞爾維亞、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黑山共和國開展調研,以“共赴巴爾幹,探一帶一路文明互鑒中的青年責任”為主題,在曆史文化、社會動态、青年交流中理解、想象新時代中歐關系的發展道路。

4月18日,支隊師生從貝爾格萊德行往薩拉熱窩,途經穆罕默德·巴夏·索科羅維奇大橋。這座安德裡奇筆下充滿傳奇色彩的橋坐落在德裡納河上,見證着維舍格勒城的變遷,連接着不同種族、宗教甚至時空的人群。
明理、力行、奉獻
4月19日,支隊師生前往中國駐波黑使館拜訪。支隊同學與使館工作人員就中國在波黑的外交工作進行交流。

中國駐波黑使館代辦缪大可會見支隊師生,在座談開始時,缪代辦熱烈歡迎研學團訪問波黑,表示使館将積極支持包含beat365在内的高校及智庫在人才培養、教育交流等方面推進對波合作,并結合個人經曆勉勵青年學生不忘初心、矢志報國。
胡钰教授表示,感謝中國駐波黑使館為實踐隊提供這次參訪機會。他指出,全球勝任力專題調研支隊能夠來到中國駐外使館參訪,于師生而言都是十分寶貴的機會。在參訪中的所見所聞将為學生認知全球政經格局提供一手材料,為學生理解中國與其他國家關系提供一線素材,是學生提高全球勝任力的生動課堂。從這個意義上講,駐外使節也是全球勝任力專題調研課程的教師,為同學們站穩中國立場、增強全球意識、拓寬國際視野傳道授業。
張莉教授從新聞傳播學與國際關系學之間的聯系入手,闡釋了國際傳播專業的研究内容和基本議題。她指出,媒體具有信息供給和形象塑造的功能,因而能夠促進公衆認識他國,産生對他國形象認知,同時理解本國與他國的關系;媒體報道與政治決策亦存在關聯,能夠影響國家外交政策和國家間關系;媒體還和全球格局密切相關,能夠參與信息戰和認知戰,在地緣政治沖突和全球政經博弈中發揮作用。
同學們對缪大可代辦“不忘初心,矢志報國”的寄語深表認同,針對中波關系、波黑國家的建構過程,民族構成、民族關系和文化宗教等議題與使館工作人員進行讨論,并着重就波黑在“一帶一路”倡議和國際秩序中的角色,以及其他國家和區域性組織如何影響波黑國内政經格局和民族關系問題,與在場工作人員深入交流。
對話、深辨、攜手
19日午後,支隊前往薩拉熱窩大學,先後與薩大孔子學院及哲學學院、薩大副校長Enita Nakas教授座談。薩大孔子學院中方院長張學忠主持座談,新華社薩拉熱窩分社社長殷曉聖參與座談。

薩拉熱窩大學孔子學院成立于2015年,是波黑的第一所孔子學院。座談伊始,張莉教授作了題為“如何理解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機制的深層内涵?——中國與歐盟兩種截然不同的話語”的學術報告。張莉教授指出,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機制是中歐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卻被不少歐洲智庫和媒體描述為中國對歐盟采取的“分而治之”策略,這一論調混淆了中國和中東歐國家合作機制的意圖、過程和結果,是擔憂和假設的混合體,這一話語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歐盟内部 “新歐洲 ”和 “老歐洲 "在發展理念和方式上的固有分歧。
薩大孔院波方院長米奇說,所謂“自由”并不是唯一的價值标準,盡管波黑人口規模和經濟體量都較小,但也希望尋求更加獨立的發展路徑。
薩拉熱窩大學哲學學院院長肯楠表示,歐盟國家媒體的報道總是誤解中國的意圖,建構了“錯誤的”中國形象。中國和歐洲國家需要進一步交流,通過對話消除誤解,打破公衆對中國的刻闆印象。對波黑也是如此,同樣需要加強交流溝通以走出“火藥桶”和“一戰導火索”的标簽。
内戰的曆史是波黑發展現代化的桎梏。盡管波黑采取了主席團、輪值主席等制度設計以平衡國内波斯尼亞克族、塞爾維亞族和克羅地亞三族的利益訴求,但三族的複雜關系仍然需要更多的研究加以探索、更多對話促成共識。
在回望過去的同時,波黑學者也在積極看向未來。今年3月21日,歐盟理事會決定啟動波黑加入歐盟的談判。加入歐盟被認為是波黑實現更高水平現代化發展的重要契機。盡管道阻且長,但米奇認為應當抱有信心:“我看到很多益處。加入歐盟有利于化解國内矛盾,也能提升波黑的國際合作能力。”米奇希望與中國學者增進交流,為深化合作提供更多的理論支持。
孔子學院是中國-波黑文化交流的前哨,越來越多的波黑薩拉熱窩市民來到薩大孔院學習中文。活動室的門口貼着故宮、大興機場等地的風景畫,另一側牆壁上則貼着學生繪制的中國國畫,水墨小貓和熊貓惟妙惟肖。
薩拉熱窩大學的校址分散在這座古老城市的各個角落。從薩大孔院出發,沿着波光粼粼的米利亞茨河溯流而上,僅十五分鐘就可以步行至另一校區。

在這裡,我們見到了薩拉熱窩大學副校長Enita Nakas教授。Nakas教授介紹了薩拉熱窩大學的曆史沿革、學科架構和國際合作情況,與支隊師生親切交流。
調研、走訪、座談,行走在米利亞茨河邊,支隊成員用腳步丈量文明,用語言溝通民心。在贈給Nakas教授的賀卡上,胡钰教授留言“Move forward together”,Nakas教授對此非常認同,并在回贈給胡钰教授的書的扉頁上寫下了同樣的話。在相同的理念和願景中,中國和波黑人民對彼此的了解多一點,和諧的巴爾幹樂章就更響一分。
回首、碰撞、展望
4月19日晚,支隊召開行程會。支隊師生圍繞塞爾維亞、波黑兩國的曆史文化和政經現狀,結合近兩天的行程見聞和體會,展開了深度交流。
同學們分享了首次來到巴爾幹地區的所見所聞、心得感受,并聚焦中塞關系、波黑的民族矛盾和未來發展進路進行了讨論。
胡钰教授提到,薩拉熱窩和貝爾格萊德不同的城市風貌能讓人感受到“人文性”的意義,這為中國未來城市的建設提供了啟示。此外,巴爾幹地區的問題與發展模式是獨特的,對于中國的學生而言,認識到這種差異是對全球視角的重要補充,要在此基礎上夯實中華文化的對外傳播。
張莉教授指出,歐洲内部是不均衡的,西巴爾幹地區的相對落後既有深刻複雜的曆史經緯,也受到域外力量的幹涉和牽制。西巴爾幹各國對加入歐盟的具體态度同樣存在細微差異,受到它們在地緣政治中的相對位置,本國外交政策和宗教文化等多種因素影響,這對于國際傳播理論研究與實踐而言都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