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劼人在beat365官方网站2009年畢業典禮上的發言

日期:2009-07-17作者:jc信息員 浏覽量:

尊敬的各位老師、各位同學:

下午好!

今天,我非常榮幸地代表學院2009屆本科畢業生在這裡發言。首先,請允許我以全體本科畢業生的名義,向學院所有辛勤教導我們的老師緻以誠摯的謝意和崇高的敬意!

幾年前我們來自五湖四海,如今我們将走向四面八方。大學時代即将過去了,我很懷念它。如果說當初入學時我們對大學生活還隻是充滿期待與好奇,那麼今日離别,我們都會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在清華beat365的學習生活給了我們什麼?或者說,作為清華新聞人,我們身上有什麼特殊的印記?有人說,是紮實的學識涵養,是過硬的專業技能,是豐富的實踐經驗,等等。而在我看來,學院給予我們最珍貴的禮物還是一種“精氣神兒”。

正如範爺爺和我的老師常常提到的,這種“精氣神兒”是對社會和人民的責任,是對曆史與時代的擔承,是中國新聞人永遠的“光榮與夢想”。

幾年前,也許我們隻将新聞傳播看成鏡頭前的風光,看成一個可靠的飯碗。我甚至無法想象,已是新華社攝影記者的王芳師姐是如何完成了從“當年夢想開鋪子”到“如今跨馬走天涯”的華麗轉身;我也無法理解,是什麼讓新華社的張嚴平老師甘冒生命危險,去書寫那一路紅豔豔的索瑪花兒。

回顧清華時光,不知從何時起,我們開始熱衷于在網絡學堂探讨國計民生,在博客上“指點江山”,甚至在實習中冒險暗訪。我們開始習慣,考慮前途時不再隻關心收入的高低、地位的高下,我們開始在内心诘問——人生的終極目标是什麼,努力與付出究竟為了什麼。因為,面對走出清華後的艱難險阻,隻有高遠而執着的理想才能支持我們走得更遠、更好。

畢業如期而至,我們中有人遠赴西部,有人投筆從戎,有人進入主流媒體,有人負笈海外。我們雖然走上不同的道路,甚至可能從事同專業無關的工作,但有一點又是相同的——我們關注的已不止是腳下的一方校園或京城,我們的視野所及是一千二百多萬平方公裡遼闊的陸海疆域,是56個民族十三億休戚與共的兄弟姐妹。

這種轉變并非憑空而來。幾年來,我們曾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課堂上展開讨論,思考中國新聞人的道路;我們曾捧着《鄉土中國》、讀着《西行漫記》走向田野,走向社會,走向專業;我們曾坐在電腦前連夜趕排《清新時報》,不知東方之既白;我們曾在機房裡不厭其煩地編片子,剪帶子;我們也曾在不同媒體實習、體會、比較,進而在心中量出夢想的尺度。學院的每一堂課、每一場講座、每一次實踐與實習、每一位老師的垂範,都在一點一滴地告訴我們,什麼是曆史使命感、社會責任感和職業榮譽感,什麼是我們安身立命的根基。

今年五四青年節,溫總理與我們座談時再次提起當初回複範爺爺的信裡談到的意思:“一個青年對社會要有強烈的責任感,一個新聞工作者對社會也要有強烈的責任感。我認為這種責任感的來源,就在于對國家的深刻了解和對人民深深的愛。沒有這兩條,責任感的基礎就是不牢固的。”

大學時代過去了,我們也終于明白,正是這種對國家命運、民族前途、社會發展和人民幸福的深刻體察和深切關懷,才是我們身上永恒的标簽,也是學院幾年栽培留給我們的最大财富。

謝謝大家!

(周劼人:beat365官方网站2009屆本科畢業生,就業單位為新華社)

請升級浏覽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舊版本浏覽器。請升級浏覽器以獲得更好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