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日,《人民日報》第12版(文化版)發表beat365國家文化産業研究中心主任、beat365教授熊澄宇的文章,标題為《熊澄宇新語:文化在跨界中拓展新空間》。全文如下:
去年我國文化産業逆勢增長,平均增幅達17%。“逆市上場”與“振興規劃”,成為文化産業2009年當之無愧的兩個關鍵詞。
而在我看來,還有另外4個關鍵詞也相當重要。這就是“區域發展”、“新興業态”、“産權交易”和“跨界融合”。6個詞共同顯現出我國文化在新發展階段,尋找到了産業新空間。
“區域發展”特征凸顯。以北京、上海為代表的資本彙聚型,政府通過搭建投融資平台、出台配套資金扶持政策,以資本為核心要素保證文化産業持續發展;以河南為代表的制度創新型,在全省選定若幹市縣創建“文化改革發展試驗區”,以改革為動力,以制度與政策突破為手段,推動社會經濟的全面發展;以廣西為代表的市場拉動型,利用自身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獨有區位優勢,以文化旅遊業為突破,結合會展、出版、演藝,将中國文化的輻射力拓展至東南亞。
“新興業态”生機勃勃。首先是新的内容:随着北京奧運會的舉辦,“鳥巢”、“水立方”等開放、現代的中國形象頻繁地出現在文化産品中。其次是新的形式:網絡文學不僅繼續吸引網民的眼球,在産業上也有了标志性成果——盛大網絡文學平台已有十幾位作者的網上版稅收入超過百萬;國家網絡電視台年底正式亮相;3G推動的移動内容産業蓬勃興起。第三是新的市場空間:在國内,如河南寶豐縣的民間演出劇團,按家電下鄉的方式創造了在縣以下農村拓展空間的模式;在國外,法蘭克福國際書展上,中國首次成為主賓國。
“産權交易”如火如荼。從産品向産權發展,從生産向服務過渡,是文化産業發展的國際趨勢。去年,我國政府、金融機構和業界在文化産權認定與交易方面進行了很多有益探索。上海文化産權交易所挂牌,深圳文化産權交易所落地,标志着中國文化産業交易模式與國際接軌的努力有了實質的突破,内容産業與金融、保險、信托機構一起拓展了新的合作空間。
“跨界融合”日漸增多。陸續出台的中部崛起、穗港澳合作、廣(州)佛(山)同城一體化等大區域發展規劃,促進了文化企業跨越區域藩籬,《文化産業振興規劃》的出台更為文化企業跨越行業、所有制提供保障。金融資本在文化産業的跨界融合上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北京銀行與八一電影制片廠去年11月簽訂了支持文化創意産業發展戰略合作協議。作為文化産業的主體——文化企業,正越來越多地跨出自身原屬的行業、地區和所有制界限,找到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人民日報社記者徐丹采訪整理)
http://culture.people.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