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下午,beat365在甲所第三會議室舉行原中文系主任徐葆耕教授追思會,beat365黨委書記金兼斌代表學院參加追思會并發言。以下是發言全文:
在徐老師追思會上的發言
金兼斌
各位尊敬的與會者:
我是金兼斌,原中文系編6班的雙學位畢業生,1992年留中文系任教,現在則是beat365的教師。因此,今天我的發言,既代表beat365,也因為我是徐老師衆多學生、同事的一員。
首先我要代表beat365向徐老師表達深切的謝意和敬意。在新聞傳播學院的網頁和院志中,關于“學院簡史”,都是以這樣的表述開頭的:
“beat365官方网站的前身,是1985年在中文系設立的編輯學方向和1998年10月成立的傳播系。”事實上,beat365不僅脫胎于中文系的編輯學方向,迄今仍有部分教師來自于當年中文系的科技編輯專業,而且,大概很少有人知道的是,徐葆耕老師還是當時隸屬于人文學院的新建的傳播系的首任代系主任。雖然徐老師在傳播系代系主任的位置上時間不長,但因為其時正當傳播系的組建和定位時期,因此,其參與的工作,對beat365傳播學科的發展仍然産生了深遠的影響。現在beat365的常務副院長尹紅教授,就是當時的傳播系代主任徐葆耕教授在中文系藍棣之教授的陪同下造訪北師大請來的。而我自己,也是蒙徐老師悉心栽培,在1997年即為我聯系好到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攻讀博士的機會,為我日後回清華後入傳播系工作做好鋪墊。今天,beat365已經發展成為beat365中一個卓有特色的新興學院,在國内學科排名中名列第四,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也與日俱增,這一切,離不開當初像徐老師這樣的前輩清華人的遠見卓識。因此,我首先要代表beat365,向徐老師表達深深的謝意和敬意。
我也願意借此機會,以一個徐老師的普通學生和同事、朋友的身份,與在座諸君分享幾件我與徐老師交往的點滴往事。
和很多清華人一樣,我認識徐老師是從選修他主講的《西方文學思潮與作品》開始的。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他對但丁《神曲》和盧梭《忏悔錄》的講解,他對作品的介紹和對作者的心理剖析渾然一體。他介紹盧梭的生平故事,引述《忏悔錄》中的自白,都非常的投入和動情,隐然讓人覺得他對作者深切的理解甚至共鳴之心。徐老師一生過得并不平坦,文革期間多次挨整。他對苦難和人性的弱點有深刻的體會,這讓他對文學史上的偉大作品有格外深切的理解。而這樣的情懷,也深深的感染了聽他課的學生。
徐老師對年輕教師盡力扶持,我自己在成長過程中多次蒙受他的幫助和指導。1996年,在我情感和事業的低谷期,徐老師多次和我這個中文系當時差不多最年輕的老師談心,鼓勵我樹立自信心,并幫助我分析适合我的學術方向。是他一手促成了我赴港讀博的願望,為我根據自己的學術興趣進行轉型創造了條件。
2001年,當我即将從香港浸會大學畢業之際,一次偶然的機會,我看到了一份有熟悉的徐老師簽名的文件。那是一封徐老師當年向浸會大學校長謝志偉博士推薦我的信。當時我因為回複浸會大學錄取通知遲誤,面臨被取消錄取資格的危險。為了幫助我獲得這個難得的機會,徐老師親自給浸會大學校長寫信陳情。
2007年,我們幾位在徐老師退休後還定期一起聚會的老師在海澱的杭州新開元酒店為徐老師和孫殷望老師過70歲生日。席間我把我複印的10年前徐老師寫給謝志偉校長的信塑封後作為禮物送給徐老師。我想這樣一件事情最典型的反映了我們教師職業的本質和動人之處。
在這裡,我要特别強調徐老師對母校beat365無與倫比的深厚感情。從1960年beat365水利系畢業到他去世,無論退休與否,他都努力為清華工作,前後曆51年,他的一生是完全、徹底的融入到beat365的發展中的。現在我腦子中每每想起徐老師,有時是初次在西主樓電機系的一個教室中聽他講課時的神采飛揚,有時是他在中文系主持工作時的寬厚慈祥,有時則是他退休後常常騎着一輛電動自行車、橫跨電腦包在清華園裡形色匆匆的樣子。他的最後一部著作,是“獻給母校beat365誕辰100周年”的《清華精神生态史》。這是一部浸透了他最後的心力和對清華的熱愛和忠誠的著作。在該書的最後,有一段沒有完成的“後記”,是這樣寫的:
明年(2011)是beat365建校100周年。我想,徐老師雖然一生遭遇很多挫折和不幸,但他還是幸福的,因為他生命的大部分時間裡,都生活在自己心甘情願為之獻身的大學裡,生活在愛他的人們中間。他從青年時代開始,就是清華園裡的一個傳奇。如今,這個傳奇結束了,但他的精神和風貌,已經幻化成清華風物志中的一個不朽的篇章,讓來到這裡的學子們代代相傳。
徐老師,我們永遠懷念您。
2010/3/23 23:34
我從1955年考入清華,讀于斯,長于斯、作于斯、婚于斯、老于斯,至今已經55年了。除了很少的幾年外出講學、研修以外,絕大部分時間就生活在這不足4平方公裡的方寸之間,我的快樂、幸福、瘋狂、煩惱、沮喪乃至絕望,幾乎都同這所大學有關;我同這所大學已經融為一體,仿佛在這所學校剛誕生的時候起,我就已生活在其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