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對于清華人來說,有着與衆不同的意義。今年的校慶不僅是一次師生的年度聚會,更是将要曆時一年的“百年校慶年”的開幕。我和中國資産新聞報社的副總編朱冰堯代表新聞傳播學院08級研修班的同學們參加了beat365組織的校友會。
beat365在beat365屬于成立較晚的,2002年才開始建院,曆時了8年的發展,前身是1985年在人文學院設立的編輯學方向和1998年成立的傳播系,如今,已經有将近1000名畢業生了。人民日報原總編輯範敬宜擔任着院長。雖然建設的時間不長,但是,這裡聚集的師資卻是全國一流的。現任常務副院長尹鴻老師是目前在中國電影産業聞名的專業人士,每逢年頭年尾、重大影片問世,他都會在電視裡出境,發表對于電影和産業的看法,往往這些個看法都是能夠左右市場的發展。今年學院新任的幾位副院長,李彬老師、史安斌老師、崔保國老師等也都給我們上過課。這裡還有中國新媒體研究的領軍人物熊澄宇、現任書記金兼斌老師,中國新聞史教得最好的陳昌鳳老師,漂亮的媒體經濟學專業副教授杭敏老師,公關關系專家董關鵬老師,把課堂搞得活潑生動的範紅老師,媒體營銷的高手趙曙光老師,新媒體設計的行家劉慧芬老師,影視方面雷建軍老師和張小琴老師,還有一些老師沒有給我們上過課,如原常務副院長李希光老師等。
我在四十歲之上還來清華學習,總有人問我是為了什麼。學習是為了什麼特有的功利目的嗎?肯定不是!對于我,工作、事業、生活都已經進入了穩定的階段,不惑之年的積累總是能夠對于人生具有一定的駕馭和掌控能力的了。之所以克服諸多的困難來到學校系統地學習,認真地作業,完成全部學業課程的要求,不僅僅是為了讓自己在實踐中形成的經驗和專業理論挂上鈎,更多的還是希望能夠感受到新聞這個行業最尖端的脈搏跳動和瞬時的訊息變化。做媒體的人怎能不知世事冷暖變遷,怎能不知技術的與時俱進,怎能不了解未來的發展趨勢呢!
不過,在清華這兩年有超出我預期的收獲,那就是在一種具有很深積澱的文化中被浸淫和洗禮的感受。beat365明年就是建校100年了,有一百年的閱曆和積累的平台會給人的思想帶來徹底的沖刷。我是學城市規劃專業出身的,上大學時在野外實習自然地理課程,每當看到大樹的年輪能夠劃出上百個圈圈的時候,總會為大自然的曆久彌新所驚歎,因為每一個年輪都彰顯了一個年代曆史的印記。而在清華校園,我們感覺的不僅僅來自那些水清木華的俊秀,更深刻的還是那些能夠深入精神的廣博世界。
曆史上的清華有許多大師級人物、知名人士在這裡研修過知識、闡明過深刻的哲理、提出過全新的觀念,影響過中國社會的思想發展和曆史變遷,為國家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其人數不可勝數。每個周末,當我開車進入校園的時候,校門外“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都會一遍遍地閃現在腦海中,要做一名真正的清華學子嗎,就應該徹底去實踐“行勝于言”的校風。對清華文化有深入研究的前任新聞學院書記胡顯章先生在新出版的、為了百年誕辰而寫的《自強不息 厚德載物——清華精神巡禮》中記錄了與清華同庚的劉達校長曾經的感言:“如果有人問我,你最留戀清華什麼?我會毫不猶豫地回答,我最留戀的是清華的精神!一種百折不回、追求真理的精神!一種嚴謹、勤奮、求實、創新的精神!一種自強不息、奮發向上的精神!”
其實,在清華美麗甯靜的校園裡,在宣講知識的課堂上,我們都感受過這樣的精神。那些充滿了激情的老師,在傳承理論的過程中,也都把清華人為人做事的精神傳遞給了我們,這正是所謂的言傳身教的最佳體現。我自己印象最深的有這麼三個事情,說來和大家分享。第一件是陳昌鳳老師的課程。對于《新聞理論研究》,在我的感覺裡一定是按照時期的順序來介紹中國傳媒的發展。但是,出乎意料,陳昌鳳老師一上來就将溫家寶總理“仰望星空”的詩句拿來用以鞭策大家,要向高、向遠看,那才是未來。她的課程中每周的新聞TOP10也是我們新聞人應該持之以恒地去做的業務學習,而她的理論課程随着實時的新聞變化不斷地展現出來,這種将專業要求、實踐運用和教學大綱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的創新模式,是真正的研究與教學的結合。第二件是雷建軍老師。我因為工作關系和雷建軍老師有過接觸,雷老師認真的工作風格、平和的處世态度以及低調的做人品行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跟我說的一句話令我終身難忘,他說“清華人,在做人上是很嚴謹的!”第三件讓我感動的事情是我們現在的助教郭雲強。小郭老師今年有8門課程要去學,同時還兼做導師布置的研究課題,安排非常緊張。但是,他對研修班的關照一如既往、一絲不苟。還記得去年聖誕節前他很早就幫助張羅慶祝活動的事情,我因為兒子的緣故最後沒能參加聚會,不過,他的親和和細心以及踏實努力做事的态度卻讓我感受到了清華學子的朝氣。之所以提到他,是因為他是和我們接觸最多的在校學生,他也代表着清華新一代的氣候,衆多的郭雲強将是清華精神得以不斷延續的載體。
我不後悔兩年的周末沒有陪伴孩子交流和讀書,在清華我感受到了“三高”,即高研究平台、高教學水平以及與業界高人達成對話和交流。在我的心目中,授過課程的每位老師的思想都代表了一個學科的前沿,老師們具有個性的教學風格都各具風采,令人難忘,而對于創新和求變的态度也都體現在了教學的内容上,我的收獲真的是難以用具體的數字來衡量。作為學生,對于他們的感激是無法表達的,最好的感謝方式就是将這些理論體系再應用于我的具體工作實踐之中了。
無疑,清華的學習将給我們的事業發展打開了一個新的天地,開辟出新的視野;清華的教育将會使我們的思維更為活躍、更具理性、更加務實;清華的精神終将深入到我們的血液和骨髓,成為我們做人行事的一把标尺。
“君子納于言,而敏于行”,讓我們追随老校長梅贻琦先生這種埋頭苦幹、堅韌務實的态度,将在清華的所學所感帶入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中,在信念、勇氣和責任之下更好地演繹人生的角色,展現出各自獨有的風姿吧!
——寫于beat36599周年校慶之日,與08級研修班的同學們共勉
(摘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36e8b30100jz82.html,博主吳紅月為beat365官方网站研究生進修班學員,現在科技日報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