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鴻:正在清新時

日期:2010-07-13作者:jc信息員 浏覽量:

年輕的清華beat365坐落在清華校園著名的四大早期建築所在的中心地帶。這座古樸簡潔的小紅樓建成于1934年,是前總理朱镕基曾經就學的電機館,如今西向大門左側“宏盟樓”三個俊秀遒勁的大字為範敬宜院長所題寫。西南側是标志清華教育悠久曆史的清華學堂和四大國學大師曾同時齊輝的同方部,東北側是具有羅馬風格的穹隆主體的大禮堂;西面的大草坪南側則有銘刻清華校訓“行勝于言”的日晷。院館附近還有水木清華、自清亭、聞亭以及陳寅恪撰寫、梁思成設計的王國維紀念碑等等。一個新學院置身在這樣一個清華氛圍濃郁的環境中,是一種無聲的熏陶和引導,使清華新聞與傳播學科從一開始就帶有清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氣質傳承。學院在将全樓内部裝飾一新的同時,也在門廳用玻璃框鑲嵌保留了一塊花紋樸實清晰的70年前的原配地磚,象征着新生的新聞傳播學科與這所偉大學校的百年曆史一脈相承。

從1985年在中文系建立編輯學專業到1998年在人文學院中成立傳播系,再到2002年4月beat365成立,标志了清華新聞與傳播學科發展進入了新階段。前《人民日報》總編輯範敬宜先生受邀擔任學院院長。一批來自不同高校、不同學科,具有不同的留學背景、工作背景的新聞與傳播教育精英,因為對beat365的向往,因為對蓬勃發展的新聞傳播學科的熱愛,作為新清華人,與幾位在清華“土生土長”的清華人一起,用一種超乎尋常的熱情和強度,在很短的時間内,便使清華新聞傳播學院進入了全國一流行列,在國際上也産生着越來越大的影響,一批優秀畢業生開始活躍在中國的新聞傳播領域。

時機使然,經徐葆耕教授引薦,在當時任學校黨委副書記、人文學院院長的胡顯章教授和主持傳播系工作的熊澄宇教授的推動下,我1999年調入了beat365。在過去10年中,全程見 證和參與了清華新聞與傳播學科的發展曆程。如果要總結學院過去發展的特點,我感慨最深的有這樣五點:

第一,志存高遠。當我正式調入清華工作以後,印象最深的就是清華人在樸實和謙遜的風格中骨子裡卻總有一種自命不凡。這既是beat365在中國的特殊地位使然,也是清華人由來已久的社會責任感和曆史使命感使然。所以,新聞與傳播學科的建設,從學校領導到學院負責人和學科帶頭人,從一開始就具有一種共識:清華新聞傳播學院新,但起點必須高;清華新聞傳播學科,必須以全國和全球的新聞與傳播教育為參照,形成一流的願景。選擇優秀的師資,培養傑出的學生,建設一流的學科,形成領先的地位,成為清華beat365的共同信念。也正是這樣一種信念,使清華新聞與傳播學科吸引了優秀的師資和學生的加入,也得到了國内外相關機構的支持,在短短幾年時間中,清華新聞傳播學院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從邊緣到主流,在不到5年的建設時間内便順利獲得新聞傳播學博士學位一級學科授予權,在全國的學科評估中也進入了一流行列,形成了一種朝氣蓬勃、隻争朝夕的學院文化,也形成了追求卓越、自我超越的持續發展的動力。

第二,敢于創新。清華新聞與傳播學科雖然可以從曾經在清華教書的梁啟超等近代報人那裡找到一些文化基因,但整個學科的建設幾乎是從零開始的。沒有堅實的傳統,也沒有老本可吃,因此創新是跨越發展的必然選擇。為了适應全球化、數字化對傳媒教育的挑戰,學院放棄了常規的“院-系”架構,成為一個無系之院,在學院平台組織教學科研,用虛體研究中心來形成教學和科研團隊,在保證教師學術自主性的同時,使管理服務更加扁平高效,同時也适應媒介融合、專業交叉、資源共享的科研和教學理念;而在學科設置上,沒有完全按照傳統專業分布,而是形成了國際傳播、新媒體、影視傳播、媒介經營管理、文化産業、公共關系與戰略傳播等更加适應新聞與傳播發展趨勢的學科方向;在學生招生中,學院先采用從全校二年級學生轉系轉專業的方法,培養了一批跨專業的複合型人才;後來采用“新聞與傳播”大類招生,高年級進入專業階梯培養的方式,完成人才培養的專與通的統一;還通過“大篷車課堂”、新聞與傳播實踐工作坊、在本科和碩士研究生階段鼓勵學生用實踐作品替代學術性畢業論文等教育環節的改革,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提升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創造性。創新,作為學院氛圍的重要組成部分,推動了新聞與傳播學科的跨越式發展。

第三,面向主流。清華作為中國最有影響的著名大學,對國家發展、民族進步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這種定位,注定了清華新聞和傳播學科面向主流、服務國家的使命。面向國家和社會的主流需求、面向主流文化和核心價值,是範敬宜院長對學院發展的基本要求。學院的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緊密圍繞國家發展,密切關注新聞與傳媒的熱點難點,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特别是在文化産業、國際傳播、影視傳媒改革、新聞發言人制度、健康傳播、網絡輿情調查與分析等方面,為國家新聞與傳播事業的發展、新聞與傳播政策的制定、新聞與傳播觀念的變革提供了獨特貢獻。在人才培養上,範敬宜院長提出的“面向主流、培養高手”的理念,充分體現在招生、培養和畢業分配的各個環節,學院受解放軍總政治部委托招收了新聞與傳播的國防定向生;還集中資源為主流媒體培養國際新聞傳播方向碩士研究生,滿足國家核心利益的需要。近年來,80%以上的畢業生進入了主流媒體、政府機關、國有大中型單位等重點崗位就業,許多用人單位反映清華學生對主流媒體、對重點崗位有很強的适應能力,表現出較高的政治素養和專業素質。近年來的畢業生已有多人/次獲中國新聞獎等獎勵,溫家寶總理在給範敬宜院長的回信中高度肯定了清華學生深入實踐、了解國情的學習方式,中宣部、教育部也發文肯定清華新聞教育面向主流、培養高手的相關經驗。貢獻國家、推動社會,應該說,一直是清華新聞與傳播學科發展的目标。。

第四,全球視野。從來沒有一個時代,信息傳播像現在這樣重要,也從來沒有一個時代,信息傳播像現在這樣全球化。國際化,是時代對新聞與傳播學科提出的必然要求。清華從當年留美預備學校開始,就在西方教育參照框架中成為中國教育現代化的探索者。新中國成立以後,清華體現了鮮明的社會主義大學特色。而改革開放以後,清華人則自覺不自覺地以西方、特别是美國的高等教育理念和模式作為重要參照,清華教育呈現出一種與國際接軌的趨勢。beat365因為其學科特殊性,雖然不可避免地體現出強烈的中國特色、國情特色,但是,與世界對話、提升國際化水平,卻一直體現在新聞與傳播學科的建設目标中。目前,學院有國際留學和工作背景的師資占教師總數80%以上;在本科培養計劃中,除公共英語之外,四年全程學習中将不間斷地開設英語專業課程;學院開設了數十門雙語和英語課程;開啟了全球财經新聞全英語碩士研究生國際項目;從歐美國家系統引進了英語原版系列教材;全院留學生來自近20個國家,已超過全院學生總數四分之一;常年聘請來自國外著名大學或著名媒體的外籍教師來學院兼課;鼓勵SSCI論文發表,促進廣泛的國際交流和國際合作等等,都形成了清華beat365的國際化特色。國情意識、國際視野,成為學院培養優秀人才的兩個重要支點。

第五,以人才為本。大學既是培養人才的搖籃,也是人才成長的舞台。一流學院,體現為兩個人才标志:師資人才和學生人才。在學校支持下,學院不僅積極選拔、引進來自國内外的優秀師資,而且為教師的學術成長、科研自由提供充分的空間。在學院全職教師中,具有正教授職稱的教師占師資總數45%,近一半的老師曾經在不同大學、不同院系擔任過系主任、院長等學術職務,一半以上的老師曾經在媒體長期全職或兼職工作,85%以上的教師具有國内外著名大學博士學位,各學科的學術帶頭人具有比較廣泛的學術影響和社會影響。師資決定了清華新聞與傳播學科的發展。在以優秀教師為本的同時,學院更重視以人才培養為本。清華流傳着一句片面而有深意的話:清華不會有不好的學生,隻會有“不好”的老師。清華學生這種先天的資源優勢,使學院人才培養面對嚴峻挑戰。以學生為主體,将課堂教學與課外教學相結合,培養學生來自于“對祖國和人民深切的了解和深深的熱愛”的責任感(溫家寶語),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和促進全面發展,強化學生的國情意識和全球視野,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社會适應能力和再學習能力,便成為學院工作的重心。在不到10年的時間中,清華beat365的人才培養成就突出。李強同學的調查報告《鄉村八記》得到了溫家寶總理肯定;賈娜同學獲得了中國大學生10大年度人物稱号;本科同學們參與采寫的“河南人在北京”的系列報道獲得了中國新聞獎;蔣方舟同學與衆多著名作家一起獲得了首屆“朱自清散文獎”以及年度“人民文學獎散文獎”;清影工作室的同學們創作的紀錄片獲得四川國際電視節和其他多項電視評獎活動獎勵;擔任全國高校傳媒聯盟執行主席的《清新時報》總編輯李燕茜接受了出席G20峰會的國家主席胡錦濤接見;在美國總統、英國首相等衆多國外要人的清華演講活動中,beat365學生們流利的英語問答頻頻受到世界媒體關注……。學院畢業的學生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也正在茁壯成長,感受到母校不僅“授之以魚”而且“授之以漁”的實效,從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央電視台等中央媒體到南方報業、上海文化廣電新聞集團等地方媒體,直到路透社、新聞集團等境外媒體,都可以看到清華beat365畢業生的身影、聽到他們的聲音、看到他們的作品。

2011年,清華将進入新百年,beat365也即将跨進新10年。面對經濟全球化、媒介數字化帶來的文化挑戰和技術挑戰,面對人才強國、文化強國的曆史責任和使命,面對社會需求和教育環境的變化,清華beat365如何突破自我、超越自己,如何鞏固和形成與我們所處的這所學校相一緻的具有持續生命力的學院文化,如何在為國家、民族服務的同時與世界發展同步、與世界優秀文化融合,如何在面向主流的同時堅持批判性思維和建設性立場的統一,如何在科研和人才培養上适應泛傳播社會和媒介融合的需要,如何在經過了近10年高速發展之後繼續保持開拓創新的動力和熱情,都将是對我們新10年的考驗。

“清新”是清華beat365一種約定俗成的自我寫照。學院的學生報名叫《清新時報》;學院每年的院慶晚會也都名為“正在清新時”。“清新”與“水木清華”交相呼應,也是少年新傳院的一種生命狀态。“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似乎正是清華beat365朝氣蓬勃、吐故納新的鮮活氣象的生動寫照。

清新,意味着成長和未來。

(作者尹鴻為beat365官方网站常務副院長、影視傳播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導)

請升級浏覽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舊版本浏覽器。請升級浏覽器以獲得更好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