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昌鳳:清華給我的第一次感動

日期:2010-08-31作者:jc信息員 浏覽量:

以前每次去北大上班上課,總要路過清華校門,心裡常揣測着它是何等莊重與神秘。三年前,我開始進入清華大門,不停地打量這個陌生的校園,講課時也帶着忐忑與張望。兩年前,我終于成為清華的正式一員,時常,會有同事的交流令我驚奇,有學生的執着令我感歎,有前輩的情懷深深将我感染。在點點滴滴的浸潤中,我逐漸融入了這個校園。

回望在清華的日子,我發現自己時常處在青春年少般的真誠、熱情與感動裡。我的博客裡,就記下了清華生活的一個個“第一次”。

第一次參加清華學生的畢業典禮,前輩的豪情與理想深深打動了我。

2009年7月14日,我第一次參加學院的畢業典禮。年齡相加近150歲的範敬宜院長與胡顯章前院長的即興高歌,令年輕的學生熱淚盈眶:“年輕的心在跳躍,滿腔的熱血在燃燒,聽祖國在向我們召喚,我們響應她的号召。”兩位老人娴熟演繹了50多年前的風發意氣、澎湃激情。充滿革命理想和浪漫激情的歌曲,這時已經轉換到了新的語境裡。年輕的心,在這一刻被點燃,未來、曆史、責任、社會、自我,一下子被卷成了同一襲波濤。我的研究生雪冬會後還是淚眼漣漣,她在這畢業季的混沌和忙碌裡,忽然找到了畢業的感覺,明白了自己一直噴薄欲出的激越。09年我在北大指導的研究生畢業的共有6位,清華的有2位,畢業季不免心生不舍與傷感,現在聽到兩位老人唱出的意氣風發,我也豁然開朗。姑娘小夥兒們,廣闊世界大有作為,大家從此可以去實踐自己的理想了!這第一次參加的清華畢業典禮,讓我感受到了理想與激情――永遠年輕的旋律。

第一次擔任清華學生的課外研究“挑戰杯”決賽的評委,感觸良多。那是在今年4月的一個周六。首先,學生的智慧、探索精神深深打動了我。甚至在決賽的最後一小時,當我去聽理工科的作品介紹時,盡管我一竅不通卻也聽得非常入神。這種體驗我在北大工作的十幾年裡,還從未有過。第二,beat365對學生社會實踐的重視,實踐着“行勝于言”的校訓,讓我感受深刻。從大一暑假開始,一支支社會實踐小組就深入到中國各個角落,與各地的村民同吃、同住,參與支教、支農、課題調查等活動,有的還調查國家相關的政策落實情況。這種社會實踐不是為了應景,多數都踏實到讓我難以預想。第三,跨學科與團結合作精神,值得欽佩。這種跨學科,按我觀察,首先得益于beat365機制的作用。社會實踐都是在學生論證立項以後,以招募組員的方式進行的,這樣文理工各學科的學生就有機會一起實踐。其次是得益于團隊的組織有效性和指導老師的認真,學生們在進行社會實踐、一項調查研究以前,多進行了認真的培訓,所以團結合作與專業性都很棒。從作品也能感受到,花了多少努力就有多少收獲。第四,學生的思維和視野可以非常宏闊,隻要為他們創造足夠的條件。在聽他們演講時,我心生感歎:給他們的天空有多大,他們的思維就有多廣!第五,beat365教師的敬業精神和紀律性,讓我很受教育。學生的實踐和活動非常多,因此教師的指導和參與任務也就非常多,經常要把周末時間搭進去。此次決賽是在周六進行的,從分組到集中展示,前後達5個多小時,至少有42位老師參加,大家都認認真真,穩穩坐在冰冷的教室裡,沒有人接手機、打電話、早退。

第一次參加了院慶“教師表演隊”,最令我高興的,是今年我認識許多台上表演和台下工作的學生,還能叫上許多人的名字!在學生們精心準備的一個個節目中,我深深感受着他們的快樂、感佩着他們的才華,聽着台下學生們一次次的尖叫,和老師們坐在台下一起傻樂。每年院慶都會有一段學生們自導自演自制的體現新聞傳播專業性的短片,每年教師們都會表演湊趣兒。今年活動推遲,正值畢業季最繁忙的時候,我們白天參加了一整天的畢業論文答辯,晚上忙裡偷閑去學生們的舞台上高歌一曲小合唱《年輕的朋友來相會》。工會的姑娘們早就選好了歌曲、網購了29元一件的“演出服”。一首老歌兒,幾遍練唱,我仿佛感受到了20多年前的純真和快樂。我們女老師把T恤打個結系在腰間,裝成年輕人時尚的樣子,穿上小黑裙,我還把頭發紮成了20年前高高的馬尾,真是時光倒轉,輕松快樂!盡管我們在台上緊張得未及表演事先設計的搞笑動作,還全體漏唱了半句,但台下的學生們還是叫着“再來一首”,可我們卻已經奉獻了全部啦!

第一次在退休教授教學理念研讨會與懇談會上找到很高的“退休标杆”――同事熊老師給三位退休老師每位以兩個詞的評價:胡老師是“視野、人格”,劉老師“勤奮、思考”,王老師“奉獻、協調”。長者風範是我們後輩的榜樣。我自問:在我退休之時,這6種品質,我能達到其中的一二嗎?那天工會也借胡老師的七十壽誕,辦了生日晚餐,工會的幾位能幹的女士還張羅給每位退休教師買了一頂絨帽和圍巾作為禮物。在那個隆冬,大家似乎都感受到了溫暖。

作為來自清華的一位博客,我記下了自己在清華的諸多感受:第一次參加了校園開放日活動;第一次擔任清華學生辯論會的評委;第一次被同事群發的關于“着裝”的讨論郵件逗樂得前仰後翻;第一次在初春的點綠裡拍下了水木清華的春景;第一次在清華園内深刻感受跨學科思維及其超群能量;第一次參加清華的教學讨論會,坦率放言還被學校新聞網記錄……

不知不覺中,我開始從記錄者變成了參與者。去年暑假,我第一次以清華教師的身份參與組織“高等學校外國新聞傳播史、全球新聞傳媒教學與研究高級研修班”,與同事試圖讓清華的學術與影響傳送四方。今年暑期,我第一次組織了國際頂級專家參加的“媒介倫理與法治”高端論壇,來自40多所院校的教師和媒體工作者滿載而歸、盛贊清華的學風和貢獻……短短的兩三年裡,清華,讓我有許多的第一次收獲、第一份感動。

(作者陳昌鳳為beat365官方网站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新聞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導 )

請升級浏覽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舊版本浏覽器。請升級浏覽器以獲得更好的體驗。